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桃
(作者:深圳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人的發(fā)展既是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又是社會發(fā)展的內容:“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推進建設和諧社會?!?/p>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解放生產力開始的。生產力的解放就是人性的解放,就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釋放與解放。30多年來,在由普遍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歷程中,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的牢籠里解放出來的窮怕了的中國人,一旦得到了追求財富的自由與自立,就表現出了令世人驚嘆的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30多年中國社會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已深深印證了這一點??梢哉f,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釋放與解放在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的同時,必然把人的發(fā)展寫在了社會發(fā)展的旗幟上。
一、以人為本絕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體恤百姓的政治口號,而是以人的自由發(fā)展為內涵的發(fā)展理念,也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人不僅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力量,同時更是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力量。正如我們如果僅僅把GDP作為衡量社會發(fā)展的尺度,我們將失去發(fā)展的真正目的一樣,如果我們僅僅把人當做“生產力”來對待,那么我們就是用別的主體替代了真正的主體,正確發(fā)展觀的確立,是一個用觀念戰(zhàn)勝觀念的過程,也是政府認識提升的過程。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一直把生產力高度發(fā)展僅僅視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條件與基礎。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歷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遠大理想。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視為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形式”的“基本原則”,未來社會的“基本思想”。馬克思在把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趨勢歸結為它“本身以主宰自然界變化的必然性產生出它自身的否定”時指出:“它本身已經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經濟制度的因素,它同時給社會勞動力和一切個體生產者全面發(fā)展以極大的推動”,最終實現“在保證社會勞動力極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全面發(fā)展這一種經濟形態(tài)”。②
我們知道,GDP是一個經濟總量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實力;人均GDP則說明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而經濟增長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GDP增長的幅度。應該說上述三個指標是描述一個社會經濟水平的非常有價值的指標,但這三個指標本身并不能完全說明一個社會的整體發(fā)展水平及文明程度。
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上來看,“增長”與“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土豆與馬鈴薯的關系?!敖洕鲩L”意味著更多的產出,指一個國家的產品和勞務數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產出的增加,通常以GDP或人均GDP來衡量?!敖洕l(fā)展”則是伴隨著經濟結構、社會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經濟增長,它不僅意味著產出的增長,還意味著伴隨產量增加同時出現的產出與收入結構的變化,以及經濟體系、政治條件、文化條件的變化;它不僅意味著社會的富裕,而且還意味著在社會富裕的同時貧困和饑餓的消失以及相聯的文盲現象、疾病、夭折的消失;它不僅意味著物質財富的豐富,還意味著人的精神、權力、機會的平等,以及對人的尊重與權力的平等的給予;它不僅意味著個人福利的最大化,還意味著社會整體福利的提升,以及對社會剩余機會均等的分享。GDP是社會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但絕不可能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沒有伴隨著社會福祉提升的GDP和人均GDP的增長,只能是一個缺乏靈魂和人文關懷的單純物質的增長。
如果社會在創(chuàng)造越來越多的財富的同時,帶來了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如果社會以較高的增長速度增加財富總量的同時,又以較高的增長速度增加著失業(yè)大軍和日益加劇的不公平,那么這樣的GDP與經濟增長速度的提升,只能是有增無發(fā)的單純的財富創(chuàng)造和缺失社會福祉感的簡單的增加,并會導致社會危機。
科學發(fā)展觀不僅把“發(fā)展”從增長方式的轉變拓展到了社會發(fā)展,從經濟領域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還無疑地把人的發(fā)展真正納入了社會發(fā)展的內涵之中。人作為人類社會的主體,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必定同時也是喚醒自尊心和對自由要求的過程?;蛟S正是從這個意義才能真正理解意大利著名記者、作家、東亞問題專家費爾南多·梅澤蒂先生(Fernanolo Mezzetti)追蹤研究30年改革開放后所得出的結論,“中國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末最偉大的事件”,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偉大的和平革命。③
二、人自身解放的標志不僅僅是富裕還必然包括與富裕同時擁有的權利與尊嚴;生產力解放的標志不僅僅是獲得自由流動的權力,還要有在市場規(guī)律與政府的遠見卓識下的交換的公平實現、對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機會的事實平等和選擇權利的平等給予。沒有選擇的公平與自由,就沒有發(fā)展的幸福與尊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以學者的良知、道德和智慧,回答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問題。④以人為中心,社會發(fā)展的最高目標和價值標準就是自由。財富、收入、技術進步、社會現代化等固然可以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它最終只屬于工具性的范疇,是為人的發(fā)展、人的福利服務的。無論改革之初提出的解放生產力的口號,還是今天倡導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理念,本質內涵都是解放人,給社會經濟的主體——人以“享受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痹趧?chuàng)造財富中獲得權利,在增長財富中獲得尊重,在貢獻社會中分享社會的剩余,在正常的社會機制中感受做人的尊嚴。
阿瑪蒂亞·森的實質上的自由是指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體地說,“實質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諸如饑餓、營養(yǎng)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死亡之類——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夠識字算數、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實質性自由包括法治意義的自由,但不限于權利——自由是人們能夠過自己愿意過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因此,自由還包括這種政治權益,比如說,失業(yè)者有資格得到救濟,收入在最低標準線之下者有資格得到補助,每一個孩子都有資格上學受教育。森的實質自由,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漫長的過程。盡管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盡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醫(yī)療、失業(yè)和貧困救濟在內的社會保障體制已經確立并日益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盡管十八大報告已把體現森實質自由內涵的民生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但森的自由還是一個讓我們景仰并仍需為之努力奮斗的美麗未來。
中國社會改革是在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展開的,由于尚未形成龐大的中產階級,加之轉型社會分配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經濟增長中的貧困現象和經濟繁榮中的低福利問題,“過早”地成為政府必須用制度安排來解決的社會問題。應該肯定地說,政府必須把社會福利制度作為實現普遍富裕的保障措施,而不是作為普遍富裕的結果來實現。對任何社會來說,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制造著貧窮,實現繁榮的同時降低著部分人的幸福感,比普遍貧窮更為可怕。無論如何,我們的社會都不能把社會福利看作經濟發(fā)展的奢侈品,因為她不僅本身就構成了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和實質自由的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對社會整體發(fā)展目標最具有道德力量的檢驗與證明。
本人以為,真正建立起一個完整有效的城鄉(xiāng)普惠的社會福利體系,實現“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的美好目標,還須進行深刻的社會制度變遷。因為這既不完全是資源短缺的問題,更不是政策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只要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存在,城鄉(xiāng)差距就必然存在,農民就自然被制度化地排除在對社會剩余的分享之外,就沒有辦法與城市居民一同平等地擁有社會公共物品,享受社會公共服務??梢哉f,傳統(tǒng)體制是造成中國社會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制度根源。在傳統(tǒng)體制中,我們的社會在消滅城鄉(xiāng)差距的美好口號中,以戶籍制和所有制形式固化著城鄉(xiāng)差別,擴大著城鄉(xiāng)差距,并使城鄉(xiāng)差別成為一種廣大農民不得不接受的社會常態(tài)。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不僅是傳統(tǒng)體制下的中國社會固有的社會結構形式,同時也是中國社會制度變遷暫時無法立即擺脫又必須面對的大背景。然而在一個擁有近半個世紀的“二元結構”歷史的農業(yè)大國里消滅城鄉(xiāng)差別,是需要一個深刻而漸進的制度變遷的過程的。真正徹底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變“二元結構”為城鄉(xiāng)一體化的“一元結構”,使農民真正擁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公民身份與權利,而非“二等公民”的身份,是這場制度變遷的首要任務。沒有對“二元結構”的打破,就沒有城鄉(xiāng)差距的消失,沒有城鄉(xiāng)差距的消失,就不可能有真正城鄉(xiāng)普惠的社會福祉的存在,農民也只有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歷史性的“消失”中,才能獲得真正的作為公民的尊嚴、權利與平等。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表述的:“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p>
三、當人的經濟價值提升時,我們的社會就會處于一些新的、更好的機會領域。人的發(fā)展既是社會發(fā)展的內容與目的,又是社會發(fā)展的結果與收獲,同時又是促進人類社會真正走向文明與自由的前提與保障。
由于傳統(tǒng)體制下,人們不僅虔誠地只追求目標的崇高性,而且還忠實地堅持實現目標手段的階級屬性(把計劃視為社會主義的,把市場視為資本主義的),從而為手段本身的階級屬性所困,失去了實現崇高目標的有效的途徑。在極左思想的左右下,甚至還放棄了目標本身,盲目地為實現目標手段的所謂正確性而奮戰(zhàn),在忠誠與非理性的執(zhí)著中又錯誤地將實現目標的手段作為了目標本身。正因為如此,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如制度的社會資源性和經濟價值,一直沒有成為我們社會的共識。
“人的經濟價值的提高產生了對制度的新的需求,一些政治和法律制度就是用來滿足這些需求的。……在美國已經出現和正在出現的人的經濟價值的長期顯著提高,正是制度在執(zhí)行其經濟功能時的主要非均衡原因?!雹菡缤恋厮袡鄬洕挠绊懺缫烟幱谙陆抵幸粯樱诂F代經濟中物質資本所有權相對于人力資本的所有權的作用也在下降。物質資本已經不再是經濟價值的絕對支點與決定性的歷史因素,而最具有無限能動性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本日益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最重要的力量。T·W舒爾茨認為⑥:由于人力資本在尋求自身的參與權時要求表明社會制度的狀況,所以許多制度作為經濟增長的激勵結果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如,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人們對貨幣的便利需求已轉向對權利的需求;隨著經濟增長日益依賴于知識的進步,人們對那些能夠生產、分配那些知識的制度的需求會轉向對其權利的需求;隨著人類生活檔次的提高,每個人對其免于事故的額外保障性需求轉向對權利的需求,對健康與人生保險的需求也是如此;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個人權利所附加的法律保障的需求(如免受警察的侵犯,損失個人的隱私),也轉向對權利的需求,正如人們對公民權利的需求一樣;人作為生產的一個要素,在獲取工作方面需要更大的平等,尤其對那些高技術的工作,人們希望通過在職培訓和高等教育,使社會在獲取高技術的工作方面要求有更小的歧視。
人力資本的非物質性決定,它的生存、生長是需要生活制度環(huán)境的。它在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也向社會提出著對自身具有保障性的制度要求;它在促進著社會救濟的增長,也在完成著自身經濟價值的提升,并且這種源于經濟發(fā)展和制度績效的人的經濟價值的提升,又會以激勵的方式促進更有利于人力資本形成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的生成。良好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人力資本的形成與再創(chuàng)造,而且更有助于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報酬率。同時,相應于人的經濟價值提高的制度變遷,呼喚新的經濟模型和增長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真正力量不是主觀愿望,而是構成經濟社會內在機制與動因的人的經濟價值的提升。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蔽覀兗炔荒芤园l(fā)展替代改革,也不能把改革過程中的階段性做法或模式當做最終的目標來固守。以改革謀發(fā)展,以開放促改革,仍然是中國社會必須堅守的發(fā)展路徑。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向人們所昭示的。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 460~461頁。
②《馬克思主義哲學讀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③穆方順:《“人類歷史上一場偉大的和平革命”——意大利前駐華資深記者梅澤蒂談中國改革開放30年》,《光明日報》2008年10月19日。
④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導論,第29~43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003年7月第2次印刷。
⑤⑥T·W舒爾茨:《制度與人的經濟價值的不斷提高》,《美國農業(yè)經濟雜志》第50期,1968年12月。
本期導讀
●本期“特稿”是中共中央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王偉光教授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研討會上的主題報告。
王偉光:《十八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哲學創(chuàng)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研討會上的主題報告》——王偉光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系統(tǒng)闡述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觀點、新提法、新要求、新舉措,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綱領性文獻。在報告中,王偉光還希望哲學工作者能深入改革開放實際,深入群眾,進行認真獨立的思考,努力推動哲學發(fā)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專欄,推薦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研究員吳忠和深圳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陶一桃的文章。
吳忠:《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十八大報告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等方面作了新的部署,特別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文章指出,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必須深刻領會這一重要指導思想,以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特區(qū)使命,扎實推動深圳文化強市建設。
陶一桃:《人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內容與目標》——十八大報告指出,人的發(fā)展既是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又是社會發(fā)展的內容,作者從這個角度提出:以人為本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政治口號,而是以人的自由發(fā)展為內涵的發(fā)展理念;人自身解放的標志必然包括與富裕同時擁有的權利與尊嚴;人的發(fā)展既是社會發(fā)展的內容與目的,又是社會發(fā)展的結果與收獲,同時又是促進人類社會真正走向文明與自由的前提與保障。
●“社會建設”欄目推薦李新添的文章。
李新添:《深圳歷史遺留違法建筑問題研究》——深圳在土地管理方面存在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違法建筑比較嚴重,處理不妥可能會引發(fā)許多矛盾,甚至給社會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鑒于此,筆者就違法建筑的處理問題進行了全面調研,并提出對策建議,認為在操作層面要把握好幾項基本原則:政府牽頭,多方參與;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統(tǒng)籌兼顧,公平合理;和諧穩(wěn)定,依法處理。
●“人文社會”欄目推薦李平的文章。
李平:《增強純潔性 力戒走過場——論新時期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近年來,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帶來了高校黨建環(huán)境的新變化,為保持大學生黨員純潔性提出了新命題。作者認為,要破解這些新命題,必須緊扣保持黨的純潔性這條主線,結合新時期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高校面臨的新環(huán)境,從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全面維護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的純潔性。
●“學習借鑒”欄目推薦周笑冰的文章。
周笑冰:《韓國政府的游戲產業(yè)扶持政策及啟示》——近年來我國游戲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扭轉了中國游戲市場曾經被美國、日本、韓國游戲一統(tǒng)天下的尷尬局面,但并不能盲目樂觀,我國自主研發(fā)游戲的誕生也僅僅幾年,其中隱藏著種種隱患。文章從比較分析的角度,剖析了中韓兩國游戲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并從韓國政府對游戲產業(yè)的扶持政策中,得到啟示,找到可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