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虛
李陵被迫投降匈奴的消息傳到漢武帝的辦公廳時,漢武帝很郁悶,就順口問太史令司馬遷對此事有何看法。司馬遷就為李陵說了好話。班固用了三個字描述司馬遷回答領(lǐng)導(dǎo)問話時的態(tài)度:“遷盛言”。
班固一定覺得,司馬遷“盛言”的時候,很男人,是個純爺們兒??墒?,班固濫用他的想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印象:司馬遷惹惱漢武帝,變成了不純的爺們兒,都是因為一時沖動而強(qiáng)出頭。
事實真是如此嗎?司馬遷為什么要替降將李陵辯解呢?他們是穿一條褲子的鐵哥們兒嗎?
司馬遷給朋友任安寫過一封很有名的信,叫《報任安書》。他在信里解答了我們所有人的疑惑。他說,我“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我們倆根本就不熟,撐死了也就是一般的同事關(guān)系。我仗義執(zhí)言,只是因為李陵這人不錯,“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有國士之風(fēng)”。
可是,就因為一個人人品不錯,就冒著生命危險替他求情嗎?如果司馬遷地下有知,他肯定會說,別傻了,我哪有那么偉大!
司馬遷承認(rèn)自己是個忠心耿耿的臣子,“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他想說,我替李陵說話,可不是為了李陵,而是為了給皇上分憂。你看皇上為了李陵這件事都愁成什么樣了,滿朝文武卻都傻頭傻腦,連個出來安慰一下皇上的人都沒有。于是,司馬遷打算挺身而出,用以下這些話寬慰漢武帝那受傷的心靈:李陵平時對軍官們不錯,關(guān)鍵時候“能得人之死力”,雖然戰(zhàn)敗了,但我看他的意思,是想找機(jī)會回報皇上。李陵用我們的五千人對抗他們匈奴的八萬人,“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還“連斗八日”。這戰(zhàn)績已經(jīng)很不錯了,沒什么丟人的。
但讓司馬遷抱憾終生的是,他考慮不周,口才也欠佳,以致“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沒讓漢武帝明白過來自己的良苦用心,這完全是一次錯位的對話。
因為那次出征,漢武帝本來是想讓他的小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去出風(fēng)頭的,李陵只是一個從旁協(xié)助的角色,可你李陵那么能打,竟然把匈奴的大部隊吸引過去了,那我小舅子打什么仗?立什么功?封什么爵?
敢情司馬遷在這兒說了半天,一句也沒說到領(lǐng)導(dǎo)心里去,還讓領(lǐng)導(dǎo)產(chǎn)生了誤會:你小子這么夸李陵,把我小舅子當(dāng)成吃干飯的了?于是,漢武帝決定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司馬遷純屬好心辦錯事的類型,自己冤枉得要死,還把別人得罪得不輕。后來,他一反省,總結(jié)了自己這輩子的兩大遺憾:一是腦袋里缺了根弦,二是口袋里缺了點(diǎn)錢。當(dāng)時犯了死罪都可以花錢買出來,可是他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只好挨上一刀。
編 輯/孫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