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民
山水迂回曲折,正懷疑前方?jīng)]有路;突然,柳綠花紅,出現(xiàn)了一個小山村。這兩句詩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景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xiàn)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陸游自隆興(今江西南昌)通判罷歸故鄉(xiāng),卜居三山。三山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城西南九里,鄉(xiāng)居中詩人同鄰近的農(nóng)民多有交往。次年的春天,詩人游鄰村,寫下了《游山西村》這首詩。詩人積極用世,卻被罷歸故里,心中自然憤憤不平,然而詩人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與詩人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chǎn)生了傳誦千古的名句。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趙構(gòu)把政權(quán)交給太子趙,是為孝宗,第二年改年號為隆興元年。趙是南宋皇帝中尚有恢復中原之志的人,也想整頓軍政,起用人才。這時陸游的詩名已經(jīng)很高了,他的才華出眾,風格豪邁,和唐朝的李白很有相似之處。一天,趙問朝臣周必大,當今的詩人誰能比得上李白,周必大就說惟有陸游。這給了趙一個很好的印象,同時陸游 “小李白”的美名也傳開了。接著宰相史浩、黃祖舜又推薦陸游“善辭章,諳典故”,因此趙更加高興,便親自召見了陸游。陸游趁此機會,把自己平素的主張和見解,如刷新政治、鞏固國防以及怎樣創(chuàng)造恢復中原的條件等等,都當面向趙講了個大概。趙聽了很滿意,特地賜他進士出身,并在他的原職之外,另派他擔任了編類圣政所檢討官的職務。這時朝廷上彌漫著北伐的空氣。趙起用了抗金的老將張浚為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兵馬,于隆興元年四月開始北伐。陸游參與了抗戰(zhàn)的機要工作,當時重要的外交和軍事文件由陸游執(zhí)筆,可見其才德為當局所器重。北伐之初,戰(zhàn)事很順利,一舉收復了江淮重鎮(zhèn)宿州。然而好景不長。宋軍兩員大將李顯忠、邵宏淵之間發(fā)生了矛盾,以致抗戰(zhàn)失利,主和派又抬了頭,朝廷撤銷了江淮都督府,罷免了張浚,與金人議和,史稱“隆興和議”。
就在和議進行期間,陸游仍上書朝廷,建議國家應乘和約未定之前,宣布建康和臨安都是臨時首都,以便將來遷都建康,憑借有利地勢積極從事恢復中原的準備,可見他不計個人利害,為國家前途著想的愛國熱忱。簽訂和議的次年(1165),趙把年號改為乾道,一時的發(fā)憤圖強又變?yōu)槠埌铂F(xiàn)狀了。陸游關于建都的積極主張當然不會被朝廷接受,他自己反而被調(diào)任隆興通判,地點離前線更遠,職務也顯得越不重要了。即便這樣,主和派依然要趁機把他除掉,于是加給他一個“交結(jié)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在乾道二年,免掉了他的職務。
在陸游的人生之旅中,這是他又一次嘗到的被黜的滋味。其實,早在十幾年前,陸游還有過一次被黜的經(jīng)歷。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游二十九歲,到臨安去參加省試,通過這次省試,第二年便可以參加殿試了。經(jīng)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和名師的悉心指導,陸游的經(jīng)義、詩文都已經(jīng)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看來很有錄取第一的希望。可是偏偏秦檜的孫子秦塤也來應考。在門蔭制度下,秦塤已經(jīng)官居右文殿修撰了,但是秦檜還不滿意,還想要秦塤通過省試和殿試,博取狀元及第的榮譽,便示意主考官,要他照辦。當時的主考官是兩浙轉(zhuǎn)運使陳之茂。他是一個公平正直、不畏權(quán)勢的人物。他在閱卷之后,發(fā)現(xiàn)陸游實在比秦塤考得好,便不顧秦檜的卑鄙意圖,毅然將陸游取為第一,秦塤取為第二。秦檜知道這事之后,大為震怒,到第二年殿試的時候,公然把陸游刷掉。陸游因此失掉了由科舉取得功名的機會。陸游的被黜,固然是由于秦檜要使他的孫子得中頭名,但除此之外,還有政治上的原因。陸游的家庭和社會關系方面都是屬于主戰(zhàn)派的,他也自幼就具有愛國思想,堅決不肯和敵人妥協(xié)。他自稱“少年志欲掃胡塵”,認為“和親自古非長策”,而且表示“未敢隨人說彌兵”,這和殺害愛國將領、削弱國防力量、向敵人屈膝求和的秦檜是處處針鋒相對的。這樣的政治見解,不但表現(xiàn)在他日常的言論中,就是在試卷中也必然有所發(fā)揮。這正是秦檜所最忌恨的,當然不會容他出頭了。這是陸游和賣國漢奸的第一次正面沖突。他在仕進道路上的失敗,也就是他愛國精神上的勝利。
陸游的仕進之旅是坎坷的,曲折的,是“山重水復”的;他的精神之旅卻是充實的,多彩的,是“柳暗花明”的。這兩句詩之所以流傳了幾百年,是因為它不僅僅描繪了農(nóng)村山間水畔的美景,更在于它形象地表述了抗金的道路是曲折的,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我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山回路轉(zhuǎn),撲朔迷離,出路何在?于是頓生迷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xù)前行,忽然眼前出現(xiàn)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這便是這兩句詩給人們的啟示,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
游山西村
□陸 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①,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②,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注釋】
①臘酒:臘月釀的酒。②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這一天祭土地神祈豐年。
【賞析】
這是一首記游抒情詩,寫了山陰當?shù)氐霓r(nóng)村風光和豐年氣象,并同好客的農(nóng)家留下了隨時來訪的后約。一二兩句寫豐年之樂。農(nóng)民家里釀好了酒,養(yǎng)了許多雞、豬等家禽家畜,用酒肉熱情地款待客人。三四兩句寫境地之幽。在描寫一路經(jīng)行的客觀景物中,突出“疑無路”、“又一村”的主觀感受,使敘述曲折,有階段,有層次,包含著進入不斷變換的新境界的意思和有時遇塞而通、豁然開朗的喜悅。這一聯(lián)善狀難寫之景,色彩鮮明,句法生動,向來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人們常常用來比喻絕境中的希望與轉(zhuǎn)機,富于哲理。五六兩句寫習俗之美。簫鼓喧鬧,固然是為了社日迎神賽會,但也反映了豐收后人們情緒的歡樂;衣冠簡樸,說明民風淳厚,同市朝的日趨浮薄侈靡正好相反。最后兩句訂下了日后頻來之約,表現(xiàn)了詩人對家鄉(xiāng)農(nóng)村的摯愛和同農(nóng)民之間親密融洽的交往。陸游后來寫了許多詩贊美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但還是以這首早年之作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