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勛明
黑龍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大美龍江的目標,大美龍江內涵除了黑龍江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之美,我認為其內在的社會歷史文化之美更能顯示出大美的風景。黑龍江歷史文化的積淀所顯現(xiàn)和展示出的人文精神是黑龍江大美的真正內涵。長久積淀的歷史文化使黑龍江大地的形象顯得更加厚重和豐滿,源遠而流長。因此,要想展示黑龍江的美好畫卷、把大美龍江展示世人,就必須把黑龍江歷史文化精華挖掘、展示出來。
一、黑龍江歷史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黑龍江歷史文化起源于黑龍江本土,也就是古人和今人所說的白山黑水之間,這一地域的歷史文化是黑龍江歷史文化的根基和底色。據(jù)考古發(fā)掘和專家論證,黑龍江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域是哈爾濱市學田村、閻家崗文化遺址。之后在黑龍江大地上先后出現(xiàn)了與中原文明相互對應的歷史文化發(fā)展階段,古代的黑龍江先民在這塊被認為是蠻荒之地上,創(chuàng)造出了讓世人矚目的燦爛歷史文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遺跡,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這些實物和中原古籍的記載相印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黑龍江歷史發(fā)展畫卷。古代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在這樣高緯度的高寒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生存和發(fā)展的奇跡,留下了千古傳頌的人文文化。
在這廣袤的白山黑水之間,黑龍江古代先民先后在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牡丹江流域、綏芬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地區(qū)、三江平原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肅慎文化、挹婁文化,勿吉文化、靺鞨渤海文化、遼金文化、女真文化及滿清文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在這些文化遺存中,出土了大量的化石、陶器、骨器、骨雕、石器、鐵器、玉器等器物。從這些器物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黑龍江古代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經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和社會變革。不僅如此,這些先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從遠古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鐵器時代到近代以來的文化都能在黑龍江這塊遼闊土地上找到她的歷史痕跡。在這個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黑龍江古代先民先后建立的三個主要政權和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
公元698年由靺鞨民族建立的渤海國政權,這是黑龍江地區(qū)第一個封建地方民族政權。這個政權存世229年,其都城上京龍泉府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zhèn)存在160年,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海東盛國”壯舉。她是黑龍江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珍貴的遺產,可以書寫厚厚的一卷。
繼渤海國滅亡后,公元1115年,女真完顏部在哈爾濱阿城建立金政權,定都上京會寧府。這是繼渤海國之后在黑龍江大地上出現(xiàn)的第二個封建政權,他同中原宋王朝劃地而治,曾占領了大宋的半壁江山。使黑龍江的歷史文化與中原文化進一步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推動了黑龍江歷史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
公元1616年,發(fā)源于黑龍江東部的建州女真部在其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建立后金政權,1636年改國號為清,建立起龐大的滿清帝國。1644年清朝入關后,把統(tǒng)治重心放在了中原,出于對 “龍興之地”黑龍江地區(qū)的保護,實行“封禁”政策,使黑龍江地區(qū)一度成為“蠻荒”之地。清初,伴隨這當時十三省流人不斷被放逐到寧古塔、卜奎,一度荒涼的黑龍江出現(xiàn)了文化振興的景象。
從清中后期開始到民國、偽滿、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及新中國建立,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黑龍江的歷史文化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不僅由原來單一的土著歷史文化,通過多民族的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復雜的、多元的民族文化,而且逐漸凝練出許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精神。如“闖關東”精神、“抗聯(lián)”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大興安嶺”精神等。這一切構成了黑龍江人文價值的核心內容。黑龍江歷史文化中的這些“人文精神”不斷地激勵著黑龍江人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業(yè)績,使龍江之美譽滿全球。
二、黑龍江歷史文化內涵的特點
黑龍江歷史文化價值的核心是其突出的地域性所反映出來的特定性。特別是特殊的地理文化對黑龍江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制約。黑龍江位于中國東北部,面積45.4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六位,幾條山脈(大興安嶺、小興安嶺、老爺嶺、張廣才嶺、完達山、大青山)橫貫其中,為黑龍江歷史文化遮風擋雨,幾大水系(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綏芬河、牡丹江),大小1800多河流給黑龍江歷史文化提供了生命之源。黑龍江四季分明,屬東亞季風氣候,全省平均氣溫在-5°—5°之間,天霜期100—150天,冬季漫長,天寒地凍,人類生存發(fā)展十分困難,冬眠期長,蘇醒緩慢。這些客觀條件對黑龍江歷史文化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和制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黑龍江地方歷史文化。其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黑龍江歷史文化厚重性。應該說,黑龍江歷史經過漫長的發(fā)展,人類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其歷史文化層面堆積呈現(xiàn)出明顯的多層性和厚重性。這和我們在史書上的記載,平常所看到的地表荒野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當我們把覆蓋在這片神奇土地上表層輕輕剝開,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那厚重的文化歷史。他們從遠古走來,經歷了風霜雪雨,古代黑龍江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回憶和足跡。他們有的在城市中,有的在江河的臺地上,有的崇山峻嶺中,有的在平坦的草原上,有的在鄉(xiāng)村的田埂邊。太多太多的歷史文化積淀,讓黑龍江大地有了厚重、古典的美,也為大美龍江賦予了濃濃的歷史文化內涵。昂昂溪游牧之歌,新開流原始漁樂之美、鶯歌嶺肅慎起源、大慶白金寶文化、三江平原的挹類王國、東寧團結文化、牡丹江畔海東盛國、金源文化的傳播,龍興之地一統(tǒng)天下。歷史的塵埃堆積了厚厚的龍江文化,它等待著后人們去敲打那燦爛、優(yōu)美的歷史之音。
二是黑龍江歷史文化的跳越性(階段性)。地廣人稀,天寒地凍讓黑龍江歷史文化呈現(xiàn)出了階段性跳越發(fā)展。在這種自然環(huán)境下,人類生存、競爭是相當殘酷和惡劣的。人類為了生存,他們逐水草而居,追獵而徙。游牧而走,遷徒是黑龍江歷史文化特有文化內涵。人們?yōu)榱藸帄Z適合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不惜動用武力去屠殺異族部落,驅逐外族的入侵,在這慘烈的背后,也讓黑龍江歷史有了雄健、剛毅之美。公元前11世紀肅慎王國開啟了白山黑水之美,歷經了挹類、忽吉平穩(wěn)發(fā)展,到公元7世紀渤海國經過武力征服,統(tǒng)一了各部,12世紀建立的金國,17世紀清王朝,20世紀新中國,朝代政權的更替,文化的平淡和復興帶有明顯階段跳越性。競爭、戰(zhàn)爭讓人們在這塊黑土地上展現(xiàn)出了一副副壯烈、凄慘之美,也使黑龍江歷史文化體現(xiàn)出粗廣、豪氣,并貫穿其歷史文化之中。
三是黑龍江歷史文化的外展性(開放性)。由于黑龍江歷史文化的自然地域屬性使黑龍江歷史文化一直處于中華民族文化的邊緣地帶。是歷史文化脈胳的末梢。同時,黑龍江歷史文化又處在東北亞太平洋西岸區(qū)域的重要節(jié)點上,其與外族的歷史文化有著天然的碰撞痕跡和交流融合過程。因此,黑龍江歷史文化除了與中華歷史文化的血脈相連,從肅慎文化時期的“楉矢石駑”,唐王朝封的渤海王國,金源文化對中原文化的沖擊,元、明對黑龍江的管理,以及滿清一統(tǒng)中原,使黑龍江歷史文化的外展交流沖擊達到了古代歷史的頂峰。不僅占領統(tǒng)一了全國擴大了疆域,而且把歷史文化的特有性帶到了中原,使原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藝術等都染上黑龍江歷史文化的色彩。一直到現(xiàn)在還有他清晰的痕跡。同時,黑龍江歷史文化受到了周邊民族文化的影響。從清中期以后,黑龍江歷史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越來越大,呈現(xiàn)出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交融,逐漸形成的中原漢族歷史文化與滿族歷史文化、歐亞大陸文化,包括俄羅斯、朝鮮、日本、蒙古文化相兼容的文化特色。
四是黑龍江歷史文化的自主創(chuàng)新性。黑龍江歷史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精髓,那就是自強不息,挑戰(zhàn)創(chuàng)新。黑龍江的歷史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主要是中原大量的移民涌入,“闖關東”的影響,這部分人把生存、競爭作為闖東北的主要選擇。所以在惡劣自然社會面前,形成了自強自立的人文精神。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黑龍江歷史文化逐漸形成其核心的人文價值精神,在這片神奇荒涼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輝煌的業(yè)績,充分展示黑龍江的歷史文化的風采。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進一步開發(fā)黑龍江,從關內山東等地大量地向黑龍江移民,幾十萬大軍轉業(yè)開赴荒蠻之地,墾荒種地,建立了軍政農場,使黑龍江又出現(xiàn)了農墾文化。百萬知青大軍又給這塊神奇的大地注入了一陣清風,留下了濃濃的知青文化,這幾部分構成了黑龍江現(xiàn)有文化的主體,也是黑龍江自主創(chuàng)新文化主體。也就是這一多元文化構成的主體創(chuàng)造了“北大荒”精神、“大慶鐵人”精神、“大興安嶺”精神等等,這是目前黑龍江歷史文化所形成的核心價值理念。其內涵就是自強自立拓荒,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克服困難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這些精神內涵構成了黑龍江歷史文化之魂,正是龍江大美之體現(xiàn)。
黑龍江地域歷史文化之美是龍江大美的內在反映和要求,因此,我們把這個地域中所展現(xiàn)的歷史文化總結升華,使黑龍江歷史文化更具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