一、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
在很多語文教學中,教學的著力點要么是對課文內容的深究,或是對知識內容的擴展,或是對思想內容的提高,大多把聽、說、讀作為訓練的重點,使課堂教學習慣于“君子動口不動手”。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都比較重視讓學生讀、思、議,也能夠花時間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積極地思考,熱烈地討論,卻很少讓學生在課上寫(作文課除外)。許多教師常把上課的時間用在講解和分析字、詞、句與課文重難點上,要么教師講,要么學生讀、思、議,整節(jié)課顯得熱鬧非凡。誠然,語文的知識點多,字、詞、句、段、篇,樣樣都不能忽略,這就使每堂語文課都非常寶貴。學生動筆的機會很少,主要是教師怕耽誤了教學時間。在一些閱讀課上,學生偶爾動動手,也是寫寫筆記,打打符號,這是造成學生“眼高手低”的重要原因。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想一想、說一說好像都會,寫起來卻感覺吃力。這就造成學生進行成績測試時,閱讀題普遍失分較多。
二、應對的策略
事實上,在閱讀教學中,應經常將寫的訓練貫穿在教學中,這樣既可以強化語言運用,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提供實踐機會,強化綜合訓練,又能促進學生讀、寫、思的有機結合。
其實,在閱讀課上,有很多機會可以給學生寫。學生有作業(yè)抄寫本、“當堂反饋”、“補充習題”、作文本等等,但很少見他們有課堂練習本。其實,讓學生準備一個在語文課上可以“隨便寫、隨便畫”的本子非常有必要。
三、應對的方法
在語文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練習本這樣寫:
1.隨意性的“亂寫”。記生字時,讓他們把易錯的字寫一寫,寫多少不限;發(fā)現課文中有些不易講解的詞句時,用簡筆畫來畫一畫,如《林?!分星貛X的險峻,大興安嶺的溫柔,教師說十句不如學生畫一幅圖。教師可提一個問題,讓學生用最簡短的句子寫出來,同時巡視檢查,避免有的學生上課時“人在曹營心在漢”。
2.概括。概括性的練習是語言表達訓練的重要形式。學了一篇(段)課文,讓學生概括出它的主要內容,用簡短的字把它寫出來,不僅是閱讀能力的體現,而且能促進學生立意、構思作文等能力的提高。學生練習概括需要教師教給方法。如概括段意,寫人寫事的,可以用“誰干什么”;寫物的,可以用“誰怎么樣”來概括;對于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從課題入手,也可以從重點段入手,有些記敘文可以從“六要素”入手,也可以從練習概括入手。
3.補充。出于表達文章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敘述比較簡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師要抓住這些簡略或空白,讓學生進行補充練習。
4.更改。通過將原文句段進行更改,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作者語言表達的獨到之處。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可將“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暇的翡翠”一句,讓學生自由更改,然后將前后進行比較。學生更改后的句式有“漓江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綠得仿佛是一塊無暇的翡翠”;“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等句式,但通過比較后,學生都認為還是原文的表達方式最好。
5.續(xù)寫。圍繞一個詞或一個句子進行合理的想象,進行擴寫訓練,是讀寫結合的有效形式。如在《窮人》中,可以讓學生圍繞桑娜一家把西蒙的孩子抱來后會發(fā)生什么事,讓學生寫一寫,達到以寫促讀的目的。
6.質疑。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提倡課前預習要質疑。有些問題可以用問號表示,就直接標在書上;有些問題無法用問號標出,要列在課堂練習本上。另外,結束一篇課文的學習后,學生可能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又無法用問號表達清楚的,就可以將問題列在本子上,通過教師講、同學討論、自己領悟、查資料等方式解決。這種方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質疑、釋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有疑而問”,養(yǎng)成隨時留意問題的習慣并能想出辦法解決。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注意閱讀課上的寫,絕不能等同于練筆。一方面,它的形式自由。學生完成時,只要自己認識,能描述出來,用符號替代,用詞串聯(lián),寫關鍵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內容自由。凡是能培養(yǎng)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都可以寫。但教師在要求學生寫時,要避免寫的內容過多,必須經過仔細的推敲,要以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目的,不能什么都寫,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寫。
對于語文課上的寫,我認為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它還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性,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了學生對知識的自我需求,發(fā)展了學生的學習個性,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ㄘ熅幒钇G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