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雁浩,顧慶華,袁,孫 蓓,指導:邵榮世
(南通市中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 南通 226001)
近年來,反流性食道炎(reflux esophagitis,RE)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已成為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1]。主要損傷因素為過多的胃內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損傷,膽汁和消化酶也可造成食管黏膜損傷[2]。日久常因胃酸返流,引起慢性食道炎、食道瘺,甚至癌變。中醫(yī)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具有有效率高及復發(fā)率低的良好臨床療效[3]。筆者運用自擬清通降逆方治療63例,療效顯著,并與用耐信治療的34例進行對照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均為南通市中醫(yī)院消化內科門診患者,治療組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齡23~84歲,平均49.5歲;有燒心感64例,反酸59例,胸骨后灼痛45例;根據內鏡下食道黏膜破損特征及程度分級為I級(點狀或條狀發(fā)紅、糜爛,無融合現(xiàn)象)39例,Ⅱ級(呈條狀發(fā)紅、糜爛,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l7例,Ⅲ級(病變廣泛,黏膜糜爛融合呈全周性,或潰瘍存在)7例。對照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21~85歲,平均48.3歲;有燒心感者31例,反酸者28例,胸骨后灼痛21例;內鏡診斷分級為I級19例,Ⅱ級12例,Ⅲ級3例。2組性別、年齡、胃鏡反流性食管炎分級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9年8月煙臺全國反流性食道疾病研討會制定的診斷標準[4]。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運用清通降逆方治療。處方:代赭石(先煎)30g,炒竹茹5g,半夏10g,黃連3g,吳茱萸3g,炒白術10g,炒枳殼10g,廣郁金10g,炒延胡索10g,九香蟲6g,蒲公英15g,制大黃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對照組服用耐信(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40mg,每日1次。2組均以2個月為1療程。治療期間均停用一切影響本藥療效評價的藥物。
2.2 觀察指標
2.2.1 臨床療效指標 采用半定量法,燒心、泛酸噯氣、胸骨后疼痛、惡心嘔吐、胃脘部脹痛等5個主要癥狀均分5級:0級,無癥狀;1級,偶爾出現(xiàn)癥狀,或程度很輕,不影響生活和工作;2級,介于1級和3級之間;3級,癥狀頻繁,影響生活和工作;4級,癥狀較重,患者痛苦,明顯影響生活和工作。分別記0、1、2、3、4分,計算治療前后的癥狀總分,求得療效指數(shù),以判定療效,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
2.2.2 胃鏡觀察 2組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月均進行胃鏡檢查,根據鏡下表現(xiàn)進行打分。
2.3 療效標準
2.3.1 胃鏡療效標準 參照全國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研究會1999年8月在山東省煙臺市通過的診斷方案內鏡療效分級診斷標準[4]擬定。痊愈:胃鏡積分0分者;顯效:胃鏡積分減小2分者;有效:胃鏡積分減小1分者;無效:胃鏡積分無變化或增加1分以上者。
2.3.2 癥狀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或治療后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90%;顯效:治療后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60%~89%;有效:治療后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30%~59%;無效:治療后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30%。
2.3.3 綜合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90%,胃鏡積分為0;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60%~89%,胃鏡積分減小2分;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30%~59%,胃鏡積分減小1分;無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30%,胃鏡積分無變化或減小1分。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3.1 2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改善情況比較(±s) 分
表1 2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改善情況比較(±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 例數(shù) 燒心 胸骨疼痛 泛酸噯氣 惡心嘔吐 胃脘脹痛治療組 治療前治療后 63 5.12±1.69 3.95±1.49 4.04±1.63 3.49±1.33 5.11±1.49 1.37±1.12##△ 0.86±0.70##△ 1.06±0.93##△ 0.93±1.05##△ 1.36±1.08##△對照組 治療前治療后 34 5.24±1.21 3.64±0.91 3.77±1.40 3.28±1.23 5.21±1.21 1.68±1.01## 1.23±1.05## 1.45±0.97## 1.29±1.32## 1.18±1.07##
3.2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治療組臨床痊愈32例(50.79%),顯效21例(33.33%),有效6例(9.53%),無效4例(6.35%),總有效59例(93.65%)。對照組臨床痊愈14例(41.16%),顯效10例(29.41%),有效7例(20.59%),無效3例(8.82%),總有效31例(91.18%)。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3 2組治療前后胃鏡分級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胃鏡分級情況比較 例
反流性食道炎[5-6],歸屬于中醫(yī)“嘈雜”“吐酸”“胸痛”“胃痛”“反胃”等范疇?!秲冉洝吩疲骸爸T嘔吐酸皆屬于熱”“諸逆沖上皆屬于火”,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皆損傷脾胃,胃失和降,郁久化熱沖逆于上,通降失司,氣機阻遏,導致胃液分泌失常,膽汁、十二指腸液的排泄失于常道而隨胃氣上逆而反流于食道,損其黏膜。根椐“胃主降,以通為用”之理論,立清胃泄熱,通降氣機之法,自擬清通降逆方治療RE。方中代赭石、半夏降逆和胃,消痞散結;炒竹茹、蒲公英、黃連、吳茱萸清胃瀉火,苦寒健胃,止嘔和中;枳殼下氣寬中除脹;制大黃瀉火泄熱,行瘀通絡;炒延胡索、九香蟲疏肝理氣,化瘀和絡;白術健脾益氣,化濕和中;郁金行氣解郁。現(xiàn)代藥理實驗研究[7]表明,黃連、吳茱萸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總酸排出量及胃蛋白酶活性,具有修復潰瘍的作用。
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泄熱,通降氣機,降逆和胃之效,故對反流性食道炎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在改善臨床癥狀及食管黏膜炎癥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其機理有待今后進一步探討。
[1]李艷梅.胃食管反流病癥狀評分及內鏡下表現(xiàn)的對照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6,23(1):7-9.
[2]林三仁,許國銘.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J].胃腸病學雜志,2007,12(4):234.
[3]周明霞,孫之廣.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10):841-842.
[4]中華醫(yī)學會內鏡學會,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編輯部.反流性食管?。ㄑ祝┰\斷及治療方案(試行)[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17(5):60.
[5]潘國宗,曹世植.現(xiàn)代胃腸病學: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729.
[6]孫濤.功能性燒心和胃食管反流病的藥物治療[J].中華內科雜志,2000,39(8):572-573.
[7]陳艷芬.“左金丸”與“反左金丸”的藥敏反應比較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8(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