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頌歌
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癥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長,動脈粥樣硬化與血脂含量過高密切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是進一步引起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降脂治療是心腦血管疾病一級預防的主要方法,我們采用地奧脂必妥治療高血脂癥患者119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來我醫(yī)院門診求醫(yī)的高血脂癥患者119例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50例,年齡34~76歲,所有患者均通過血脂分析,血液流變學檢測診為高脂血癥[2]。三酰甘油(TG)增高44例,血清膽固醇(TC)增高36例,兩者均增高者30例,同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26例;合并高血壓62例,合并冠心病38例,合并腦動脈硬化22例,合并腦梗死9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保持原有的飲食習慣不變,均停用其他調(diào)脂藥物。給予地奧脂必妥服用,地奧脂必妥每片0.35g,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4周1療程,連續(xù)用2療程。在用藥前和服藥后8周復查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1.3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療效分為3個等級,顯效:達以下任何一項者:TC下降大于或者等于20%,TG下降大于或者等于40%,HDL-C上升大于0.26 mmol/L;好轉:TC下降大于或者等于10%而小于20%,TG下降大于或者等于20%而小于40%,HDL-C上升大于或者等于0.26 mmol/L;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3]。
高血脂癥119例患者中顯效58例(占48.74%)、好轉52例(占 43.70%)、無效 9例(占 7.56%),總有效率,92.44%,無明顯不良反應,效果滿意。因此我們認為地奧脂必妥治療高血脂癥患者療效確切、安全。
高血脂癥通常為高脂蛋白血癥,即血清脂蛋白濃度升高。近年來大系列的國際研究提示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可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快消退,有意義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因此降脂治療對高血脂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地奧脂必妥是一種調(diào)脂新藥,其主要成分為天然物質(zhì)紅曲等。相關實驗研究表明,脂必妥富含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發(fā)揮抑制肝臟HMG-COA還原酶催化的HMGCoA向甲羥戊酸(為合成TC的前體物質(zhì))轉化的作用,從而阻止機體內(nèi)源性膽固醇的合成,從而降低血中LDL-C,升高血中HDL-C,達到調(diào)脂目的及對冠心病的預防作用。本文顯示地奧脂必妥治療高血脂癥8周即顯示明顯療效,降脂療效確切,并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對患者血糖、肝腎功能無影響,本藥比較安全,患者耐受性良好,是目前可供臨床醫(yī)師選用的治療高脂血癥的一種理想藥物。
高脂血癥治療除了應用藥物輔助,重要的是要還要配合飲食療法,合理的膳食結構是患者維持脂質(zhì)代謝平衡的重要方法。高血脂的一般飲食原則是主張“四低一高”,即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糖、高纖維膳食。肥胖者應降低體質(zhì)量,限制總熱量的攝入才是減肥降脂的主要措施,肥胖者應循序漸進降低體重,老年患者、輕體力勞動者每天攝入總熱量應該在6699~8374KJ為合適,避免暴飲、暴食,不要吃過多甜食,飲食有節(jié),保持膳食中脂肪占攝入總熱量20%為宜,動物類脂肪不要超過總脂量的三分之一。若患者TG超過113 mmol/L,脂肪攝入量應嚴格限制在每天不超過30g或者在占總熱量的15%以下。每天膽固醇攝入量控制在250 mg以下為宜,切莫食用高膽固醇食品。高血脂患者若每日食用含纖維豐富的燕麥麩50g即可起到良好的降脂作用。含膳食纖維量豐富的食品主要是蔬菜水果、麥麩米糠、粗雜糧、干豆類、昆布等,每天攝入35~45g纖維為適宜。高脂血癥患者適當多進含高纖維膳食,因為膳食中纖維可與人體中膽汁酸結合,可增加腸道中膽鹽的排泄體外,起到降低血清中膽固醇濃度的作用。
高脂血癥患者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運動,每天堅持至少運動1 h,活動量要達到機體最大耗氧量60%為宜,在活動時以身體出微量汗,不感覺疲勞,運動后患者感覺身體輕松為度,每周堅持體育運動不少于5天,要持之以恒。因為運動可以增加機體能量物質(zhì)的消耗,促使血漿中LDL-C以及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并且同時可以升高HDL-C水平以使血癥降低。
[1]代學花.脂必妥治療高血脂癥.醫(yī)藥論壇雜志,2004,25(16):42.
[2]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華心血管雜志,2007,35(8):309-413.
[3]康廣盛.李顯波,孫麗英.等.近5年中醫(yī)藥治療高脂血癥的研究進展.中醫(yī)藥信息,2006,23(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