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智,王紅軍,卞從勝,汪澤成,柳廣弟
(1.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北京 100007;2.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北京 100083;3.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 102249)
我國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特征與分布規(guī)律
趙文智1,王紅軍2,卞從勝2,汪澤成2,柳廣弟3
(1.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北京 100007;2.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北京 100083;3.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 102249)
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是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天然氣勘探和開發(fā)的主體,具有大型化成藏的特點。集中討論了這類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的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認識到成藏要素具有大型化發(fā)育與規(guī)模變化的特征,是天然氣大型化成藏的基礎;薄餅式、集群式成藏是天然氣大型化成藏的主要樣式;氣源灶埋藏期規(guī)?!靶钅堋焙吞谝?guī)模排氣是大型化成藏重要氣源輸入;體積流和擴散流充注是天然氣大型化成藏的主要運聚方式。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的成藏分布具有近源性,成藏組合以大面積和大范圍兩種類型為主,成藏類型以地層—巖性圈閉為主,主要分布在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圍斜區(qū)、陸內坳陷盆地廣大斜坡區(qū)和向斜區(qū)以及前陸盆地緩翼斜坡等地區(qū)。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認識的提出,提升了我國天然氣資源發(fā)現潛力,擴展了勘探范圍,為客觀評價我國天然氣主體資源總量和分布、推動有效發(fā)現大氣田提供了理論基礎。
低孔滲儲層;大型化成藏;體積流;擴散流;薄餅式;集群式
我國天然氣工業(yè)已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對天然氣資源的需求逐漸增大。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7.67×1012m3,可采儲量4.47×1012m3。其中儲量在千億立方米以上的大氣田共計19個,探明天然氣儲量4.82×1012m3。這些大氣田主要由常規(guī)高豐度天然氣藏和中低豐度低孔滲儲層氣藏構成,其中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占75%,是我國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天然氣資源勘探和開發(fā)的主體。這些資源目前主要發(fā)現于我國四川盆地三疊系、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塔里木盆地的寒武—奧陶系以及松遼盆地的深層等地區(qū),分布范圍廣,天然氣資源潛力大[1~6]。
中國陸上多發(fā)育大型海相、海陸過渡相和陸相多層系疊合沉積盆地,沉積面積大,構造背景相對平緩,其中陸相和海陸過渡相沉積層序中,碎屑巖體系由于沉積物源多、流程短,沉積相帶變化快,儲集體內部物性變化大,且非均質性強,通過后期成巖作用的改造,留下來的主體為低孔滲儲層,其孔隙度基本小于14%,有效滲透率小于5 mD。這一類儲層的廣泛發(fā)育決定了中低豐度低孔滲儲層氣藏發(fā)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與常規(guī)天然氣藏相比,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儲層由常規(guī)儲層和致密儲層混生組成,兩者沒有明顯的界限,并以致密儲層為主,儲層主體孔隙度為5% ~12%,滲透率為0.05~1 mD(見圖1);氣田含氣面積大,通常在數百至數千乃至上萬平方千米,而氣層厚度小,只有數米至十幾米;天然氣藏的豐度低,統(tǒng)計表明,我國已發(fā)現的中低豐度氣藏主體儲量豐度在0.5×108~1.5×108m3/km2;氣藏的壓力通常為常壓或者異常低壓,壓力系數基本在0.9~1.3;以巖性和地層型氣藏為主,氣藏邊界和氣水關系復雜,呈大面積連續(xù)型或大范圍斑塊狀成藏,而高豐度氣藏多為構造氣藏,氣水邊界明顯,氣藏范圍清晰。因此,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與常規(guī)天然氣藏相比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明確這一類氣藏的成藏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對于完善現有的天然氣地質理論和針對這一類氣藏的勘探開發(fā)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1 中國主要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儲層物性特征Fig.1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China
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主要是指由常規(guī)天然氣藏和致密氣混合共生構成的一類天然氣資源。由于儲層平面分布的不規(guī)則性,很難在平面上清晰界分常規(guī)氣藏與致密氣的范圍,這是由中國含氣盆地特定的地質環(huán)境與演化歷史所決定的,不同于國外所稱的非常規(guī)連續(xù)型天然氣[7~11]。這一類天然氣資源是由中低豐度天然氣藏群集群式成藏組成的,具有大型化成藏的特征。所謂大型化成藏,是指由于成藏要素的大型化發(fā)育與橫向規(guī)模變化,在我國陸上大型坳陷和前陸盆地構造平緩區(qū)或斜坡區(qū)廣泛發(fā)育的、由眾多氣藏組成的一類呈規(guī)模分布的天然氣資源。例如,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蘇里格氣田,是一個由眾多小氣藏組成的大型氣田,目前已探明含氣面積 2.08×104km2,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2.85×1012m3,具有典型的大型化成藏特征。
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取決于成藏要素大型化發(fā)育以及成藏條件在三方面的規(guī)模變化,包括氣源灶和儲集體的大型化發(fā)育和非均質性變化、生儲蓋組合的規(guī)模分布以及抬升過程的規(guī)模發(fā)生等。
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的氣源巖主要是煤系氣源灶和海相烴源巖中滯留烴灶裂解氣源。其中,煤系烴源巖形成于盆地坳陷發(fā)育階段,以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系和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等為代表。海相克拉通盆地發(fā)育的由滯留液態(tài)烴在高—過成熟階段熱裂解形成的氣源灶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內部具差異沉降的坳陷區(qū)與陸緣斜坡區(qū)中。氣源灶的大型化發(fā)育是指為低孔滲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提供氣源輸入的氣源灶規(guī)模、整體進入生氣和排氣的規(guī)模都相當大,從而使大規(guī)模分布的地層—巖性圈閉廣泛而規(guī)模化成藏。例如,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煤系氣源灶,由于地層平緩,白堊紀末期之前,有近90%以上的氣源灶整體進入生氣窗,生氣強度平均可達15×108~20×108m3/km2。塔里木盆地與四川盆地海相烴源巖中滯留分散液態(tài)烴,在高—過成熟階段發(fā)生熱裂解成氣的規(guī)模很大[12,13]。塔里木盆地滿加爾坳陷裂解氣范圍達7萬km2,四川盆地以震旦—寒武系為主要烴源巖層段的熱裂解氣源灶范圍達8萬km2。同時,熱裂解氣數量巨大,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烴源巖中滯留的液態(tài)烴在奧陶系和二疊紀末發(fā)生熱裂解氣強度可達25×108~35×108m3/km2。
儲集體同樣具有大型化發(fā)育的特征,表現為大面積繼承性物源體系形成的沉積砂體受成巖作用改造后留下來的“儲集體群”,以及碳酸鹽巖層系經過后生溶蝕改造作用形成的“縫洞單元”群,呈規(guī)?;植肌6鯛柖嗨古璧靥K里格氣田已探明含氣面積達到2.08萬km2,由數萬個獨立的氣藏組成。如果每一個氣藏都看做一個相對獨立的儲集體,那么這個儲集體群的規(guī)模至少在6萬km2以上。四川盆地須家河組二、四、六段發(fā)育的儲集體群規(guī)模同樣很大,基本都在1萬km2以上(見表1)。改造型儲集體主要是由碳酸鹽巖受風化和溶濾改造作用形成的一種似層狀分布的大型儲集體群,如塔里木盆地塔北和塔中隆起斜坡區(qū)的奧陶系一間房組、鷹山組等,構成氣藏的縫洞單元儲集體群數量可達數千至數萬個,分布面積在幾千平方千米以上。
表1 中國低孔滲碎屑巖氣田部分儲集體分布一覽表Table 1 Reservoir distribution table of part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lastic gas fields in China
2.1.2 發(fā)育4類生儲蓋組合,皆呈大型化分布
我國陸上大型含氣盆地內共發(fā)育4類與低孔滲儲層大型化成藏有關的生儲蓋組合。這些組合中,烴源巖、儲層與蓋層在三度空間范圍內通過緊密的面狀接觸或緊密的通道連接面形成生、儲、蓋組合體,呈大規(guī)模分布。由于其中烴源巖與儲集體群的大型化發(fā)育,因而組合的規(guī)模也呈大型化分布。
1)廣覆式組合,即儲集體覆蓋在氣源灶之上,二者以席狀方式大面積緊密接觸,以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系海陸過渡相煤系碎屑巖組合最典型[14,15],如圖 2(a)所示,這類組合中的天然氣從氣源灶排出以后,可以整體進入儲集體群并大型化成藏。
由于在電力、軌道交通與電動車輛等行業(yè)的生產、制造、物流及自動化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的連接,包括物理連接和數字連接,而工業(yè)4.0、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lián)網+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進程,并通過數據分析、數據采集實現價值拓展,連接技術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將體現在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三大方面,這讓浩亭如魚得水,也正是浩亭連接技術解決方案要重點發(fā)展的領域。
2)三明治式組合,即氣源巖與儲集體呈指狀交互的方式緊密接觸,規(guī)模很大,以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最為典型[16~20],如圖2(b)所示。須家河組一、三、五段氣源巖生成的天然氣可以近距離規(guī)模進入近鄰儲集體從而發(fā)生大型化成藏。
3)轉接式組合,是指氣源灶通過大規(guī)模分布的斷層和不整合與儲集體群發(fā)生規(guī)模接觸的一類生儲蓋組合。主要發(fā)育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和塔北隆起斜坡區(qū)的奧陶系中,以一間房組、良里塔格組和鷹山組最有代表性。
4)倒灌式組合,是指氣源巖以“鍋蓋”方式超覆在儲集體之上,天然氣以一種倒灌的方式進入下伏的儲集體中并大型化成藏。這也是一類規(guī)模相當大的儲蓋組合,主要發(fā)育于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奧陶系頂部馬家溝組溶濾型儲集體與上覆石炭、二疊系煤系氣源灶構成的組合中,成藏規(guī)模在數千億立方米至萬億立方米。
2.1.3 成藏要素在三個方面具呈規(guī)模性變化
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的成藏要素除了具有大型化發(fā)育之外,在三個方面還具有規(guī)模性的變化,分別為源灶和儲集體的均質性橫向規(guī)模變化,以及地層和巖性的規(guī)模變化。這三個規(guī)模變化使得大氣田被分隔成若干小氣藏,以集群式方式組合,是大型化成藏的重要保證。源灶均質性的橫向變化主要是煤系氣源灶在大型化發(fā)育背景上,內部因煤系沉積分布的不連續(xù)性,使得供氣強度在平面上有較大變化。在大型發(fā)育的氣源灶范圍內存在一系列氣源巖發(fā)育很差或無源巖分布的空白區(qū),使得氣源灶的生排氣在平面上有很強的不均一性,導致天然氣在儲集體中的成藏也很不均一。例如,四川盆地須家河組煤系氣源灶,累計生氣強度大于20億m3/km2的范圍占氣源灶總面積的80%以上,但是須一、三、五段單層生氣強度在多數地區(qū)小于15億m3/km2,在川中東南部地區(qū)只有5~10億m3/km2,這使得相鄰儲集體中的氣藏分布具有斑塊狀特征,天然氣富集區(qū)與高生氣強度的源灶分布區(qū)相對應[14]。
圖2 廣覆式與三明治式生儲蓋組合實例圖Fig.2 Example of widely distributed type and sandwich type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
由于沉積環(huán)境、成巖改造作用強度和規(guī)模的橫向變化,使儲集體在總體呈連續(xù)且大型化發(fā)育的背景上,內部存在儲集空間與物性在橫向上的強烈變化。例如,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儲集體是由一系列孔滲物性和結構相對較好的高孔滲儲層組成的,周圍則是物性和孔喉結構更差的致密砂巖或泥巖,形成高孔滲常規(guī)儲層與致密砂巖儲層共生的特征。另外,由于構造平緩、儲集體物性和孔隙結構的橫向規(guī)模變化,導致地層、巖性圈閉的集群式發(fā)育和橫向規(guī)模變化。其中包括由原始沉積作用形成的巖性圈閉,由成巖后生作用形成的物性圈閉和地層圈閉等(見圖3)。這些眾多獨立—半獨立分布的圈閉一旦成藏便出現“氣藏群”,雖然單體有限,而成千上萬個氣藏構成的氣藏群規(guī)模就相當大,分布面積可達數千甚至上萬平方千米。這使得我國大型沉積盆地腹地和斜坡區(qū)雖然缺乏大型構造圈閉,蓋層條件也差,但是仍然可以大規(guī)模成藏。
圖3 鄂爾多斯盆地盒8段南北向砂體剖面圖Fig.3 North-South sand-bodies section figure of P1he8in Ordos Basin
薄餅式成藏是指氣藏的氣柱高度(以碾平的純氣層高度示之)很小(一般只有幾米至數十米),而含氣面積卻很大(一般在數千至數萬平方千米)的一類成藏,氣層在空間上分布形似薄餅故稱之。為表述其特征,將該類氣藏分布面積轉化為正方形面積,方形面積的邊長與氣柱高度之比可以反映氣藏的餅式特征。對我國四川、鄂爾多斯等盆地已發(fā)現的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群統(tǒng)計(見表2),發(fā)現這類氣藏的氣柱高度與含氣面積比多在1∶1000以上,最大可達上萬之多。例如,榆林氣田已探明含氣面積約為1715 km2,氣層有效厚度為5~12 m,平均含氣范圍寬度與氣層平均厚度之比可達1∶3570,而蘇里格氣田這一比值高達14422。高豐度大氣田如克拉2氣田含氣面積為48 km2,氣層高度平均為55 m,平均含氣范圍寬度與氣層平均厚度之比僅為126,遠低于低孔滲儲層氣田。
薄餅式成藏可以在蓋層條件較差的地區(qū)大規(guī)模成藏,這是薄餅式成藏在低孔滲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中的重要貢獻。例如,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上古生界地層構造平緩,傾角在1°~3°的單斜,氣田的氣層厚度一般在5~15 m,單個含氣砂體規(guī)模一般0.3~1.5 km2,由氣柱高度所產生的浮力最大為0.15 MPa,而作為氣田直接蓋層的致密砂巖排驅壓力基本在1.2 MPa以上,因此蓋層可以對氣藏進行有效封蓋,從而使氣藏得于保存。
表2 中國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與氣層厚度一覽表Table 2 Gas filed and thickness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China
集群式成藏是指天然氣在一系列呈集群式發(fā)育的地層、巖性圈閉中聚集而形成的一類成藏。我國陸上大型含氣盆地的構造平緩地區(qū)和廣大斜坡區(qū)中,因原始沉積作用和后生成巖改造作用,導致儲集層非均質性強,形成眾多呈獨立或半獨立狀分布的聚集體,它們單體規(guī)模不大,但眾多儲集體以集群方式形成規(guī)模很大的儲集體群。當天然氣充注以后,由于封蓋條件要求不高(蓋層排替壓力多數小于幾兆帕),形成了規(guī)模巨大的天然氣藏群。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至山1段心灘砂體,由于橫向連續(xù)型和物性的劇烈變化,使得儲集體被分隔為成千上萬個單體規(guī)模較小的儲集體群,豐度較高的常規(guī)巖性氣藏與含氣飽和度較低的致密氣層、局部干層或水層混合共生,形成常規(guī)氣與非常規(guī)氣的混合成藏特征。蘇里格氣田的解剖表明(見圖4),該氣田依據砂體形態(tài)可以劃分出5萬~8萬個小氣藏,單個氣藏儲量規(guī)模一般在0.3×104~1.0×104m3,氣藏間的致密砂巖也普遍含氣,分布連續(xù),但含氣飽和度不高。
眾所周知,煤系烴源巖具有較強的吸附烴能力,且吸附量隨著地層溫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21]。在早期地層深埋階段,成熟的煤系源巖生成的天然氣只能部分排出母體,有相當多部分則以吸附和壓縮性游離狀態(tài)存在于源巖內部,稱之為天然氣在源巖內部的“儲蓄性”。實驗數據表明,以川中須家河組為代表的煤系源巖在較高的地層壓力下,對天然氣的吸附量高達15~25 m3/t,這一地區(qū)氣源巖在埋藏期的天然氣總吸附量達到2.8×1016m3,規(guī)模非常大,使得烴源巖在埋藏期發(fā)生了天然氣的規(guī)模性“蓄能”。在白堊紀末期,這一地區(qū)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抬升和剝蝕,隨著地層壓力的降低,煤系烴源巖中儲蓄的天然氣發(fā)生解吸膨脹,而巖石骨架在抬升過程中,體積雖有變化,但總體變化不大。這樣,孔隙中的氣體體積相對于巖石骨架的體積在抬升過程中會有較大膨脹,可成為天然氣自源巖排出的重要動力,從而導致烴類氣體大量排烴、運移和成藏。
從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和準噶爾盆地看,后期抬升幅度基本在1000~3000 m不等(見圖4),但成藏主目的層的現今埋藏深度在2000~2500 m。抬升過程中,由于地層壓力降低使源巖中“儲蓄”的天然氣發(fā)生體積膨脹,源巖內部出現天然氣集中釋放過程,可以出現規(guī)模排烴,為這些地區(qū)天然氣得以大型化成藏提供了重要的氣源條件。
圖4 蘇里格氣田近東西向氣藏剖面圖Fig.4 East-west gas reservoir section figure of Sulige gas filed
前已述及,有煤系氣源灶與海相烴源巖中滯留液態(tài)烴熱裂解氣是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的兩種類型氣源灶,它們的共同特點如下:
1)源灶規(guī)模大,且階段性生氣和排氣強度與數量都較大,可以保證氣源輸入的充分性;
2)儲集體與氣源灶近鄰且大面積接觸,可以保證大型化成藏的規(guī)模性;
3)兩類氣源灶都具有較大的排烴動力,可以保證排烴數量的規(guī)模性。
烴源巖與儲集體近鄰且大面積接觸,對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的形成發(fā)揮了兩方面的重要作用:
1)利用氣源灶內部的過剩壓力把源灶中產生的烴類大規(guī)模、短距離地推入儲集體,為致密儲集體中天然氣大型化成藏提供了動力條件;
2)大面積直接接觸導致天然氣短距離運移和成藏,既減少了運移過程中天然氣的損失,也提高了排烴效率和聚集效率,保證了天然氣成藏的規(guī)模性。
研究表明,天然氣在物性較差的儲集體中大規(guī)模成藏運聚充注方式有兩種:一是體積流方式充注,依靠源灶內部大量生氣形成的超壓,這種壓力又高于與之緊密接觸的儲集體,這種源—儲間存在的剩余壓力差,將天然氣以體積流的方式整體推入儲集體中聚集成藏;二是擴散流方式充注,依靠源儲間的烴類濃度差異,天然氣由高濃度的氣源巖向相對低濃度的儲層進行擴散充注而成藏。
低孔滲儲層總體具高排替壓力、高束縛水飽和度的特征,這種成藏環(huán)境決定了體積流充注主要發(fā)生于源儲剩余壓力差發(fā)育的地層埋藏期,也是氣藏形成的重要充注方式。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氣田的包裹體測試壓力數據表明,盆地埋藏期山西組氣源灶與上覆的石盒子組砂巖之間的剩余壓力差約為5 MPa(見圖5),使得氣源巖中天然氣在超壓驅動下向儲集層運移,即發(fā)生體積流充注。后期盆地構造抬升,氣源灶生氣過程停止,源儲剩余壓力差也逐漸降低,體積流充注趨于減弱,但抬升導致氣源巖微孔隙中的游離氣體積膨脹和源灶內吸附天然氣發(fā)生解吸,增加了源巖的壓力和孔隙中游離氣的數量。這樣一方面增加了源儲間的剩余壓力,使得體積流充注繼續(xù)進行,另一方面加強了靠源儲間烴濃度差驅動下的擴散流充注作用。特別是在孔隙結構更差的致密儲層中,天然氣則主要以擴散方式進入儲層。源儲間的大面積直接接觸使得擴散作用可以呈區(qū)域性大面積發(fā)生,因此擴散作用也是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群大型化成藏的重要充注運聚方式。
由于我國含氣盆地特定的地質環(huán)境與演化歷史,決定了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成藏分布與國外非常規(guī)氣資源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圖5 蘇里格氣田埋藏史與生烴及壓力演化過程Fig.5 Burial histor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s well as pressure elusion in Sulige gas filed
天然氣資源的近源成藏是指這類氣藏主體都分布于有效烴源灶范圍內或與烴源灶緊密關聯(lián)的范圍內,成藏分布具有明顯的源控性。這是因為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的烴源灶和儲集體不僅規(guī)模大,而且兩者必須緊密接觸,以利于天然氣在物性較差的儲層中規(guī)模成藏。同時,烴源灶與儲集體間需要存在較大的壓力差或烴類濃度差,以保證天然氣有效成藏和大規(guī)模成藏。近期通過對鄂爾多斯、四川、松遼、吐哈和準噶爾盆地已發(fā)現低孔滲天然氣藏的研究,發(fā)現這類天然氣藏分布于源灶范圍內的比例在90%以上。由于成藏分布的近源性,使低孔滲氣藏群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主要分布于陸內坳陷盆地的向斜區(qū)和廣大斜坡區(qū)、低部位、克拉通盆地古隆起的圍斜部位與前陸盆地緩翼斜坡區(qū),如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已發(fā)現的氣藏,基本分布在煤和炭質泥巖厚度在10 m以上的前路斜坡和平緩構造區(qū),具有典型的近源特征。
所謂成藏組合(play),就是指由相同或相似成藏條件控制形成的,在成因機制和分布特征上具有同因性和相似性的一組天然氣藏構成的集合體。大面積成藏組合與大范圍成藏組合是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的主要類型。
大面積成藏組合是指受連續(xù)性較好、氣源供給充足的源灶控制的一類成藏組合,這類組合中相對高孔滲的“甜點”儲層和致密砂巖都含氣,形成近似連續(xù)型的天然氣聚集。這類組合主要分布于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系低孔滲砂巖儲層中,如蘇里格大氣田。此外,一些鄰近主力氣源灶的碎屑巖層系,如準噶爾盆地環(huán)瑪湖坳陷的二疊系佳木河組、夏子街組和烏爾禾組,鄂爾多斯盆地太原組,四川盆地鄰近川西坳陷的須家河組,以及須一、三、五段氣源巖層系內部的砂巖體等,都有形成這類組合的可能性。大范圍成藏組合是指“甜點”富氣,而在較大的范圍卻不連續(xù)分布、成藏范圍很廣的一類成藏組合。這類組合主要形成于“三明治”式生儲蓋組合和倒灌式組合之中,見于四川盆地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和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奧陶系馬家溝組巖溶風化殼??碧奖砻鹘洕缘奶烊粴饩奂秶邢蓿矫嫔蠑凳酥辽习賯€天然氣藏散布于廣泛的區(qū)域內,氣藏之間多被水區(qū)、致密區(qū)構成的“天窗”阻隔,具有斑塊狀成藏特征。
研究表明,導致成藏分布的不連續(xù)性與區(qū)域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氣源灶分布的不均勻性與供氣總量的不充分性,近源儲集體優(yōu)先成藏;二是儲集體的連續(xù)性較差,導致形成的天然氣藏在很大的范圍內呈星羅棋布式分布。例如,四川盆地須家河組(見圖6),由于須家河組一、三、五段煤系源巖分布平面變化較大,一些區(qū)域煤系源巖明顯減薄甚至缺失,造成與之接觸的須家河組二、四、六段儲層中含氣飽和度與資源豐度平面上有明顯變化,氣源巖厚度較薄或缺失的地區(qū),含氣性很差,如廣安須四段氣藏。而氣源巖厚度較大的地區(qū),若與有效儲層相疊置,則天然氣相對富集,含氣飽和度相對較高,如廣安須六段氣藏。
研究發(fā)現,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群的主要氣藏類型相對單一,以巖性—地層型油氣藏為主,比例在95%以上,這是由這一類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的地質環(huán)境決定的。在平緩的海相碳酸鹽巖、海陸過渡相—陸相煤系沉積層系,由于建設性改造作用形成的縫洞體系和由繼承性牽引流形成的眾多沉積砂體橫向變化強烈,極易形成地層和巖性圈閉,且往往以集群方式發(fā)育,因而形成的氣藏群也是這類氣藏的集合體,如鄂爾多斯、四川與塔里木等大型疊合盆地的腹部地區(qū)構造十分平緩,地層傾角一般1°~3°,大型構造圈閉并不發(fā)育,不利于大型構造天然氣藏的形成。而巖性、地層圈閉的廣泛而大量的發(fā)育彌補了構造條件的不足,降低了天然氣成藏對蓋層條件的要求,使得天然氣呈大型化成藏。
圖6 四川盆地須家河組煤層和炭質泥巖與氣藏分布圖Fig.6 Coal bed,carbon mudstone and 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特征決定了其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這一類氣藏主要分布在構造相對平緩、源儲大型化發(fā)育且緊密接觸,儲層低孔低滲以及后期發(fā)生適度大范圍的抬升剝蝕作用的地區(qū)。我國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圍斜區(qū)、陸內坳陷盆地廣大斜坡區(qū)和向斜區(qū)以及前陸盆地緩翼斜坡區(qū)等,都具有這類氣藏分布的條件。在層位上,這類氣藏主要分布在緊鄰氣源灶或者位于氣源灶的內部,處于常規(guī)氣與非常規(guī)氣資源分布的過渡區(qū)。
我國陸上大型含氣盆地廣泛發(fā)育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是由常規(guī)天然氣藏和致密氣混合共生構成的一類天然氣資源,具有大型化成藏的特征。成藏要素的大型化發(fā)育和規(guī)模變化的特征是天然氣藏大型化成藏的基礎,四類生儲蓋組合的大型化分布為大型化成藏創(chuàng)造了條件,薄餅式、集群式成藏是天然氣大型化成藏的主要樣式。氣源灶埋藏期規(guī)?!靶钅堋焙吞诖笠?guī)模排氣是天然氣大型化成藏的重要氣源供應,體積流和擴散流充注是大型化成藏的重要運聚機制。低孔滲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分布具有近源性、以大范圍和大面積兩種成藏組合為主,成藏類型較單一。
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大型化成藏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的提出,首先增加了我國天然氣資源的總量?;谶@一成果認識計算了我國低孔滲天然氣資源,較全國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凈增天然氣可采資源量5萬億~8萬億m3,占我國常規(guī)氣和過渡型天然氣資源總量的30%,增長比例相當可觀,其次推動天然氣勘探從局部二級構造帶的有限范圍擴大到以主力源灶為中心的全盆地(坳陷)勘探。按經典天然氣成藏理論,中低豐度天然氣藏群分布區(qū),多數地區(qū)屬于不利于天然氣成藏的范圍,是前期勘探的“禁區(qū)”。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藏群大型化成藏地質認識的提出,推動勘探深度增加1500~2000 m,同時大大推動了勘探范圍的拓展。另外,低孔滲儲層天然氣資源是我國天然氣資源的主體,國家應根據我國天然氣資源品位構成,盡快制訂相應的發(fā)展政策,推動相關工程技術研發(fā)與配套發(fā)展。
[1]戴金星,鄒才能,陶士振,等.中國大氣田形成條件和主控因素[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7,18(4):17-29.
[2]趙文智,汪澤成,王紅軍,等.中國中、低豐度大油氣田基本特征及形成條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8,35(9):641-650.
[3]趙文智,張光亞,王紅軍.石油地質理論新進展及其在拓展勘探領域中的意義[J].石油學報,2005,26(1):1-8.
[4]趙文智,王紅軍,錢 凱.中國煤成氣理論發(fā)展及其在天然氣工業(yè)發(fā)展中的地位[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36(3):280-289.
[5]鄒才能,陶士振.中國大氣區(qū)和大氣田的地質特征[J].中國科學:D 輯.2007,37(增Ⅱ):12-28.
[6]王庭斌.中國大中型氣田分布的地質特征及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5,32(4):1-8.
[7]趙文智,王紅軍,徐春春,等.四川盆地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藏大范圍成藏機理與富集條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0,37(2):1-12.
[8]卞從勝,王紅軍,汪澤成,等.四川盆地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大面積成藏的主控因素[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9,30(5):548-555.
[9]鄒才能,陶士振,袁選俊,等.連續(xù)型油氣藏形成條件與分布特征[J].石油學報,2009,30(3):324-331.
[10]鄒才能,陶士振,朱如凱,等.“連續(xù)型”氣藏及其大氣區(qū)形成機制與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煤系大氣區(qū)為例[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36(3):307-319.
[11]王紅軍,卞從勝,施振生.四川盆地須家河組有效源儲組合對天然氣藏形成的控制作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1,22(1):11-18.
[12]趙文智,王兆云,王紅軍,等.有機質接力成氣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義[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5,32(2):1-7.
[13]趙文智,王兆云,王紅軍,等.再論有機質“接力成氣”的內涵與意義[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38(2):129-135.
[14]趙文智,汪澤成,朱怡翔,等.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低效氣藏的形成機理[J].石油學報,2005,26(5):5-9.
[15]楊 華,席勝利,魏新善,等.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規(guī)律及勘探潛力[J].海相油氣地質,2003,8(3):45-53.
[16]趙文智,卞從勝,徐春春,等.四川盆地須家河組須一、三和五段天然氣源內成藏潛力與有利區(qū)評價[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36(4):548-555.
[17]朱如凱,鄒才能,張 鼐,等.致密砂巖氣藏儲層成巖流體演化與致密成因機理——以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為例[J].中國科學:D 輯.2009,39(3):327-339.
[18]卞從勝,王紅軍,汪澤成,等.四川盆地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大面積成藏的主控因素[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9,30(5):548-555.
[19]蔣裕強,郭貴安,陳義才,等.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機制研究[J].天然氣工業(yè),2006,26(11):1-3.
[20]謝繼容,張 健,李國輝,等.四川盆地須家河組氣藏成藏特點及勘探前景[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8,30(6):40-44.
[21]崔永君,李育輝,張 群,等.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線及其在煤層氣儲集研究中的作用[J].科學通報,2005,50(增刊I):76-81.
Large-scal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China
Zhao Wenzhi1,Wang Hongjun2,Bian Congsheng2,Wang Zecheng2,Liu Guangdi3
(1.Petrochina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Company,Beijing 100007,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a;3.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49,China)
Natural gas resource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s the main body of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 in China,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rge-scale gas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this type gas resource,and it is recognized that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have the character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a large scale,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gas accumulation in a large scale.The main types of gas accumulation in a large scale are the“pancake type”outside and“cluster type”inside;the scale“energy storage”in burial period and scale“exhausting gas”in uplift stage are the important gas source;the volume flow and diffusion flow filling are the mai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s.The distribution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gas reservoir is close to source ,and reservoir combination mainly contains two types,which are large area and large scope types,and the stratigraphic and lithologic traps are the main type.The synclinal area of marine cratonic basin,the broad slope zone of intracontinental Down-Warped basin and slope slow wing area of foreland basin are the main areas of large scale accumulation of this kind of natural gas resources.The recognization of large scale gas accumulation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gas resources has been put forward,which prompts the discovery potential of natural gas resource,expands the range of exploration,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resources,and promotes the large gas field effective discovery in China.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large-scale gas accumulation;volume flow;diffusion flow;“pancake type”;“cluster type”
TE348
A
1009-1742(2012)06-0031-09
2012-04-06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我國非常規(guī)天然氣開發(fā)利用戰(zhàn)略研究”(2011-ZD-19-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07CB209500)
趙文智(1958—),男,河北昌黎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石油地質綜合研究;E-mail:zwz@petro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