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廈蓉高速公路格龍段擺牛隧道施工為實例,具體介紹了高速公路淺埋、偏壓、軟弱圍巖隧道的施工工藝,施工方法,并提出了“親嘴”進洞方案,此方案可減少對山體及植被的破壞,同時更有效地保證施工安全。
關鍵詞:淺埋 偏壓 軟弱圍巖隧道 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1(b)-0065-02
在淺埋、偏壓及軟弱圍巖隧道施工中,由于施工技術運用或處理不當,經(jīng)常會造成較大面積的坍方,由此帶來人身傷害、財產(chǎn)損失及工期延誤等是無法估量的。整座隧道均處于嚴重淺埋偏壓段,其中靠水格端98米圍巖極其軟破碎,且該隧道有效施工時間僅五個月,本標段所有的梁板都要經(jīng)過隧道遠輸,如何保證施工工期成為整個高速公路能否按期實現(xiàn)通車的關鍵。
1 工程概況
擺牛隧道為連拱式的四車道高速公路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約22m。隧道起止樁號右線K78+580~K78+750,長170m。隧道左右測設線間距440cm。
擺牛隧道位于從江縣停洞鎮(zhèn)擺牛村境內(nèi),為線路穿越擺橫一近南北向的凸脊地帶而建設。
隧道進口段處擺牛村境內(nèi),該側(cè)主溝谷呈直線展布,谷底較緩,隧道進口即位于沖溝谷西南岸凸脊邊緣,凸脊呈近南東向展布,坡面較陡,坡角在26°~30°之間,坡頂一帶則呈平緩狀,坡面植被較發(fā)育,以灌木為主。洞身段穿越凸脊處,凸脊進南北展布,脊頂寬緩,坡角22°~30°;隧道出口處凸脊西坡,坡面朝西,地形較陡,坡角32°坡面植被發(fā)育,水土保持較好。
該隧道段原設計為高達120m路塹高邊坡,在第四、五級及第三級上半階邊坡防護施工完畢、開挖平臺距路基設計標高最大為40m時,因地質(zhì)條件復雜,為保證該處施工及運營安全而將該段路基變更為連拱式隧道(表1)。
根據(jù)地質(zhì)調(diào)繪、鉆芯取樣、物探資料,擺牛隧道圍巖地層巖性主要為寒武系水石群(∈3)變質(zhì)巖性,巖性主要有以下兩種。
①變質(zhì)砂巖層:青灰色一灰黑色,厚層狀構造,局部夾粉砂質(zhì)千枚狀板巖,硅質(zhì)砂巖,巖性堅硬致密,飽和單軸抗壓強度60~80Mpa,抗風化強,主要分布于K78+580~K78+670,為V、Ⅳ級圍巖。
?、谇稜畎鍘r層:以黃綠色斑點板巖、粉砂質(zhì)斑點板巖為主,偶夾灰黑色變余長石石英砂巖,千枚狀構造,巖性較軟,強度低,抗風化能力差,主要分布于K78+670~+780段。
整個隧道段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地下水較發(fā)育。
2 工藝流程
因該隧道均處于已破壞的高邊坡范圍,為保證施工安全,采取早進晚出的進洞方案,即洞門修建應盡量避免對山體的擾動,盡可能減少邊仰坡刷坡范圍。洞口處已有部分按路基開挖,且邊坡較高(約55m),不宜再破壞洞口邊坡,就采取了回填貧砼反壓、套拱、超前長管棚等輔助施工措施,確保了施工安全。
2.1 進洞套拱工藝流程
該隧道進洞方案首次提出了“親嘴”原理,其工藝流程如圖1。
2.2 偏壓、淺埋、軟弱圍巖工藝流程
軟弱圍巖承載力低、穩(wěn)定性差,易發(fā)生坍方,再加上處于偏壓、淺埋段,因此,如何對圍巖進行預加固和消除偏壓對隧道施工的影響成為關鍵。其工藝流程如圖3。
3 施工方法
3.1 套拱
擺牛隧道采用了在設計進行方案論證時由建設指揮部、設計方提出的“親嘴”原理進洞,即在洞外一定距離首先施作一個類似明洞的暗洞,逐步向洞內(nèi)方向推進,直到完全嵌入山體。該隧道采用116工字鋼作為內(nèi)模支撐,再澆注90cm厚C25#鋼筋混凝土,將116212字鋼一起澆注在混凝土中,并在澆注前預埋中150ram鋼管作為超前長管棚施工的定位、定向套管。在套拱砼兩側(cè)回填貧混凝土至套拱外拱頂標高,然后回填土。這樣,洞口的邊仰坡幾乎不會受到破壞,而且,套拱與回填的貧混凝土形成整體支護作用,有效地保證了洞口段及邊仰坡施工的安全。
3.2 超前支護
在偏壓、淺埋及軟弱圍巖隧道施工中,一般須進行超前支護。本隧道洞口采用中108mm熱扎無縫鋼管長管棚注水泥單漿液進行超前支護,導管長20m,節(jié)長4m,兩節(jié)之間用“V”型對焊,環(huán)向間距40cm,注漿終壓為2Mpa(注漿孔孔徑為16ram,間距為20cm,呈梅花型布置)。洞身Ⅱ類圍巖地段采用中42熱扎無縫鋼管短管棚注水泥水玻璃雙漿液進行超前支護,導管長4m,環(huán)向間距40cm,注漿壓力為0,8Mpa(注漿孔孔徑為6mm,間距為15ram,呈梅花型布置4排)。
3.3 開挖
待超前支護注漿強度達85%后,方可開挖。考慮處于偏壓、淺埋及軟弱圍巖段,雖已進行超前支護,但也不能大意,因此,采用預留核心土開挖方法,即先沿隧道輪廓線開挖,每循環(huán)進尺0,5m~1,0m,待錨噴支護達到一定強度后,再開挖核心土。開挖外輪廓時,采用風鎬配合人工開挖,局部遇到堅石時,為減少對周邊圍巖的擾動,采用弱爆破將堅石震裂后用風鎬開挖。核心土采用挖掘機開挖,局部堅石采用弱爆破將堅石震裂后用挖掘機開挖。
3,4 圍巖量測
根據(jù)新奧法施工原理,監(jiān)控量測是隧道施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圍巖的監(jiān)控量測的目的:(1)掌握圍巖動態(tài),對圍巖穩(wěn)定性作出評價;(2)確定支護形式、支護參數(shù)和支護時間;(3)了解支護結構、受力狀態(tài)和應力分布;(4)評價支護結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施工中,我們通過對圍巖周邊收斂量測、拱頂下沉量測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局部地段變形較快并出現(xiàn)細小裂縫,通過及時修改支護參數(shù),采取了加強支護措施,并及時施作仰拱,有效避免了安全質(zhì)量事故的發(fā)生。
3,5 初期支護
初期支護采用了常規(guī)的錨噴支護,即采用116型鋼鋼架,間距50cm,用φ22鋼筋環(huán)向聯(lián)接,鋼筋間距l(xiāng)m;系統(tǒng)錨桿采用φ22鋼筋,長350cm,間距180cm,呈梅花型布置;鋼筋網(wǎng)采用φ8鋼筋,間距20x20cm;噴射24cm厚C25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因局部圍巖變形,將圍巖特軟弱地段靠山體一側(cè)的系統(tǒng)錨桿改為系統(tǒng)導管注水泥水玻璃雙漿液,導管長450cm,注漿壓力0.5Mpa~0.8Mpa,增強了支護效果。
3.6 防排水
主要防排水措施:(1)排水:沿隧道縱向每10m環(huán)向設置一道φ50mm軟式透水管,并在透水管外鋪設排水板;邊墻底部以上1.2m處設置φ100mm軟式縱向透水管,并用三通管引至水溝排出洞外。(2)防水:緊帖噴射混凝土表面鋪設復合防水板;根據(jù)外國專家的建議,每道工作縫均設置兩條止水帶;襯砌混凝土采用抗?jié)B等級為s6的防水混凝土。
3.7 襯砌
整個隧道均采用偏壓加強襯砌,拱墻及仰拱均設置雙層鋼筋,混凝土為C30泵送混凝土,采用行走式全液壓襯砌臺車襯砌。
4 結語
對于偏壓、淺埋及軟弱圍巖隧道施工,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施工前首先應制定詳細可行的施工方案,處理好偏壓問題,盡量減少偏壓對隧道施工的影響。
(2)開挖要遵循“超前支護、短進尺、弱爆破、勤量測、強支護”的原則。
(3)施工中,應將超前支護與錨噴支護緊密結合,超前長管棚、短管棚均應與型鋼鋼架聯(lián)接成整體,才能發(fā)揮更好地聯(lián)合支護作用。
(4)為保證鋼架及錨噴支護的支護效果,要及時施工隧道仰拱。
(5)要重視洞內(nèi)文明施工,洞內(nèi)裂隙滲水及施工用水要及時引排至洞外排水溝,不能有積水浸泡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