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公子”和“衙內(nèi)”在中國古代社會,一般用來指官宦子弟,平頭百姓之間說客套話,尊稱對方的兒子為“公子”,那是當不了真的。二者最大的區(qū)別是,“公子”一詞含褒義,至少是中性詞。而“衙內(nèi)”,貶義味道十足。
追溯這兩個詞的歷史淵源,二者也區(qū)別甚大。在春秋時期,“公子”特指各諸侯國的國君除太子外的其他兒子,而公子的兒子則叫“公孫”。到戰(zhàn)國時期,國君的兒、孫甚至血緣更遠的人也可以叫“公子”,如戰(zhàn)國著名的四公子:齊之孟嘗君、魏之信陵君、魏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再到后來,“公子”的內(nèi)涵又擴大了,達官顯貴的兒子都可稱“公子”。
但被世人尊稱為“公子”特別是“名公子”的,其門檻是很高的。一是其父的級別要高,一個九品科級或者不入流的小官吏的兒子,稱“公子”會讓人笑掉大牙的。二是其父是大官只是必要條件,本人要有些文才,風流倜儻,長得不算丑,舉止風雅,為人俠義,如明末四公子冒辟疆、陳貞慧、方以智、侯方域,清末四公子陳三立、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就是這類人物。
“衙內(nèi)”這個詞是從“牙內(nèi)”一詞訛轉(zhuǎn)而來的。古代“牙門”也叫“轅門”,指軍營之內(nèi)。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軍閥混戰(zhàn),統(tǒng)兵者要時刻提防手下的將士造反,所以宿營的牙門之內(nèi),由本家族的子侄輩帶領親兵拱衛(wèi)。后來,文官在衙門內(nèi)的子侄輩,也一并稱為“衙內(nèi)”。這種“衙內(nèi)”,多半是依仗父祖輩的權勢,干欺男霸女、凌辱細民的勾當,為世人所不齒。這類物種在中國傳統(tǒng)戲文和話本小說中很常見,最有名的當屬《水滸傳》中高太尉的干兒子高衙內(nèi)。
中國從唐宋以后,靠科舉出仕是正途,雖然正途出身的文官,混蛋也不少,但畢竟是讀圣賢書出來的,自己和教育出來的兒子哪怕再壞,表面上還不敢過于飛揚跋扈,否則就會被士林恥笑。比如明代的嚴嵩、嚴世蕃父子,其貪腐之程度,有明一代,可以排進前三名。但嚴世蕃這人,聰明機警,自負乃天下之大才。書讀得很好,皇帝寫給他父親的指示,其字外之意,他理解得最精準。
人類進入父系社會后,可以說一個人來到世上,就開始與其他人“拼爹”。因為家庭的財富、父親的權勢和社會地位,對一個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選擇何種職業(yè)、能利用什么樣的社會關系創(chuàng)業(yè),影響甚大。即使在今日法治體系相對健全、公平的歐美,出身政治豪門的布什,和遺腹子克林頓相比,其從政可資利用的家庭資源要強得多。更不用說幾千年來家國同構(gòu)、家庭家族資源極為重要的中國了。
對多數(shù)科舉正途出身的文官家庭來說,如何教育兒孫、避免兒孫中出紈绔子弟,一直是個莫大的課題。至今如曾國藩教子之道,仍然被世人推崇。
正由于中國古代幾千年來官僚層崇尚文教,文官的兒孫明目張膽地“炫父”,胡作非為并不多。讀書人的孩子“拼爹”是很講藝術的,他們會巧妙地利用父輩的關系,拜見年伯、世兄時,一定會態(tài)度謙恭。如明末侯方域?qū)懶艅裾f他父親的門生、手握重兵的左良玉,那文辭是何等的優(yōu)美。李鴻章因為其父親李文安和曾國藩是進士同年,所以很早就拜在曾氏門下,因此才得以飛黃騰達。但必須承認,這和李鴻章的才具是分不開的,一個胸無點墨的紈绔子弟,其父親的同年如何提拔他,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而且,當時由于有科舉這個剛性門檻,大官的孩子如果考不上舉人以上的功名,仕途是很難的,因為捐班——即花錢買官銜,一般做不到大官,且在官場上被人瞧不起。
有些公子利用父親的權勢,做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這就成了后世傳誦不斷的佳話。如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是湖北巡撫,他利用父親的名望結(jié)交各路英豪,致力于變法維新。陳寅恪的尊人陳三立,在其父陳寶箴擔任湖南巡撫期間,輔佐其父大辦新式教育和實業(yè),使歷來封閉守舊的湘省一躍成為變法風氣最濃的省份。當然,并不是所有科甲出身的大官,都不會出不肖子弟,有些人的子弟同樣會公開“炫父”,其父親的下級為了拍馬屁,就會想方設法奉迎這類衙內(nèi)。如明嘉靖年間的胡宗憲,進士出身,曾任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浙直福建軍務,在東南一帶抵御倭寇。他的兒子曾來到海瑞當縣令的淳安縣,嫌驛站招待太差,鞭打了驛差?!@就是典型的仗勢欺人。海瑞將這位威風八面的衙內(nèi)捆綁起來交給胡宗憲,說有人假冒大人的公子,下鄉(xiāng)騷擾驛站。因為像大人這樣的人物,不可能教出這樣的公子?!F面海瑞是官場異類,但海瑞這番話讓胡宗憲只能啞巴吃黃連,說明當時官場內(nèi)誰家孩子仗著父親的權勢張揚招搖是很丟人的事情。那個時代,容易仰仗父親權勢橫行霸道的,多是級別不高的惡吏、地方土豪或者是沒受過什么教育的武官的兒孫。如明朝天啟年間的“緹帥”許顯純——即掌管錦衣衛(wèi)的都指揮使,他爺爺是駙馬,也就是說他身上有皇帝的血脈,從小不好好讀書,斗雞走馬,尋花問柳,是薛蟠一類的人物,最后只能弄了個武進士出身。后拜在魏忠賢門下,是殘害東林黨人的第一殺手。后來崇禎即位,鏟除閹黨,他也被斬首了。
一個時代官僚階層子弟的行為和公關形象,可以作為衡量這個時代政治是清明還是腐敗的重要指標。
趙世英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