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燕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胃空腸吻合術(shù)后的空腸上段和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是消化內(nèi)科的急癥或重癥之一[1]。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長,老年性疾病相應增加,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也日益增多。為探討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病因,現(xiàn)將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經(jīng)胃鏡確診的80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資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老年患者,男54例,女26例,年齡60~85歲,平均75.9歲。其中門診患者52例,住院患者28例。全部病例均經(jīng)胃鏡(包括鼻胃鏡)確診,全部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并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1.2 病因 主要為消化性潰瘍,老年人發(fā)生消化性潰瘍與長期使用非甾體類藥有很大關(guān)系。糜爛性胃炎潰瘍、胃癌也占較大比例,其中潰瘍、胃炎34例,(42.5%),胃癌17例(21.2%),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19例(23.8%),有10例(12.5%)出血原因不明者多為極度衰竭、高齡或癡呆,不能配合或不能耐受內(nèi)鏡檢查。
1.3 臨床表現(xiàn) 本組老年患者入院時有嘔血、黑糞或便血,大便潛血陽性,排除來自口、鼻、咽部及呼吸道出血,其中嘔血34例,黑便46例,黑便 +嘔血28例。
1.4 治療 治療除一般治療外,均根據(jù)病因及病情程度給予H2受體拮抗劑或質(zhì)子泵抑制劑加口服止血藥,必要時加用生長抑素靜脈給藥。
2周治愈出院 59例(73.8%),好轉(zhuǎn)出院 17例(21.2%),死亡4例(5%)。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伴隨疾病,伴隨疾病越多病情越重、越復雜,4例死亡病例均有3種以上(糖尿病、心、腦、腎等)伴隨疾病。
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仍以消化性潰瘍占首位,特別是胃潰瘍多見,十二指腸潰瘍所占比例明顯下降[2];原因:(1)胃黏膜萎縮致血供不足,分泌功能低下,使胃黏膜上皮細胞修復功能受損,胃黏膜屏障功能減退,胃腔內(nèi)H+濃度明顯增高會使其反彌散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損,致其防御能力減退有關(guān)。同時,老年人動脈硬化等引起胃黏膜血流量減少,影響?zhàn)つさ脑偕迯?(2)胃蠕動減慢,胃內(nèi)容物潴留時間長;(3)幽門括約肌老化,不能有效阻止膽汁或腸液反流。且老年人胃潰瘍的好發(fā)部位隨年齡的增高由幽門向賁門移動,可能因為胃潰瘍大多發(fā)生在幽門腺區(qū)(胃竇)與泌酸腺區(qū)(胃體)交界處的幽門腺區(qū)一側(cè),而幽門腺區(qū)黏膜隨年齡增長而擴大,使其與泌酸腺區(qū)之交界線上移。(4)老年人幽門螺桿菌(HP)感染率高。老年人常因其他疾病長期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對胃黏膜有明顯損害,所以老年人尤其是有胃腸疾病者應慎用非甾體類藥物,必要時可同時服用抑酸類藥或胃黏膜保護劑以進行預防[3]。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及病理生理變化差異,臨床癥狀體征往往不典型,以至于發(fā)生較重病情才就診,常延誤最佳就診時機,所以一旦有老年人消化道出血要高度重視,注意病情的輕重緩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并且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向患者進行宣教,有病早就診,早治療。治療上除一般治療外,主張靜脈給H2受體拮抗劑或質(zhì)子泵抑制劑加口服止血藥治療,必要時加用生長抑素靜脈給藥治療,盡量早用黏膜保護劑,避免靜脈使用對凝血過程有直接作用的藥物,以免發(fā)生梗塞等不良反應。把握好時機補充血容量,盡早行內(nèi)鏡檢查及內(nèi)鏡下止血,預防并發(fā)癥及再出血發(fā)生[4]。另外注意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保護,防止多臟器功能衰竭,降低死亡率。
[1] 鄭芝田.胃腸病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01-307.
[2] 黎忠信,鐘華志.186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關(guān)因素分析.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1,8(1):19.
[3] 吳本儼.老年人消化系統(tǒng)的衰老改變.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7,26(1):76-78.
[4] 高虎,劉吉林,彌莉雅,等.非甾體抗炎藥物對老年人胃黏膜損害294例分析.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8,29(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