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儒
康熙八年(1669),時逢大考,安徽仙源縣(今安徽黃山市仙源鎮(zhèn))人王致和千里迢迢來到北京參加考試。王致和出生于仙源縣鄉(xiāng)下,幼年失母,跟著開豆腐坊賣豆腐的父親長大,從小邊讀書邊隨父親學做豆腐,書讀得不錯,豆腐手藝也很出色。他順利地考中秀才、舉人,最后來京參加會試考進士。他來到北京,在前門外延壽街(今大柵欄延壽街)羊肉胡同安徽會館安頓下來。沒想到從小生長在皖南的他,不適應北京水土,患了痢疾病,等到開考勉強進入考場,發(fā)揮自然一般。放榜那天,眼看金榜題名的舉子們喜氣洋洋,只有他名落孫山。
郁悶的他在安徽會館逗留了一個多月,想回皖南老家,可是從北京到老家至少有1600多公里,交通不便,且沒有盤纏。咋辦?眼看就要斷炊了,王致和想起自己在老家學過的手藝,做豆腐,何不賣豆腐,以此謀生?說干就干,他買了幾十斤黃豆,從會館借來一盤石磨,在會館附近租賃一家門面房,豆腐坊便開張了。
王致和做豆腐有絕招,不用石膏,且做出來的豆腐又白又嫩,口感好,吃在嘴里滿嘴流香,入口即化,一上市便獲得好口碑,大家爭先恐后地來買他的豆腐,其豆腐坊前頓時熱鬧起來了,也使得他在北京站穩(wěn)了腳跟。
正當王致和的豆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之時,此年北京的天氣很怪異,伏天陰雨連綿,不停地下雨,導致王致和做好的豆腐賣不動。眼看著豆腐由白變黃,由黃變灰,最后發(fā)出陣陣臭味,王致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連跳河的心都有,但他夾了一塊發(fā)臭的豆腐一品嘗,又樂了,因為聞著臭的豆腐吃起來反而有一股清香之氣。王致和馬上把臭豆腐送給鄰居品嘗,結果鄰居也大呼好吃。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發(fā)臭的豆腐切成小塊,放上香料和鹽碼進自備的水缸,半個月后,北京百姓喜歡的一種佐餐小菜——臭豆腐就這樣誕生了。
王致和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沿街叫賣。開始根本無人問津,大家都捏著鼻子從他身邊匆匆走過。他大聲吆喝:“賣祖?zhèn)鞒舳垢?,吃起來香,不香我賠錢?!彼@么一吆喝,招來好奇之人,大家一試,果然味道獨特,于是滿口稱贊。王致和的臭豆腐被作為一件奇事,迅速在京城傳播。許多人的好奇心被引起來了,紛紛前來購買。
王致和的臭豆腐塊雖小,可賣的價錢反而比大塊的水豆腐價格高。許多達官貴人,每頓早餐必備一碟花椒油澆過的臭豆腐,就著玉米面窩窩頭吃。講究些的,把發(fā)酵后的臭豆腐油炸后食用,其味道更加鮮美。
店里的業(yè)績不錯之后,靠著厚重的文化底蘊,王致和又發(fā)明了醬豆腐。這種醬豆腐顏色鮮紅,口感醇香,食后三日不忘,而且其利潤比臭豆腐更高。后來的十幾年,王致和又幾次參加科舉考試,也許是官運不通,均屢試不中。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他干脆棄學經商了,選址還是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安徽會館旁邊,立招牌“王致和南醬園”,雇師招徒,專門經營白豆腐、臭豆腐、醬豆腐和其他的醬菜。生意興隆,王致和逐漸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豪。
到了清末,“王致和臭豆腐”成為宮中御膳佳肴,御膳房每天都要到“王致和南醬園”買一碟炸好的用花椒油澆過的臭豆腐,以供“上用”。王致和的臭豆腐身價更高了。“王致和”門前的三塊立匾,均彩繪龍頭,以示“大內上用”?!巴踔潞湍厢u園”六個大字,分做兩塊匾,分別由狀元孫家鼐、魯琪光書寫。孫家鼐還為其寫了兩副門對,一副“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yǎng)存心”;另一副“醬配龍蟠調芍藥,園開雞趾種芙蓉”。兩牌門聯(lián)四句頭一個字合起來就是“致和醬園”。
盡管近代中國時局動蕩、戰(zhàn)亂頻仍,但“王致和”這一“中華老字號”還是艱難地生存下來了。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公私合營,鋪面地址遷到海淀區(qū)阜石路41號。現(xiàn)在王致和集團已成為北京著名企業(yè),年營業(yè)額達幾億元。
(責任編輯/齊風)
(電子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