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
初顯身手
混跡仕途需要一種本領,那就是投機。袁世凱便是官場投機者中的佼佼者。
最初,他想靠考科舉進入官場,卻兩次鄉(xiāng)試落第,遂決定棄文從武,投靠了李鴻章集團中的吳長慶。吳長慶掌管的慶字營,是李鴻章很重視的一支軍隊。袁世凱想,只要在這支軍隊中混出頭,必然會引起李鴻章的關注。他默默辛勞地在慶字營中苦干了幾個月,終于迎來了一次發(fā)跡的機會。這次機會來自中國傳統(tǒng)的藩屬國—朝鮮。
1863年,朝鮮老國王病故,年僅12歲的宗室李熙繼承王位,其父大院君攝政主持政務。若是大院君一直攝政,朝鮮內部安寧,大清國也不會干涉??上?,李熙無能,他老婆閔妃卻不是一盞省油的燈。在公公攝政10年后,她開始興風作浪。眼看大權逐漸旁落,大院君豈肯罷休。他煽風點火,讓士兵發(fā)動兵變,企圖借機重奪政權?;靵y之中,起義者襲擊了日本公使館,還殺了一個日本新軍教官,日本便以此為借口,出兵朝鮮。
此消息被中國公使獲悉,立刻報告給直隸總督張樹聲。一聽朝鮮風云突變,張樹聲豈敢怠慢,立即奏報給朝廷。朝廷很重視,若只是朝鮮內亂倒不要緊,小弟家鬧些內亂糾紛,作為大哥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然而,小弟家隔壁的人卻要趁火打劫,這就不能袖手旁觀了。絕不能讓日本人在朝鮮恣肆妄為。清廷決定,出手平息朝鮮兵變,因為兵變一旦平息,日本便沒了出兵的理由。于是,朝廷下令,派出吳長慶的慶字營,開赴朝鮮,平息兵變。袁世凱就跟隨吳長慶一同前往朝鮮。
另類綁票
吳長慶率領慶字營清軍,乘船抵達朝鮮的馬山浦。袁的職務是“前敵營務處”,主要是保證軍需供應,勘定行軍路線等。然而,袁正報告行軍路線時,有營長前來稟告,很多士兵暈船,請求稍緩登陸。吳長慶沉默不語,良久,抬頭問袁,該怎么辦。袁說,戰(zhàn)場上死尚不足惜,怎能在乎暈船?原本就有重用他之心的吳長慶,遂命袁代理一營。袁不加推辭,馬上部署,不到兩個小時就完成登陸行動。他一路放槍,帶頭沖在最前面,“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攻。就這樣,袁世凱的威名,瞬間在軍中傳揚開。
清軍上岸后,扎好營寨。吳長慶開始商議如何平息兵變。追根溯源,才發(fā)現(xiàn)兵變是因為沒發(fā)軍餉而引發(fā),并非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起義。只是大院君暗中操縱,事態(tài)才鬧得如此厲害。而大院君“積威震主”,與閔妃“久成嫌釁”,日后必定父子不能保全。于是決定,把大院君誘到營地來,將其扣留并帶回中國。大院君一走,起義的朝鮮兵群龍無首,收拾起來就容易多了。
平叛改綁票了,顯得一點都不光明磊落??裳巯?,綁架大院君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辦法。派誰去綁票呢?袁世凱吧。慶字營幾千人,都像是來打醬油的,唯獨這小子生猛無畏。
袁世凱得到命令,心想此計甚妙,這就叫擒賊先擒王,罵人先罵娘。待大院君一到營地,袁世凱便調開他的護衛(wèi)隊。隨后,綁了大院君,用軍艦將其運回,軟禁在保定。
朝鮮國王李熙得知父親大院君被綁架,無計可施。綁匪綁人,無非就是索要贖金,不給就撕票??汕遘姷慕壖芎芰眍悾炔灰H金,也不撕票,只把人帶走。仿佛他們只是在享受綁架的過程和樂趣,并不在乎綁架的結果。
李熙只能請求清軍消滅朝鮮叛軍。叛亂平息后,父親才能安然回國。很快,朝鮮叛軍被消滅。袁世凱在此次平叛中表現(xiàn)優(yōu)秀,非常搶眼,深得吳長慶信任和器重,將軍中事務都交給袁世凱管理,袁世凱卻并未因此喜不自勝。對他而言,升官之路才剛剛開了個頭。
王保長抓壯丁
朝鮮兵變平息后一個月,逃離王宮避難的閔妃回來了?;氐綄m中,李熙等人把袁世凱的才干和功勞向閔妃詳述了一番。
此時的閔妃,總結了經驗教訓,她想,此番如此狼狽,完全是防衛(wèi)措施不強,讓起義者那么輕易地圍攻了王宮,必須組織一支新軍,保護政權。然而,要塑造這樣一支軍隊,單靠朝鮮本國的訓練實力恐怕不足。于是,李熙親自到清營訪吳長慶,求偕袁世凱。再三請求,吳只得答應,從此駐朝清軍參謀長袁世凱兼任了朝鮮新軍的編練工作。
可是,朝鮮兵變剛平息,以前起義的士兵死的死,傷的傷。新兵從哪里來呢?抓壯丁!
一時間,朝鮮版王保長抓壯丁風起云涌,四處民夫統(tǒng)統(tǒng)被拉了來。袁世凱興致勃勃地迎新人,又逐一遴選,最后選定了1000人。兵丁有了,還缺武器,清政府也挺大方,贈給這支朝鮮新軍銅開花炮十尊、來福槍1000支以及彈藥無數。
萬事俱備,只欠開練。人員武器到位后,袁世凱便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把新軍來操練。僅用了數月,新軍便練出了一番新模樣。
國王李熙偕夫人閔妃檢閱這支近衛(wèi)軍,只見士兵步伐整齊、氣勢如虹。二人對袁世凱和這批士兵大加贊賞,當即決定擴充兵丁。不僅如此,閔妃又從舊軍中,親自挑選了500人,交給袁世凱訓練。這500人組成的袖珍型部隊,被稱為鎮(zhèn)撫軍,用以加強政府地位。同時,袁世凱還控制著朝鮮稅務,他儼然成為朝鮮的VIP。
可正當袁世凱歡喜之際,日本方面卻既沮喪又憋屈。原本,日本計劃利用朝鮮兵變的機會,出兵控制朝鮮??蓻]想到,半路殺出個袁世凱,兩三下平定了兵變。不過,日本自有損招,出兵不成,便脅迫朝鮮訂立了《濟物浦(今仁川)條約》。條約中重要的一條,便是允許日本駐兵朝鮮。
恰在此時,中法戰(zhàn)爭正酣。法國也是狼,他們從越南北部一直打到中國東南沿海。李鴻章自然如臨大敵,趕忙召回在朝鮮的一半清軍,吳長慶也奉命移防遼東。吳長慶一走,駐朝清軍的軍務分別交給三個將領負責,其中之一便是袁。
朝鮮國內的親日派趁機游說李熙投向日本,計劃發(fā)動政變。駐朝日軍也趁機行動,欲挾持王室。哪知袁世凱帶兵入宮,清軍猛烈攻打,日本兵人數少,也準備不足,被清兵打得無力招架。日本駐朝公使率兵慌亂撤退。清軍仍繼續(xù)猛攻,日本公使被迫焚燒使館出逃。
進進退退
日本不甘屈居下風,一邊繼續(xù)增兵,一邊向清政府抗議袁世凱妄啟釁端。
當時,中法爭端尚未解決,不宜和日本再生麻煩,且袁官職小,甲申事變之前也未稟報朝廷,所以,清廷派去調查袁的特使還沒起程,就認為袁輕啟釁端,打算把責任諉諸袁,并向日本謝罪。
就在清廷派遣官員到朝鮮查辦袁世凱并命令袁將駐守王宮的軍隊悉數調回本營的同時,日本派人到天津,與李鴻章談判中日沖突問題。經過談判,達成協(xié)議:中日軍隊四個月內同時撤離朝鮮,以后若要出兵,必須先通知對方。
雖然袁在平定朝鮮親日派政變的行動中受到重視,并屢次上書李鴻章,痛陳朝鮮之弊,要求徹底解決朝鮮問題,將朝鮮完全并入中國,成為清朝的一個郡縣,因此得到了李的賞識,但袁在朝在清都樹敵甚多,恰好袁嗣母生病,滿心失望的袁以探望病重老母為由,請假回鄉(xiāng)。到天津后,袁謁見李,再次痛切陳言,李苦于中法和議未定,只能繼續(xù)擱置袁的建議。袁只好請假回鄉(xiāng)。
袁世凱離開了朝鮮,按照中日約定,清軍和日本兵也相繼撤出了朝鮮。這塊你爭我奪的地盤,恢復了難得的寧靜??蛇@份寧靜很快就被打破了。
1885年,清軍機大臣決定釋放大院君回國。大院君被關押多年,內心仇恨清廷,從原先的親清派變成了仇清派;而閔妃本是親日派,在吳長慶率軍平叛后轉為親清派。但她和大院君有仇,見清廷竟然要放大院君回朝,自然對清廷極度失望。流言四起,認為清軍借押送大院君變相返朝,日本也為此質詢。李鴻章認為,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多功能的人質。逮了他,可平息動亂;放回他,可重奪政權。于是李鴻章派袁世凱入朝,而且沒有派給他一兵一卒,只是給了他一個大院君。
其實,無論是李熙、大院君還是閔妃,清政府都無所謂。原則就一條:誰對清政府有利,就讓誰掌權—大院君的回歸,讓閔妃領悟了這一點。
閔妃心里很苦很憤懣,清政府的這般作為把她逼得發(fā)瘋。事情是明擺著的,你綁架的人,你又給送回來,先前是為平息叛亂,如今卻是亂我朝政,你簡直就是一根又臭又硬的攪屎棍。
她不僅沒派官吏前往迎接袁和大院君,而且當被李鴻章罷免的德國人穆麟德前來投效,聲稱有拒大院君之策時,她立即將其聘為私人顧問,穆大力鼓吹“聯(lián)俄據中”,閔妃便與沙俄眉來眼去,勾搭成奸;并嚴密監(jiān)控大院君,殺掉其家臣十多人。
在這種不太平的局面下,袁世凱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他知悉李熙夫婦的親俄之舉后,立即逼迫李熙趕走穆,俄朝的勾搭才告中斷。
袁世凱回到天津向李鴻章復命時,李對其隨機應變,遏制沙俄對朝的滲透大為賞識。袁已成為李對朝問題的王牌。“慶軍……鎮(zhèn)撫一切,因應機宜,尚稱妥善,著擇優(yōu)保獎”,于是,李鴻章向朝廷保薦,委任袁世凱為“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相當于清廷駐朝全權代表,加三品銜。
李鴻章升袁世凱的官,當然也是有所圖的—他要讓袁世凱再入朝鮮,恢復大清帝國的宗主國地位。
26歲的袁世凱第三次入朝,已是換了身份的人,他處處以宗主國大臣自居,儼然太上皇。
忽悠就是圈套
此時的朝鮮雖然與法、意、奧等歐美國家建交,但總體仍是親清的。然而朝國內親俄勢力說動了李熙,私通俄國,愿使俄在朝與清廷地位一樣。袁已知朝內務大臣有秘密文件送至俄,求俄保護,朝大臣也密告袁,李熙已與俄公使簽署密約,俄軍艦將至云云。袁遂過問此事,力陳聯(lián)俄不可行。李熙和閔妃派人謝罪,稱投俄事王廷俱不知,俄公使也拒不承認。后來證實,此密約是英國領事為對付俄國而偽造的。第二次朝俄密約事件至此落幕,袁再次維護了清廷的宗主國地位。
與此同時,日本一直沒有放棄暗殺袁,只不過均未成功。袁世凱與歐美各種企圖利用朝鮮問題的勢力周旋,日本人自然是不服氣的。說好了有肉一起吃,但到頭來,清政府卻沒有給日本任何好處。讓日本頭疼的是,清政府做得極巧妙,并沒派一兵一卒入駐朝鮮,只是派了一根極品攪屎棍袁世凱,就把宗主國的地位保住了。
按照雙方協(xié)定,對方沒派兵,日本自然也沒有出兵朝鮮的理由—除非朝鮮再起動亂。
1894年,朝鮮農民已不堪忍受壓迫,終于爆發(fā)了起義,史稱“東學黨起義”。
面對國內大規(guī)模的動亂,朝派兵進討無果,大半朝臣都主張請袁代為征討,袁認為必須依約與日一同出兵,所以一面電告國內,一面為朝籌劃進兵方略。清廷遂派兵船一只,載精兵二三百人登陸,另有1000多人為后接。誰知日艦借口保護僑民和使館,已載日軍7000余人登陸,在所有戰(zhàn)略要地布防。東學黨人作鳥獸散,日軍與清軍緊張對峙。
袁世凱看出日軍別有企圖,但自己手下這點兵根本無法抵擋,趕緊提出談判。而眼下日軍已勝券在握,說要把袁的建議報告國內,實際是想贏得時間,從容部署。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要整個占據朝鮮。
清軍艦見登陸日軍日漸增多,超過萬人,通知袁后便移船先去。袁坐困朝鮮。此時日脅迫李熙歸放大院君,組成親日政府。清廷不肯吃虧,對日宣戰(zhàn)的呼聲高達沸點。其實李鴻章想的是求和,讓俄國出面調停,若調停不成,再聯(lián)俄抗日。然而日也對俄及歐美積極活動,聲稱其決不侵占朝領土,加上朝國內排外勢力過分頑固,列強除了接受日本的說法別無他法。李鴻章想用國際干涉來阻止日本在朝野心的計劃落空了。
日軍大舉進攻朝鮮,袁一再向李請示,李所能指示的只有謹守崗位,引據條約促日撤兵,毫無實際支援。袁此時處境艱難,親日和親俄派都視其為眼中釘,連東學黨人也認為他幫朝政府鎮(zhèn)壓起義軍,想暗殺他。袁實際被禁困在使館內,柴米油鹽匱乏,日本人更巴不得朝鮮人將其除掉,公然派兵架大炮于袁的使署前。幸得在朝所娶的三姨太閔氏幫助,袁才得以保持對外聯(lián)絡。最終,袁的處境被詳細報告給李,李決定召袁回國。
1894年六月十五,袁世凱心情幽憤地降下大清國的龍旗,黯然回國。隨即,日軍占領王宮,脅迫李熙發(fā)表聲明:“自茲朕離中國,獨立自主……”很快,日本人占據朝鮮后,向中國挑起戰(zhàn)爭。
盡管袁世凱未能達成使命,讓清政府陷入被動,但他前后三赴朝鮮,卻給自己積累了政治資本,獲取了官位,并為以后的官場發(fā)跡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編 輯/惜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