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底,尼泊爾政府宣布,該國將用2年的時間自主測量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此一消息盡管在世界上并未引起太多反響,但卻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珠峰的高度究竟有多高,二是世界上有無公認的珠峰高度。
珠峰高度的歷史
珠峰的名稱來源于中國清朝。1714年清政府從北京派出曾在欽天監(jiān)學過數學的理藩院主事勝住、喇嘛楚爾沁藏布和蘭本占巴,專程進入西藏地方測繪地圖。勝住等人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采用經緯圖法和梯形投影法,對珠峰的位置和高度進行了初步測量。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繪制的《皇輿全覽圖》明確標注了珠峰的位置,并正式命名為“朱姆朗馬阿林”(“阿林”滿語為大山)。但是,清廷對珠峰的描述只是以滿、漢、法等不同文字出現并確定了名稱,并沒有提到珠峰的高度。
西方稱珠峰為埃菲勒斯峰(George Everest),是以當時在任的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的名字命名的。在埃菲勒斯任上的1852年,該局組織以英國人華夫為首的測量隊用大地測量法,對珠峰高度測量,這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對珠峰的高度測量。此一測量是在印度平原上測定珠峰,確認珠峰為8840米。這也是首次確定珠峰為世界最高峰。1858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批準,將珠峰定名為埃菲勒斯峰,這不僅在于當時埃菲勒斯是測量局長,而且大地三角測量法的發(fā)明人就是埃菲勒斯。
繼英國人首次對珠峰測高后,又有一些國家運用了不同的測量方式對珠峰進行測量,得出了不同的珠峰高度。1954年,印度測量局在1852年英國人測量基礎上再次從南坡測定珠峰,宣布珠峰高度為8847.6米。
1975年,中國在登山、測繪、科考一體的行動下,首次在珠峰設置3.5米的覘標,測定珠峰高度為8848.13米。1987年,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奧帶隊采用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測得珠峰高度為8872米。不過,這一高度被認為誤差較大。
1992年,喬治·普瑞迪帶領的意大利科學家和登山家來到中國,在峰頂設立覘標,測得雪面高度之后,意大利人使用了將拇指粗的鋼釬插入雪層的方法來測定覆雪厚度,獲得的結果是2.55米。經過計算,意大利人宣布珠峰高度為8846.5米。1999年5月,美國“千禧年珠峰測量”計劃實施。11月,總策劃人和組織實施者布蘭德福特·沃斯本在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年會上宣布珠峰高度為8850米。
顯然,上述測量的結果并不相同,人們也難以得到珠峰準確高度的數值。在一段歷史時間,國際上還是以中國1975年測量的珠峰高度為準,即8848.13米,但是這一高度也面臨很多質疑。那么,珠峰到底有多高?
中國再次測量珠峰
珠峰位于中國和尼泊爾國境交界處,顯然,對珠峰高度的正本清源應當由這兩個國家來做。雙方曾于1978年、1988年和2006年先后進行三次邊界聯合勘察。不過,在珠峰高度上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
為了獲得更為準確的珠峰高度,中國于2005年再次對珠峰測定高度。對珠峰重測高度的原因除了國際上有不同的測量高度外,還在于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和地殼的運動,珠峰的高度也是在隨時間而變化,只是人們并不知道珠峰是變高了還是低了。
另外,中國1975年所測的珠峰高度8848.13米一直受到國外質疑,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起算面也就是海拔原點的選擇不同。地球海平面也存在高低差別,例如,我國珠峰高度起算面黃海海平面與印度洋海平面就相差約20厘米;二是珠峰冰雪層的變化。已經公布的珠峰高度均為珠峰冰雪層高。但隨著季節(jié)變化,珠峰頂部的冰雪層厚度會有1~2米的變化。這也意味著不同季節(jié)測量,所得的數據也會有不同;三是測量精度。由于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測得的高度精度差別可達50厘米左右。
2005年,為了保證測量的準確,中國測量隊使用了兩種測量方法,一種是傳統(tǒng)的測量方法,就是以三角高度測量方法為基礎,配合水準測量、三角測量、導線測量等方式;二是GPS衛(wèi)星大地測量法。用第一種方法的起算面是西藏拉孜縣,測量隊員從拉孜開始,徒步向珠峰測量,路程約500千米,測量點超過10000個。測量的時間從2005年3月持續(xù)到6月15日。同時,第一種方法還需要采用“六點聯測”的方式,也就是參照珠峰峰頂的覘標,運用三角幾何學中“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珠峰峰頂相對于這幾個點的高度差。最后,所有高度數據要進行重力、大氣等多方面的修正計算,最終確定珠峰高度測量的有效數據。
1975年中國第一次測量珠峰時沒有采用GPS衛(wèi)星大地測量法,因而對珠峰的高度測量可能并非很準確。這種方法是,利用太空中環(huán)繞地球飛行的衛(wèi)星,GPS儀器可以測得珠峰相對于地球參考橢圓的準確的三維坐標。只要確定了參考橢圓與真實地球在珠峰最高點上的高度差,就能夠得到珠峰準確的高度。
同時,為了解決有爭議的起算面問題,中國測繪隊以青島驗潮站的黃海海水水面為海拔零起始點(水準原點),而測繪人員已取得西藏拉孜縣相對青島水準原點的精確高度,因此測繪隊只需要從拉孜起測。為了準確測量雪深,2005年測量時,中國攜帶了冰雪深雷達探測儀在峰頂測量。同時將測量的精度提高到0.25米左右,而1975年的測量精度是0.35米。
2005年測量后,中國國家測繪局局長陳邦柱公布了珠穆朗瑪峰新高度為8844.43米,原1975年公布的高度數據8848.13米停止使用。這也意味著珠峰比1975年降低了3.7米。
珠峰測量可能一再重復
珠峰的測量在未來還會一再重復,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一是政治的,二是技術的,三是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重測珠峰的技術原因,上文已經充分解釋了?,F在可以從政治和環(huán)境的角度來闡述。
政治的原因在于,一個國家測量珠峰的高度是否為世界承認,除了測量的高度是否準確外,還在于該國的科技水平是否獲得國際認可。而一旦獲得國際認可就表明該國的技術水準得到承認,也因而提升了該囯的國際地位。正因為如此,與珠峰有關的國家一直在爭奪珠峰高度的話語權。尼泊爾這次宣布重新測量珠峰顯然有政治因素在里面。
2010年4月,中尼邊界第三次聯檢團中方代表團訪問尼泊爾,經過雙方代表協商,就珠峰高度達成了一個妥協意見:由于峰頂雪量的不同,承認珠峰有兩個不同的高度。雙方決定互相承認對方的數據,即山頂巖層高度為2005年中國研究人員測量的8844.43米;積雪高度為1954年印度測量、尼泊爾長期認定的8848米。這次尼泊爾要自己單獨測量珠峰高度,顯然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和技術測得珠峰的準確高度,并進而獲得世界承認。
自然環(huán)境是隨時間的流逝而變化的。由于全球變暖的日益加劇以及地殼的變化,珠峰的高度顯然也在發(fā)生變化。這也意味著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對珠峰進行重新測量,以了解其真正的高度。這種了解對于人們掌握環(huán)境變化對珠峰高度的影響,以及珠峰高度的改變反過來對環(huán)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一些研究人員發(fā)現,珠峰這些年在降低。1966年~1975年間,珠峰頂部降低得比較快,接近每年0.1米;1975年~1992年間,降低過程減弱,只有0.01米;而1992年~1998年間,降低過程又快速增大,接近0.1米;1998年~1999年,達到了0.13米。雖然用全球氣候變暖來解釋珠峰冰雪層高度降低可能解釋得通,但是珠峰頂上的雪和冰的厚度到底是多少,峰頂的物質是如何損失的,仍有待深入的研究來探明。所以,每隔一定的年頭對珠峰進行測量可以獲得珠峰準確的高度,從而為研究珠峰高度為何降低提供準確的信息。
另一方面,對珠峰的重復測量高度也是全面研究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珠峰高度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它是世界屋脊,而且也在于它和極地一樣,是全球環(huán)境的“試紙”。青藏高原被稱為除北極、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近5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也是極其獨特的一個地域單元。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印度和歐亞板塊在大約5000萬年前碰撞的結果,伴隨地殼的增厚和縮短,青藏高原平均厚度是正常地殼厚度的兩倍,最大厚度達80千米。多年來,伴隨著大陸板塊漂移、頻繁的地震和巖漿活動,青藏高原的地質活動頻頻發(fā)生,珠峰高度的變化也是一種必然。
青藏高原的存在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造成很大的影響,它改變了地球風系,引發(fā)了季風,大氣降水發(fā)生了重組,使得亞洲的中央地域變干,而東部地域變得溫暖濕潤,否則中國的華中地區(qū)就會與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一樣干燥。所以,了解珠峰的準確高度可以預測珠峰高度的增加或降低對中國和整個亞洲乃至全球氣候的影響。
【責任編輯】張?zhí)锟?br/>
相關鏈接
珠峰的歷史高度
1852年,英國人在印度平原上測定珠峰為8840米。
1954年,印度對珠峰進行測量,宣布為8847.6米。
1975年,中國對珠峰測量,公布珠峰高度為8848.13米。
1992年,意大利科學家喬治·普瑞迪等人測出珠峰高度為8846.5米。
1999年,美國探險隊測量珠峰積雪覆蓋的頂峰高度為8850米。
2005年,中國第二次測量珠峰高度,宣布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度為8844.43米。
2011年,尼泊爾宣布,將單獨重測珠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