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紅
桓溫,東晉大司馬,一個手握生殺大權(quán)、連皇帝都忌憚三分的大軍閥。然而軍閥向來都是不講人道和民主的,丑聞自然多不勝數(shù)。要想曝光一個殺氣騰騰的軍閥的丑聞,既需膽量更要智慧。因?yàn)檐婇y有寒光閃閃的刀槍,它可以封你的嘴,奪你的筆,甚至砍你的頭。但偏偏就有人不怕軍閥的刀槍,比如東晉著名史學(xué)家孫盛。
桓溫風(fēng)光之時,孫盛的職務(wù)是秘書監(jiān),朝廷寫作班子的成員,主要負(fù)責(zé)時事的記錄。公元369年,桓溫只顧自己享受、不顧百姓死活而強(qiáng)征強(qiáng)拆的軍閥作風(fēng),讓時任秘書監(jiān)的孫盛很憤慨,憑著一個史學(xué)家的良知,他如實(shí)地記下了桓溫的這些丑聞,并載入史書《晉陽秋》。
但孫盛的記載觸怒了桓溫,接下來,孫盛的麻煩就來了。
手里握有刀槍、可以封鎖新聞的桓溫認(rèn)為,對付孫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他的嘴巴貼上封條,那樣,自己再怎么作惡,再怎么搞勞民傷財(cái)?shù)母瘮」こ?后人也是無從知曉的。所以,暴跳如雷、氣急敗壞的桓溫把孫盛的兒子找來,扔下狠話:我雖然做了些錯事,但也不至于像你老爸說得那樣嚴(yán)重吧,如果你老爸膽敢將這些記載公之于眾,我就讓你們一家子從地球上消失。
桓溫口頭警告后,并沒有馬上對孫盛采取強(qiáng)制措施。作為世家子弟,貴族出身的桓溫多少還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度量。孫盛的大兒子卻被桓溫的殺氣給嚇壞了,一口氣從桓溫的府上跑回家,扯著老爹孫盛的衣襟哀求:“老爺子,您就別寫了吧,全家百十口的性命,全都系于您的一支筆上啊!”
碰上這樣一個殺人不眨眼的軍閥,也難怪孫盛全家沒有一個不膽戰(zhàn)心驚的。那時的株連,常常是成百上千的親屬都要跟著掉腦袋的。于是,除孫盛本人外,孫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再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黑壓壓一片跪在孫盛面前,“號泣稽嗓”,要求孫老爺子修改《晉陽秋》。即使不能為桓大司馬歌功頌德,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總可以吧,至少那樣大家的小命還可以保住呀。況且,這樣昧著良心說瞎話的人有很多,你又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何必跟家里人的腦袋過不去呢?
孰料孫盛“大怒,不許”。孫老爺子傲骨錚錚,斷然拒絕。幾個兒子一看眼淚和口舌發(fā)揮不了作用,又不能等著桓溫來砍頭,大家伙就湊在一起想了個辦法,私下里將孫老爺子寫的《晉陽秋》偷出來做了“技術(shù)處理”,該刪減的刪減,該粉飾的粉飾,總之,“處理”后的《晉陽秋》將桓大司馬說成了國家之棟梁,人民之救星。
很快,這部充滿溢美之詞的修改本被送到了桓溫的府上。經(jīng)過嚴(yán)格的政治審查后,桓溫很滿意。就這樣,幾百人的性命總算保住了。
誰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孫老爺子高瞻遠(yuǎn)矚,早就料定桓溫會打《晉陽秋》的歪主意,自己那些嚴(yán)重缺鈣的子孫會做“技術(shù)處理”,聰明的孫老先生早已將《晉陽秋》另外謄抄了一個備份,在兒孫未做改動之前,就搶先在國外發(fā)表了。等到桓溫拿到那本修改后的《晉陽秋》時,桓溫的丑聞已經(jīng)在國外流傳開來,桓溫想要封口,已然晚了一步。
編 輯/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