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奉
甲午戰(zhàn)爭前夕,清廷一位大臣出使日本。談判結(jié)束,雙方舉行聯(lián)合記者招待會。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還想在文化上玷辱清國。各國記者涌滿大廳的時候,日方突然襲擊,向清臣提出了個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我們?nèi)毡居袀€上聯(lián)對不出下聯(lián),只好求教于漢語發(fā)源地的人了?!眲偛胚€嘰嘰喳喳的大廳一下子安靜下來。
日本人很快拿出了他們的上聯(lián)。碗口大的字,寫在白絹上,即使末排的人也能一目了然:“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頭上,單戈獨戰(zhàn)(戰(zhàn))!”意思是:我大日本兵強馬壯,駕馭的是奇異的千里馬,張的是長弓;光大王就有八個,他們都有雄才大略。
上聯(lián)的第一、二兩句是“拆字”,“騎”拆成“奇馬”,“張”拆成“長弓”。第三句是第四、五句的載體,沒有前者,后者便無從談起?!扒偕谩鄙厦嬲糜邪藗€“王”字,且其位置都并排在上。末句是“合字”:“單”(單)和“戈”合成“戰(zhàn)(戰(zhàn))”。
這位清臣,是道光皇帝時中的進士。從上聯(lián)亮出,他的思維機器就一直在全速運轉(zhuǎn)。不一會兒,便在日方準(zhǔn)備好的筆墨前龍飛鳳舞起來,內(nèi)容是:“倭委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這個下聯(lián),確實是“功夫到家”了。第一、二兩句是在用典。明朝時候,日本海盜經(jīng)常到我國沿海活動,人們稱之為“倭寇”。聯(lián)中的“倭”代指日本?!褒堃隆?,皇帝的衣服,是國家的象征。你倭寇委派人來偷我“龍衣”,言外之意是在揭露日本妄圖重操舊業(yè)、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镑西洒汪u”相傳是山林中害人的鬼怪,且都是鬼字旁,都有“豎彎勾”的筆畫。這“豎彎勾”,比喻為“屈膝”真是天衣無縫。你日本的“八大王”其實是“四小鬼”,哪會“居”我頭上?如果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必然會像當(dāng)年的“倭寇”那樣“屈膝跪身旁”,被我“合手”擒“拿”。整個下聯(lián)正氣凜然,慷慨激昂。
這一回合,日方一敗涂地,但其并未死心。日方代表說:“我們還有一個上聯(lián),也順便請教一下?!闭f罷,就著人將另一個上聯(lián)掛了起來:“朝無相,野無將,你朝中,水火相將,將來不了?!边@個上聯(lián),看似白話,實質(zhì)上比前一個上聯(lián)不知要難對多少倍。第一、二兩句句末一字“相”和“將”要合成第四句句末一個詞“相將”。而最后一句頭一字,則同第四句的末一字“將”。
此中蘊藏的玄機還不僅于此,如果說前一個上聯(lián)要咬文嚼字的話,那么這一個上聯(lián)除了咬文嚼字,還得咬文嚼“音”。第二句末一字“將”與第五句首字“將”要字同音不同,“野無將”中的“將”讀仄聲(第四聲),“將來不了”中的“將”讀平聲(第一聲)。而且,雙方交惡的程度也起了質(zhì)的變化。前一個上聯(lián)只限于“倭寇”騷擾,“猶抱琵琶半遮面”,含蓄得很;后一個則公開宣戰(zhàn),說你“將來不了”了。
清臣仍然是針鋒相對,兵來將迎、水來土掩而又不失分寸:“天難度,地難量,我皇上,乾坤度量,量也無妨?!?/p>
清臣筆還未擱下,大廳里就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責(zé)任編輯/楚文)
(電子郵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