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1940年8月28日,沈從文給妻妹張充和寫信,說可以給張家的一個遠房親戚介紹工作——去昆明市龍井街51號某市民家里做保姆,管吃管住,一個月發(fā)給法幣12元。
月薪12元,聽起來很少,事實上也很少。因為這時候法幣已經貶值,在昆明市區(qū),買一斤面粉要花兩元,買一斤大米要花3元,買一斤豬肉要花7元,買一斤菜籽油也要花7元,買一斤鹽要花1.6元,買一斤木炭要花0.3元,買一個雞蛋要花0.14元,買一雙男式短襪要花0.7元,買一雙女士長襪要花1.5元。由于商販在戰(zhàn)時囤積居奇,一些市民也大肆投機倒把,香煙在這時候成了炒作對象:20支裝的普通刀牌卷煙,一盒賣到12元;10支裝的木盒紅錫包,一盒賣到40元。
12元的月薪,只能買6斤面粉、或4斤大米、或斤把豬肉、或斤把菜油、或7斤多鹽、或40斤木炭、或85個雞蛋、或17雙男襪、或8雙女襪而已,想買兩樣都不夠。更要命的是,如果這保姆愛抽煙,光買一盒普通卷煙就能花光她一個月的工資。
工資如此之低,張家那個遠房親戚究竟會不會去呢?我沒見到張充和的回信,不敢妄言。不過按照當時的情況,雇主開給保姆的薪水都低得驚人,沈從文介紹的這個雇主所開的薪水應該是跟著行情走的。
有資料為證。1933年,青島市平原書店出版的通俗讀物《青島指南》問世,該書第一編統(tǒng)計了青島市區(qū)幾個常見行業(yè)的收入情況:
公務員,平均月薪65元(銀元,下同)。小學教員,平均月薪35元。汽車司機,平均月薪36元。人力車夫,旺季月收入30元左右,淡季月收入15元左右。農村婦女進紗廠打工,平均月薪12元。商店小伙計,平均月薪12元。保姆,平均月薪6元。
由此可見,在所有的行業(yè)當中,保姆的薪水最低。
再往前追溯,1923年到1926年,魯迅和原配夫人朱安及老母親在北京生活,雇了一個保姆,除食宿全包外,他每月付給保姆的薪水才一兩元而已。而據1926年“北平社會調查部”對北京市民家庭的抽樣調查結果,小學教師平均月薪24元,人力車夫刨除車行租金與各項捐稅,每月平均純收入16元。公務員薪水更高,魯迅本人在教育部上班時,月薪一度達到300元。他發(fā)給保姆的工資,只相當于小學教師的二十四分之一、人力車夫的十六分之一、他本人薪水的三百分之一。
在民國做保姆的,一般都是從農村來的。而我們知道,民國農村長期處于崩潰狀態(tài),兵禍連綿、天災不斷,進口貨物又壟斷了城市市場,農產品只能以極低價格售出,還要負擔多如牛毛的各種捐稅,農民為了生存,被迫涌進城市,做保姆就是生存手段之一。
可以想見,在民國時代,只要你不像現在一些雇主那樣又是要求外語又是要求學歷的,找保姆都會很容易。打個比方說,某太太去家政公司要保姆,月薪只給一塊大洋,應征者王阿花覺得低,搖頭不干,但是更多找不到飯吃的李阿花、張阿花、趙阿花沖過來報名了,甭說月薪一塊,就是不給錢也干,管口飯就行了。
因為雇保姆開銷很小,所以民國時大多數文化人,像我們所熟悉的魯迅、沈從文、徐志摩、郁達夫、費孝通、梁思成、陳寅恪、朱自清、冰心……他們不管是在北京生活,還是在上海生活,抑或后來抗戰(zhàn)期間去昆明生活的那批人,都雇有保姆。請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收入都很高,1933年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在北京結婚,房子是租的,婚禮費用是借的,每月收支入不敷出,照樣雇保姆。而且不光雇保姆,還從青島雇了一廚師,專門給他們夫妻做飯。是沈從文打腫臉充胖子嗎?決不是,只因雇保姆也好、雇廚師也好,開銷都很小,比起他們每月所交的房租、房捐、挑水費、倒桶費來,這筆開銷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同樣的情形在民國以前更加普遍。宋元明清四代市民,無論貧富,大多都有條件與機會找一保姆。有的保姆是買來的,一次付清,終身使用,狀如女奴隸,“三言”“二拍”里稱為“養(yǎng)娘”的,其實都是帶有奴隸身份的保姆。有的保姆是雇來的,管吃管住,每月發(fā)給薪水,但是工資都極低。這就使得一大批窮酸秀才可以在詩文或者自序里得意洋洋地使用“呼仆”、“付奴”等等猛詞兒。
正是因為中國一直存在一個非常龐大的貧困農村,一直存在一個非常龐大的赤貧階層,才使得潦倒如明清之秀才、清貧如民國之文人,也能雇上一個或者多個保姆。
(責任編輯/楚文)
(電子郵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