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云 趙 軍 楊慶華 李華林
(1.寧夏利通區(qū)板橋鄉(xiāng)畜牧獸醫(yī)工作站,吳忠 751100;2.寧夏利通區(qū)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吳忠 751100;3.寧夏利通區(qū)東塔寺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吳忠 751100)
通常情況下,奶牛的真胃位于腹腔的右側,左側緊鄰瘤胃。但由于某些原因,真胃的正常生理解剖位置發(fā)生改變,或移位于瘤胃的下方,或移至左側腹壁與瘤胃之間,均可引起奶牛食欲減退、消化紊亂、排便異常、瘤胃異常脹氣、腹部疼痛等癥狀,產生真胃左方變位。筆者于2005年以來診治奶牛真胃左方變位15例,現將發(fā)病原因、癥狀、診斷、治療方法分析報告如下。
近年來,本病頻繁發(fā)生于飼喂過多精料和青貯玉米飼料而且運動比較充分的奶牛,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常年給予玉米青貯有密切關系,主要是玉米青貯鍘得過短(5 cm以下),牛食入的青貯玉米不能在瘤胃內進行適當的發(fā)酵消化處理,便很快移到真胃中,很容易引起真胃的遲緩和潰瘍??傊?,凡能引起真胃遲緩的一些飼養(yǎng)管理上的原因,都可成為本病的發(fā)病原因或誘因。
本病多發(fā)生于妊娠后期或分娩不久的初產奶牛,這可能是機體尚未發(fā)育完善,腹腔體積較小,容納空間有限。由于妊娠后期子宮不斷膨大,從腹腔底部將瘤胃抬高,擠壓真胃使之向前向左移位于瘤胃左下方,分娩后子宮重力解除,腹壓下降,瘤胃突然下沉,真胃被擠壓在瘤胃與左側腹壁之間形成左方移位。
多數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痛弓腰,糞便量少、上覆黏液,食欲時好時壞,拒食精料,反芻減少,奶量銳減。體溫、脈搏、呼吸在正常范圍以內。
有的牛必須用力觸壓才能碰到瘤胃,似乎瘤胃向腹中移動;有的在左肷部偏后可以明顯碰觸到鼓氣的囊狀物,有的可觀察到左肷窩部倒數幾個肋弓明顯突起。
多數發(fā)病牛在左肷窩倒數幾個肋間上下結合叩診,能聽到高朗或低沉的鏗鏘音,類似敲擊鋼管發(fā)出的金屬音,有的在該位置直接聽到“流水音”或“含漱音”。有的剛發(fā)病時就能聽到“鋼管音”,有的剛開始則聽不到“鋼管音”,直到發(fā)病3~5 d之后才能聽到。
在左肷部及倒數1~3肋間的膨大部位穿刺,穿刺液棕褐色,PH值<5,無纖毛蟲,但有的由于含氣較多收集不到穿刺液。
瘤胃背囊右移,瘤胃與左腹壁之間出現間隙,可以摸到含氣真胃膨大的后緣。
3.1.1 滾轉法 方法是先使病牛采取左側橫臥姿勢,然后再轉成仰臥姿勢,隨后以背部為軸先向左滾轉45°,回到正中再向右滾轉45°,再回到正中,如此反復左右滾轉約5~6 min突然停止,使病牛仍呈左側橫臥姿勢,再轉成俯臥位,最后使之站立,若檢查尚未復位可重復進行。該法適用于變位發(fā)病早期,真胃還沒有發(fā)生粘連的病例,成功率較高,不用手術,不造成創(chuàng)傷,省事又經濟,但有時不能徹底根治,容易復發(fā)。
3.2.1 左右肷部雙側切口手術 該法易于操作,減壓整復和復位固定均在直視下進行,避免了盲目性,可操作性較強,手術成功率達95%以上,但費時、費力,且造成創(chuàng)傷面大,污染機會多,影響創(chuàng)傷愈合。對變位真胃粘連比較嚴重,但牛體況尚好的病例,采取左右雙切口,左側切口稍高一點,右側切口稍低一點,剝離和矯正真胃更容易一些。
3.2.2 右側肋弓下斜切口或左肷部中下切口手術 該法操作簡單,造成創(chuàng)傷面小,有利于創(chuàng)口愈合和術后恢復,但該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真胃粘連或體型過大的病例,不宜用此法整復。采用哪種手術方法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若確診為左方變位,并且發(fā)病時間短,真胃尚沒有發(fā)生粘連的,可采用右側肋弓下斜切口手術;如不能確診,可先采用左肷部中下切口手術,進行腹腔探查,確診為左方變位并易整復的,進行整復固定,若不易整復的,可再行右肷部切開,進行雙切口整復固定。
多數發(fā)病牛都是年齡在3歲左右的頭胎初產奶牛,多在產后兩周周以內發(fā)病。頭胎初產牛發(fā)病13頭,占86.7%,2~4胎牛2頭,占13.3%,保守治療3頭,復發(fā)2頭,治愈1頭,治愈率33.3%;手術治療14頭,治愈12頭,治愈率85.7%。
對產后不食的病牛,特別是1~2胎牛,按積食、感染或代謝病治療不見效的,要特別注意診斷是否為真胃變位。
診斷是否變位,要在左肷部及倒數1~3肋間結合叩診耐心聽診,聽到“鋼管音”或“流水音”即可確診,但若聽不到也不能完全排除左方變位,若真胃含氣較少則鋼管音不明顯,必要時可行左側開腹探查診斷,在瘤胃和腹壁之間發(fā)現紅色的囊狀物可確診。
保守療法存在盲目、效果不確切的情況;手術療法效果確切,治愈率高。通過實踐證實,左右肷部雙側切口手術法優(yōu)于單側切口法,整復固定均在直視下進行,避免盲目操作,手術成功率較高,再注意手術后精心護理,加強利水、消腫、消炎,防治繼發(fā)感染,一般一周以內即可恢復好轉。
若病畜體溫升高至39.5℃以上,且“鋼管音”高朗,觸診腹壁患牛敏感躲閃,則真胃已發(fā)生粘連并形成腹膜炎,預后不良。
真胃移位很容易與瘤胃擴張、積食、積液、積氣和真胃阻塞等疾病混淆,應注意鑒別診斷,避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