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彭宇、天津的許云鶴、泰州的殷紅彬……近年來,國內(nèi)發(fā)生了一系列年輕人因為做好事而被誣陷,甚至走上被告席的事情。這些案例在社會上造成的負面影響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不久前,北京又發(fā)生一起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摔倒后,因周圍無人敢施以援手而不幸身亡的事件。
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關心集體,樂于助人,可是當我們發(fā)現(xiàn)以善良之心幫助他人換來的卻不一定是對方的感激,做好事也有風險的時候,我們還讓不讓孩子學雷鋒,做好事了呢?
孩子篇:
做好事反被誣陷
(盧毛毛,初二年級學生)
我被爸爸狠狠地罵了一頓,因為我做好事給他惹了麻煩?,F(xiàn)在,我心里還很難受,難道我真的做錯了嗎?
我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老師因此多次表揚我,同學們也都很喜歡我,有了困難總喜歡找我。
前幾天放學,我和同學丁小猛一起到學校車棚推自行車準備回家。他的自行車后轱轆被扎破,一點氣也沒有了。我熱心地說:“我?guī)慊丶野??!彼肓讼耄f:“好,反正咱們兩家離得不遠。”于是,他就坐到我的自行車后座上。一路上,我邊騎車邊和他聊學校里的事情。突然,我看到前面有個六七歲的小男孩躺在路上哇哇大哭,這個時間段正是大人下班、學生放學的時候,路上來來往往的都是車,太危險了!
我本來就是一個熱心人,看到這種事情當然要管了。我停下自行車,讓丁小猛幫我推著,然后跑到小男孩身邊抱起他。原來,他被人撞傷了,腿上流了好多血。這可怎么辦啊?我抱著孩子四處看,希望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家長。
正在這時,一個叔叔和一個阿姨向我這邊跑來。我剛想詢問他們是不是孩子的父母時,那位阿姨不等我開口就迅速從我懷里搶過孩子,那位叔叔開始打電話。原來是小孩的家人,我松了一口氣。
既然孩子的家人來了,我就可以走了。我正要離開,那位叔叔卻一把拉住我,不問青紅皂白地就打我一耳光,說:“撞了人還想溜?快讓你的家長來!”我蒙了,趕緊解釋??赡俏皇迨寰褪遣幌嘈?,他牢牢地拉著我,生怕我跑了。這時,許多看熱鬧的人圍了上來,他們紛紛指責我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騎車帶人,撞了人還想跑。我說,我騎車帶人是不對,但孩子真不是我撞的??墒菦]有一個人愿意聽我的,或者聽了也不愿意相信。我百口莫辯,心里納悶:剛才小孩跌倒時,人都哪兒去了?緊急之中,我忽然想到丁小猛可以給我作證。丁小猛呢?我找來找去,發(fā)現(xiàn)他把我的車扎在路邊,人早已不見了蹤影。
實在沒有辦法,我只好用那位叔叔的手機撥通了家里的電話。爸爸趕到后,我忍不住哭了。我對爸爸說:“不是我撞的?!卑职謱⑽覕埖缴磉?,拼命和那位叔叔爭辯。可爭來爭去,只是引來更多圍觀的人。最后警察來了,讓孩子的媽媽先領孩子去醫(yī)院,而我和爸爸以及那個叔叔都被帶到了派出所。
小男孩沒有大礙,在附近醫(yī)院處理、包扎后,也被媽媽帶到了派出所。警察問他是誰撞的,他搖了搖頭,后來又用手指著我。我真是欲哭無淚,比竇娥還冤!我說我的同學丁小猛可以證明我沒撞人,可電話打到丁小猛家,丁小猛的媽媽竟然說丁小猛有事出去了?!罢媸且粋€不仗義的家伙!”我在心里罵道??捎惺裁崔k法呢?最后,在警察的調(diào)解下,我爸爸給了對方500元錢,將我領回了家。
爸爸回去把事情經(jīng)過給媽媽講了,然后教訓了我一頓,就忙自己的事去了??晌业男那樵趺匆财届o不下來:我好心扶起小男孩,小男孩和他的父母卻一口咬定是我撞的。我熱心幫助丁小猛,可他臨陣脫逃,還不愿意幫我作證。真是好心沒有好報!那我以后還要繼續(xù)做好事嗎?我真的糊涂了。
家長篇:
生活讓我更務實
(蘇海揚,個體經(jīng)營者)
作為社會公民,我當然知道做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墒?,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明確反對孩子去做好事。我這樣說,是有充分理由的。
做好事不僅是態(tài)度問題,有時更是能力問題。比如,救落水兒童,必須要會游泳,資助貧困學生,得有經(jīng)濟實力等。所以,做好事前,要讓孩子先問問自己具備幫助別人的條件嗎?如果不具備,做此類好事就是將孩子推向危險的邊緣。這方面的教訓太多了。今年暑假,我們單位小李的兒子就是為了幫同伴救一只落水的寵物狗,最后淹死在河里的。一家人哭得死去活來。
孩子的想法單純,很多時候做好事就是為了獲得老師、家長以及他人的肯定??墒?,做好事真的能獲得相應的肯定和贊揚嗎?現(xiàn)實生活給了我們讓人傷心的回答。報紙、網(wǎng)絡上不是報道過多例因為做好事反而被誣陷的事情嗎?
試想,如果這種事情發(fā)生在我兒子身上,這對孩子的打擊該有多大??!與其讓他在吃虧后痛苦地總結教訓,甚至去懷疑這個社會,不如等他長大成人,充分認識了這個社會,有了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之后,再去選擇做或者不做好事。
家長因為愛自己的孩子可能都會有些私心,我也不例外。好事,之所以稱之為好事,就是因為這些事本來不屬于孩子分內(nèi)的事。孩子現(xiàn)在的分內(nèi)事是將學習搞好,健康快樂地成長?,F(xiàn)在孩子的學習任務重,再鼓勵他額外地去做好事,勢必占用和耽誤他的學習和休息時間,對孩子的成長不一定有利。我想哪位家長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做好事而誤了前程吧。
記得有一次我送兒子上學,看到有個路人騎車摔倒了,我想停下幫一把,但遭到了兒子的強烈反對。他著急地說:“媽媽,讓別人去幫吧,再不趕緊去學校,我就要遲到了?!闭f實話,我也感到兒子的態(tài)度多少有點冷漠,但我還是為兒子的理性感到高興。畢竟,上學不遲到,對他來說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而幫助他人,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為了孩子的前途,我們做家長的不得不學會務實一些。
老師篇:
因噎廢食不可取
(鄭紅明,中學老師)
僅僅因為怕吃虧就不讓孩子去做好事,這看似對孩子的愛護,其實是錯誤之舉,和因噎廢食有何區(qū)別?這樣做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不利于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等傳統(tǒng)美德是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這些寶貴財富經(jīng)過幾千年的積累與沉淀,歷經(jīng)種種考驗流傳至今,成為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僅僅因為幾個看似不公的案例或者孩子自己一兩次被冤枉的經(jīng)歷,就輕率地教育孩子拋棄傳統(tǒng)美德,這根本就是對祖先的背叛,也與我國現(xiàn)在以德治國的方略背道而馳。在給孩子們上德育課時,我專門就此問題和同學們展開了討論,并對不敢做好事的思想進行了嚴肅批評。
第二,不利于孩子融入社會。
孩子在校園是學生,出了校園就是社會人,需要扮演多種角色,參與多種社會活動,這些都需要孩子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大家都喜歡樂于助人的人,自私冷漠的人走到哪里都不受歡迎。而做好事、幫助他人,是孩子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載體。人為地干擾孩子做好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阻斷了孩子融入社會的一條途徑。而過于夸大做好事可能遭遇的消極后果,很容易使孩子對他人和社會產(chǎn)生恐懼甚至排斥心理,從而影響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和社會的融入。
第三,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做好事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誣陷,其實也正常。這與孩子平時考試成績不理想、愿望落空、計劃失敗等挫折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人生在世,就沒有一帆風順的事,因為做好事遭到他人誤解就失去繼續(xù)做好事的信心,或者干脆不再去做,其實是一種典型的軟弱行為,是自信心不足、喪失信念和向社會惡行低頭的行為,其實質(zhì)是對困難的妥協(xié)。如果孩子的此種心理得到強化,以后當他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而不是積極面對,迎難而上。久而久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必然會逐步削弱。
此外,還存在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限制孩子綜合素質(zhì)提升等弊端。所有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建議家長和學校要從正面引導孩子,切莫為了孩子一時的安穩(wěn)而阻止孩子做好事,最終使孩子失去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專家篇:
在傷害中迅速成長
(魏國軍,心理學教授)
社會鼓勵孩子做好事,而做好事并非零風險,有時候非但不能受到表揚,反而會受到傷害?,F(xiàn)實中活生生的例子遠勝于書本上的道德說教,這是令家長們糾結的真正原因。這里,我不想說這些家長是錯誤的。但是如果這個社會中,人人自私冷漠,我們活在其中又有什么希望和樂趣!在他人困難時施以援手,任何時候都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但是對于孩子而言,又有一些特殊性。他們生活閱歷淺,處世能力不強,不一定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我想,與其爭論讓不讓孩子去做好事,不如了解一下孩子做好事受到傷害時應該如何應對,可能更有現(xiàn)實意義。
當孩子做好事受到傷害時,我建議家長們最好做到以下三點:
一、適時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
孩子做好事后受到傷害,無論這傷害來自被幫助者的誤會或誣陷,還是來自事件本身對孩子造成的沖擊,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輕者可能會令孩子對自己助人為樂行為的正確性產(chǎn)生懷疑,重者可能會使孩子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不信任感,有的甚至就此對社會產(chǎn)生報復心理,走到社會的對立面。因此,當孩子因為做好事而受到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時,我們應當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通過引導孩子傾訴、剖析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對孩子進行安慰,讓孩子迅速走出陰影,還心靈一片陽光。
二、和孩子共同總結受到傷害的原因。
面對事情,人們會有所選擇,做還是不做。當選擇做出之后,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果有個估計。而孩子做好事,有時候之所以會出現(xiàn)受到他人陷害、自己受到傷害等情形,也主要緣于孩子對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估計不足。家長和孩子一起及時總結做好事受到傷害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對自己的能力過于相信,是不是對“碰瓷”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缺少辨別能力,當時是否有第三者在場作證等,并且在受到傷害后,要記得拍照留證,及時報警,向路人求助,向醫(yī)院等專業(yè)機構求助等,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為日后助人為樂積累經(jīng)驗。
三、和孩子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受社會風氣不正、人們誠信意識在一定范圍內(nèi)缺失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孩子做好事有時不但不被人理解,反而會被告上法庭。面對這種不公正待遇,家長應當和孩子站在一起,相信孩子,努力維護公平正義,全力以赴地去為孩子維權。在不傷害孩子心靈的前提下,可以將應對的整個過程讓孩子知道,如果條件許可,甚至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討應對的途徑和策略,從而將受傷害這一壞事轉(zhuǎn)化為促進孩子成長、提高處世能力的好事。要知道,這樣的鍛煉機會可是花錢都難以買到的。
我相信,只要引導得當,處理及時,孩子就算是做好事受到了傷害,也能迅速地從陰影里走出來,得到更多的鍛煉和成長。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