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有葷、素、咸、甜之分,北方以素、甜為主,南方以葷、咸為主。
小時候,我生活在江西九江,物質(zhì)匱乏時期,母親包的是素粽。浸好的糯米濾了水,灑些菜油、鹽、味精。洗凈的蘆葦葉卷成尖筒,插根筷子,將糯米一勺勺地舀進尖筒里。舀幾下,就用筷子上下?lián)v結(jié)實了。尖筒裝滿了,筷子橫在粽葉邊,加片小葉搭粽鼻子。麻繩綁結(jié)實了,抽出筷子,一個漂亮的牛角粽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五個五個扎在一起,便于數(shù)數(shù),也便于送人。煮熟后的牛角粽,白白的融成一團,晶瑩透亮,插根筷子,就可以吃了。有時在糖碗里轉(zhuǎn)一下,沾一點白砂糖,嫩滑滑的加上糖鮮味,好吃極了。
粽子因各地裹的方式不同,而形態(tài)各異。除了上面提到的牛角粽、正三角形,還有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的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廣東粽子為南方粽子的代表,個頭較小,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狀如錐子,以三角形居多。
粽子,古稱“角黍”,最早的記載見于一千多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fēng)土記》,云:“仲夏端午,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泵鞔顣r珍《本草綱目》中也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日粽”的記載。明清以后,粽子才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改稱粽子了。
關(guān)于粽子的起源,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剛剛發(fā)明明火煮食,為了可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然后剝?nèi)~而食(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荷包飯)。這雖不叫粽子,但已有了粽子的雛形。經(jīng)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xiàn)在的粽子了。
世代相傳中,粽子逐漸發(fā)展為我國端午節(jié)的食品,專門用它來祭奠屈原。南朝梁人吳鈞在《續(xù)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焙髠髑袎?,說粽子被江中的蛟龍偷去,可用蛟龍最怕的兩樣?xùn)|西,艾葉包住,五色絲線捆好,就不用擔(dān)心被蛟龍破壞了。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來自江西德安城郊的一座葬于公元1274年的古墓,墓主人右手拿一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兩個棱形粽子,外皮為粽葉,苧麻捆扎。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后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
正常食用最大的粽子產(chǎn)自廣西南寧,每只重約兩斤。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小巧清鮮,配以茶食,甚好。
江南嘉興的粽子最為有名。嘉興粽子有竹葉粽、艾香粽、薄荷香粽、豆沙粽、蓮子粽、松仁粽、火腿粽等。在嘉興,五芳齋的粽子又最為受寵,鮮肉粽用筷子分成四塊,塊塊見肉,且芬芳和潤,酥爛嫩鮮,肥糯不膩。
現(xiàn)在的粽子不只是端午節(jié)的食品,更是人們?nèi)粘I畹氖称?。需要提醒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油性及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一般人最好一天不要吃超過兩個。吃粽子時,最好配上一碗清淡的湯,如冬瓜湯、竹筍湯、絲瓜湯等,再來一份水果,增加纖維質(zhì)的攝取,達到營養(yǎng)均衡。葷味粽子含有較多脂肪,高血脂、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患者不宣食用。老年、兒童消化功能較弱者,也應(yīng)慎食,淺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