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王牌電視新聞欄目《60分鐘》曾制作過這樣一條廣告:“哪幾個字可以讓騙子和無賴心驚膽戰(zhàn)?”答案“邁克·華萊士在此!”(MikeWallace is here)將之用來描述華萊士的影響,再恰當不過。華萊士的記者生涯始于上世紀40年代,大紅大紫則要從1968年與CBS制作人丹·休伊特一起主持創(chuàng)辦新聞電視雜志《60分鐘》算起。
《60分鐘》的傳奇也是華萊士的傳奇。作為當之無愧的元老,自1968年節(jié)目創(chuàng)辦,華萊士一直服役了近40年,其獨有的“挑起沖突”的提問方式讓觀眾著迷,他的主持風格也深深影響著欄目。
“他的成功經(jīng)常來自于他向采訪對象擲去的問題,而非他所獲得的答案?!薄都~約時報》發(fā)表的華萊士訃聞中是這么評價他的逼問式采訪的?!癢allace”這個名字,代表了硬新聞、調查新聞,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讓和咄咄逼人的提問。華萊士最愛的口頭禪是“原諒我”,“但當你聽到這句話時,也意味著惡毒的質問將要來臨”。
華6萊士的采訪往往讓受訪者心驚膽戰(zhàn),他會采取檢察官式咄咄逼人的提問,也開創(chuàng)了“伏擊式采訪”的先河,即埋伏在采訪對象的辦公室或者家外面,等對方出現(xiàn)時便出其不意把麥克風送到面前。他曾經(jīng)質問普京:“你們這不是真正的民主!”也曾稱一國領導人為獨裁者,還諷刺拒絕接受采訪的布什為“林肯以外另一個永遠坐在遠處的總統(tǒng)”。
同為新聞業(yè),為什么中國出不了華萊士這樣的頂尖記者?在中國,記者沒有所謂“第四權力”這么高的社會地位,行業(yè)環(huán)境也一般。2011年的《中國調查記者行業(yè)生態(tài)報告》顯示,中國調查記者最多數(shù)百名,其中76%的記者年齡在35歲及以下,67%的人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從事調查報道約5年左右。而不容樂觀的是,40%的調查記者“不打算繼續(xù)”從事調查性報道。
早在10年前,2002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新聞學院的美國記者調查報告顯示,當時美國的新聞從業(yè)者普遍都在35歲以上,35歲以下的比例僅占33.7%,而且89.3%的人獲得過至少一個學歷,遠遠高于美國勞動力中擁有學位者的比例(30.4%)。他們的平均年薪為43588美元,較美國勞動人口的年平均收入高出7388美元,略高于美國家庭的平均收入。
在新聞體制、輿論環(huán)境等方面,中美固然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但并不構成因果上的絕對關系。假如把芮成鋼放美國,也照樣成不了華萊士。盡管同樣是和領導人談笑風生,“芮成鋼們”卻天生學會了謹慎地與權貴保持距離,而與體制拉近距離。
王志曾經(jīng)主持《面對面》,以犀利的風格被一些人視為中國版的華萊士,但其節(jié)目,一方面依托于中央級媒體的體制平臺,另一方面又過分追求“咄咄逼人居高臨下”,反而常常鬧出笑話,“對話易中天”一期更是慘遭調侃。尼克松總統(tǒng)因其杰出的表現(xiàn)曾邀請華萊士做總統(tǒng)新聞秘書,但華萊士婉拒了——“我還是愿意當一輩子新聞記者”。而王志,在2008年遠赴云南掛職一年,扮演起了麗江市副市長的新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