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比指標更重要”,這是我在英國阿什里奇商學院高管培訓時一位教授講的,我很贊同。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只要始終不放棄心中的愿景,就能用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中國郵政有傳承百年的歷史,以“書信”的傳遞為基本載體,情系萬家,信達天下,鑄就了社會公認的“信譽度”。作為郵政人,我們的愿景就是用信息化驅動把“草本”業(yè)態(tài)的傳統業(yè)務創(chuàng)新轉型為“木本”業(yè)態(tài)。經營草本業(yè)務,我們每一年要澆水施肥,到秋天也會有收獲,但第二年要從頭開始,沒有一個良好的積累平臺。信息化疊加后的木本業(yè)務在澆水施肥后,秋天收獲了果子,樹依然存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們的樹會有更加扎實的樹根,更加茂盛的枝葉。
2005年,我到西藏慰問援藏職工,背著便攜機,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草原上成功實現了無線上網,連通了浙江郵政的局域網,還在郵政營業(yè)網點試用了ATM機,響應速度與內陸一個樣。所以,很多驢友在分享經驗時都說,到西藏一定要帶上郵政的綠卡。我真的為中國郵政感到自豪。其實,無論在品牌上,還是在網點、網絡上,郵政都有著十分豐富的資源,而撬動、整合郵政資源的“杠桿”就是信息化。
10年前我就有“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郵政、用信息化網絡拓展郵政服務新領域”的強烈愿望。新世紀之初,浙江郵政積極嘗試網上訂書、網上購物,并用郵政的“網緣卡”解決了網上支付難題。在安徽省郵政公司擔任一把手的時候,安徽郵政用3年時間建立了一個信息化貫穿全程的電子商務配送平臺,實現了電視購物和網上購物的配送鄉(xiāng)鎮(zhèn)以上全覆蓋。安徽的1482個電子化支局,在全國率先實現長途汽車客票聯網銷售,實時出票。
這些年,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我們已越來越體會到,企業(yè)信息化程度越高,技術含量就越高,準入門檻也越高,競爭實力就越強,發(fā)展就越快。信息化杠桿的支點在哪里?我認為,信息時代,渠道為王,平臺制勝。所以,要在城鄉(xiāng)之間建立起從“草本”向“木本”轉型、提供現代郵政服務的信息網絡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以浙江全省1498個電子化支局為基本節(jié)點。在城市,通過新型的投遞網連接“千家萬戶”;在農村,依托信息化村郵站與即將建成的郵政物流分銷平臺,深入“千鄉(xiāng)萬村”。對現有業(yè)務,尤其是傳統郵務類業(yè)務,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改造,努力向“木本”靠攏;新開發(fā)的業(yè)務要在信息化平臺上衍生疊加。郵政企業(yè)就像一棵百年大樹,它的樹干和樹枝就象征我們以信息化鋪就的平臺。今后,我們只需要在信息平臺上不斷地疊加業(yè)務,這棵大樹就會枝繁葉茂,永葆“年輕態(tài)”。
在這次浙江郵政舉辦的慶祝第42屆“世界郵政日”郵政現代服務現場展示會上,信息化村郵站、新型報刊亭、DIY明信片、商務投遞、E站郵局、小額助農服務等現代郵政服務得到了廣泛好評??蛻粽f,沒想到郵政的舞臺這么大;政府領導說,現在的郵政服務種類這么豐富,十分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不少員工發(fā)自肺腑地感嘆,原來我們郵政還可以這樣干!大量的成功范例,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去實現美好愿景的決心和信心。
“韌者常青、以信為本”是我們培育企業(yè)文化的精髓。“韌者常青”,就是看準了的事情,無論多么困難,都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堅持創(chuàng)新實踐;“以信為本”就是“書信”、“誠信”加“信息化”,既傳承郵政傳統文化,又適應現代社會需求。企業(yè)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郵政人不僅是在一起干事業(yè),還在一起踐行享受美好愿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