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平
(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上海 200241)
太陽升起來
天空血淋淋的
猶如一塊盾牌[1]
芒克這首詩《天空》的簽署日期是“1973”,應(yīng)該會震撼到很多讀者,“1973年就寫出 《天空》那種詩的人真是不可思議”,而“血淋淋的盾牌”這一意象也被視為“新詩有史以來最攝人魂魄、最具打擊力的意象之一”[2]。
1969年,芒克、岳重、多多三個北京三中的同學(xué),一起插隊(duì)到白洋淀大淀頭村,后來被稱為“白洋淀詩派”之“三劍客”。相較而言,芒克的詩更為“天然去雕飾”,但自我重復(fù)的痕跡亦較重,尤其是“太陽”這一意象。在當(dāng)代中國詩壇,芒克是最喜愛、最擅長寫“太陽”的詩人。且看他的《城市》:“當(dāng)天空中/垂下一縷陽光柔軟的頭發(fā)”,《舊夢》之二:“一道道夕陽的光線圍繞著你/仿佛圍繞著一排柵欄”,《舊夢》之十:“我的信是裝在白天的信封里/那信封上,貼著一張?zhí)柕泥]票”,《在麥田里》:“在這片麥田里/太陽多像一個早起的農(nóng)婦/她的前胸裸露著/那是彩色的陶罐”。在精彩紛呈的太陽之喻中,芒克更偏愛“灑血的頭顱”,這與“文革”背景脫不了干系,且看《春天》:“太陽把它的血液/輸給了垂危的大地/它使大地的軀體里/開始流動陽光”,《清晨,剛下過一場雨》:“我由此而想到它(云)的孩子/想到日出/太陽同血一道流出來/想到產(chǎn)后的女人”,《這是在藍(lán)色的雪地上》:“你猛地發(fā)現(xiàn)/你所尋找的太陽/它那血肉模糊的頭/已被擰斷在風(fēng)雪中”,《沒有時間的時間》:“隨后,便有一團(tuán)鮮紅的肉/滾了出來……/太陽誕生了”,“又一個白天被砍去頭顱/天邊有一灘血跡”。
晚明書法家王鐸說:“為人不可狠鷙深刻,作文不可不狠鷙深刻?!泵⒖诉@些“太陽”的比擬,真可用“狠鷙深刻”來形容,如正午的陽光一樣刺眼。大凡知曉那段歷史的讀者,難免不在閱讀時受到審美的“灼傷”。在白洋淀插隊(duì)的芒克,每日見得最多的就是頭頂上的太陽。太陽在芒克詩中具有本體、原初、真理等諸多隱喻含義,人類悲劇命運(yùn)的制造者與受難者,被統(tǒng)一在太陽身上。80年代中期所寫的 《群猿》,對這一義旨表現(xiàn)得最為清晰:“傳說,我們本是遠(yuǎn)古的灰塵/因某日蒼天之子太陽酒醉/錯入自己胞妹大地的閨房/并誤認(rèn)那剛剛浴后的裸女為妻/而后兄妹亂倫,使天大怒/所以,蒼天才把大地恩賜給了小小的我們/……而太陽則受火刑,未死,后被罰做火夫?!?/p>
綜觀芒克所有“太陽”的詩篇,我還是最喜歡這首《天空》?!把芰艿亩芘啤保@一意象不僅屬于視覺,也蘊(yùn)含著聽覺上的聯(lián)想。它向我們暗示了刀槍劍戟之間的碰撞、交鋒、廝殺、嚎叫,“盾牌”背后洶涌著人類苦難的聲響。芒克運(yùn)用通感式比擬是極為嫻熟的,除此之外還有《黃昏》:“這時已聽不到/太陽有力的爪子/在地上行走”,《無雨的雨季》:“多么干旱的光呵/多么銳利的光的爪子/在把堅(jiān)硬的地面抓起刺耳的塵土”。前者作于1983年,后者作于2000年,手法如出一轍,雖時隔17年之久,依然重復(fù)得如此“故我”。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迸优瓮叺恼煞驓w來,難償所愿;正如希冀下雨,天上卻掛著明晃晃的太陽。陽光刺痛著心靈,芒克詩的意象原型已肇始于《詩經(jīng)》。魏晉之際,阮籍也用此模式來表達(dá)對司馬氏的譏刺,本望其輔弼王室,孰料卻篡奪正統(tǒng),《詠懷詩》第二首:“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庇痔諟Y明《讀山海經(jīng)》:“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與黃帝爭神,帝斷其首,刑天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為舞。這首名詩應(yīng)該在芒克的知識儲備中,當(dāng)他寫下“血淋淋的盾牌”時,腦海中是否浮現(xiàn)出刑天的形象?《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yù)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薄摆w盾日”遂為夏日之代稱。蘇軾《次韻朱光庭喜雨》:“久苦趙盾日,欣逢傅說霖?!睆堮纭吨傧摹穭t更省為“趙盾”:“云間趙盾益可畏,淵底武侯方熟眠?!薄摆w盾”在能指方向上的聯(lián)想,或也促成了“血淋淋的盾牌”的誕生。
以上溯源經(jīng)典在于強(qiáng)調(diào)傳統(tǒng)的重要,就 “太陽”比擬為“盾牌”而論,宋詩是不可繞過的。在進(jìn)入宋詩之前,我想再談一談臺灣詩人鄭愁予。
在臺灣當(dāng)代詩壇,愁予是寫“太陽”的高手,試看他1957年寫的《知風(fēng)草》:
晚虹后的天空,又是,桃花宣似的了
被裱褙的亂云,是寫在
信風(fēng)上的書法,我猶存
受贈者的感覺,猶記檐滴斷續(xù)地讀出
而結(jié)束于一聲鼓……那夕陽的紅銅的音色。[3]更早一些,1952年寫的《俯拾》,描寫臺北盆地的景致:“基隆河谷像把聲音的鎖/陽光的金鑰匙不停地?fù)芘!彼嬖谔柕恼丈湎虏ü怍贼?,仿佛演奏著樂曲。此外,又?954年所寫《晚云》:“突然,秋垂落其飄帶,解其錦囊:/搖擺在整個大平原上的小手都握了黃金?!?959年《姊妹港》:“我是驚蟄后的第一個晴日,將你端詳/乃把結(jié)伴的流云,作泊者的小帆疊起?!?956年《貴族》:“別以陽光的手,探我春雨的簾子/我不愛夕照的紅繁縷,印做我的窗花?!?962年《牧羊星》:“雨落后不久,便黃昏了/便忙著霧樣的小手/卷起,燒紅了邊兒的水彩畫?!?963年《草生原》:“三月/尋食的象鼻那般長/聽診器那般索在胸上/而夕陽像花鼓?!薄读隆罚骸靶标栐诖竽戏嫡?一水淺淺/而千行垂柳卻拂動/金色的砧聲?!?/p>
2008年深秋,鄭愁予和痖弦相約臺灣成功大學(xué),彼時我恰好在成大訪學(xué),遂有幸聆聽二人煮酒論詩。相較而言,痖弦口才好,音色渾厚,適宜做演講;愁予則不善言辭,但講義洋洋灑灑,從《詩經(jīng)》、《楚辭》一路說下來。愁予詩中的古典印痕在在可見,可惜至今沒有人為《鄭愁予詩集》作箋。箋注似乎是舊體詩詞享有的特權(quán),其實(shí)現(xiàn)代詩同樣需要這件“嫁衣裳”。尋找語源出處,羅列相關(guān)詩句,對照比勘,如是才能體味出愁予詩的好來。
痖弦在給我簽名時,于扉頁上以“詩友”相稱,委實(shí)令我抱愧。除愁予、痖弦外,臺灣詩人中我最想拜訪的是周夢蝶,那位擺了三十年書攤的老人??上Ь墤a一面,我到臺北只見到了頗豪放的張健。成大對面有一珍古書坊,我以60新臺幣淘得一冊《鄭愁予詩集》,洪范書店1986年第28版。臺灣的新書比大陸貴好幾倍,舊書反倒便宜。離臺前的最后幾夜,我開始給愁予詩作箋。
芒克的“猶如一塊盾牌”,愁予的“紅銅的音色”,實(shí)皆源自宋代蘇東坡的《新城道中》詩。
宋神宗用王安石變法,蘇軾屢上書反對,他自覺難容于朝廷,遂請求外調(diào),在熙寧四年(1071)通判杭州。直到元豐二年(1079)烏臺詩案獄起,這將近十年的外放歲月,是東坡詩的創(chuàng)獲期。最彰顯的藝術(shù)特色,即在于比擬之運(yùn)用。熙寧六年(1073)初春所作 《飲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已是婦孺皆知的了。另如“微風(fēng)萬頃靴紋細(xì),斷霞半空魚尾赤”(《游金山寺》),“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yīng)羞上老人頭”(《吉祥寺賞牡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宿望湖樓再和》),比擬映發(fā)如葩,如在山陰道山行,目不暇接。又如《次韻答章傅道見贈》一首,表達(dá)士不遇之慨,自首至尾共用12個比擬?!皷|坡體”成立于熙寧,熙寧時期的東坡詩可謂比擬的“盛宴”,就像錢鍾書所形容的“車輪戰(zhàn)法”[4]。熙寧,敗也熙寧,烏臺詩案獄起,東坡詩的比擬都成為譏諷朝廷的罪狀。比擬是最有詩意的文字,最有闡釋空間,因而也最易成為文字獄的迫害對象。
《飲湖上初晴后雨》之后的第六首詩便是《新城道中》[5]:
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南宋呂祖謙編《宋文鑒》已選入此詩,此后《(清)御選宋詩》、《唐宋詩醇》、《宋詩鈔》、《宋元詩會》、《宋詩精華錄》皆選入,洵為東坡體代表之作。新城為杭州屬縣,今富陽縣新登鎮(zhèn)是也。熙寧六年(1073)二月,蘇軾視察杭州屬縣,自富陽過新城作此詩。這真是一首“狂歡”的詩,不僅“西崦人家”,東風(fēng)、積雨、晴云、初日、野桃、溪柳,舉凡東坡所見所聞,無一不是快樂的。八句詩中,有六句用了比擬手法,密度之高,古今罕見。
“樹頭初日掛銅鉦”,東坡對自己所創(chuàng)的這句比擬頗為得意,故在《鐵溝行贈喬太博》中又用之:“山頭落日側(cè)金盆?!便`,一種古代樂器,形似鐘而狹長,有柄?!对姟ば⊙拧げ绍弧贰般`人伐鼓”毛傳:“鉦以靜之,鼓以動之。”孔穎達(dá)疏:“《說文》云:‘鉦,鐃也。似鈴,柄中上下通?!粍t鉦即鐃也?!绷_振玉《古器物識小錄·鐃》:“鉦與鐃不僅大小異,形制亦異:鉦大而狹長,鐃小而短闊;鉦柄實(shí),故長,可手執(zhí);鐃柄短,故中空,須續(xù)以木柄,乃便執(zhí)持?!惫艜r擊鉦以迎送客人,袁枚《隨園詩話》卷二云:“今人開舡鳴鉦,未知起于何時?!彼未延写朔N風(fēng)俗,郭祥正《峨嵋亭即席再送》:“停杯執(zhí)手聊逡巡,畫鼓銅鉦莫催客?!碧K轍和作《次韻子瞻新城道中》:“饑就野農(nóng)分餉黍,迎嫌尉卒鬧金鉦。”說新城的尉卒為迎接?xùn)|坡到來,熱鬧地敲打金鉦。
以“銅鉦”擬“初日”,不單指形狀、顏色,還蘊(yùn)含聲音。東坡在道中輕快行走,見晴云而聯(lián)想起自己戴的帽子,見初日而聯(lián)想起尉卒敲打的金鉦。以聲寫光,如唐代李賀《秦王飲酒》:“羲和敲日玻璃聲”,東坡《夜行觀星》也說:“小星鬧如沸”,“初日掛銅鉦”也屬于這類通感式比擬?!霸~匯不僅本身有意義,而且會引發(fā)在聲音上。感覺上或引申的意義上與其關(guān)聯(lián)的其他詞匯的意義”。[6]
東坡《日喻》云:“生而眇者不識日,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得聲,乃聞鐘以為日矣。及告之日光如燭,而捫燭得行,復(fù)謂籥與之類,其于名實(shí)何如也!”此處從認(rèn)知角度突出銅槃與日之差異,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名實(shí)不符正是詩性產(chǎn)生的源泉。脫士《歌代嘯序》:“古今是非、曲直、名實(shí)之?dāng)?shù),果且有定乎哉!使天下是非、曲直、名實(shí),若高山之與深溪,白堊之與黑漆,了然明白,則天地亦覺不韻,人生其間亦將如草木蟲魚,乘氣俯仰,而無從摶捖乾坤、掀翻宇宙之力,致令天下無學(xué)問、無文章、無事業(yè),成何世界!”“名實(shí)顛倒之中,而文學(xué)通,而文章出,而事業(yè)起,茲焉在矣?!盵7]。
朱自清《宋五家詩鈔》說南宋范成大《新嶺》:“曈曈赤幟張,昱昱金鉦上”乃本東坡此句[8],實(shí)則石湖老“抄襲”了不止一次,又如《曉出古巖呈宗偉子文》:“東方動光彩,晃晃金鉦吐”,《與周子充侍郎同宿石湖》:“金鉦忽騰上,倒景落書帙”。與范石湖并列“中興四大家”的楊誠齋也趕來湊熱鬧,如《新晴》:“瑤霜珠露兩相鮮,玉宇金鉦萬里寬”,《雪晴》:“頭上忽張青玉傘,海東涌出紫金鉦”,他還把“金鉦”改成“銀鉦”,用來比喻月亮,如《中秋月長句》:“須臾正面天中央,銀鉦退盡向來黃”。朱熹雖于東坡常懷不滿,但也“不甘寂寞”,《十七日早霜晴觀日出霧中喜而成詩》:“長涂披素錦,寒霧涌金鉦”。最早“奪胎”東坡的應(yīng)是門生黃庭堅(jiān),《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乙宮四首其四》:“金鉦半吐東墻?!比螠Y注《山谷內(nèi)集》即引東坡此句。此外,還有汪藻《汴中放船歸陽羨》:“遙遙煙堤護(hù)玉鏡,滉滉云海浮金鉦”,周紫芝《八月三日早起》:“須臾掛銅鉦,飛上天一涯”,趙蕃《早題》:“山云解衣帶,曉日掛銅鉦”,衛(wèi)涇《晚晴》:“雨斷風(fēng)回忽報晴,山顛初日掛銅鉦”等等。這一太陽的比擬,經(jīng)東坡首創(chuàng),流播深遠(yuǎn),已然為宋代詩歌中的“公共財產(chǎn)”。
現(xiàn)代詩與宋詩淵源甚深。胡適曾言自己所以提倡白話詩,乃是由于 “頗受了讀宋詩的影響”。1917年,胡適在《寄陳獨(dú)秀》一文中說:“錢玄同先生論足下所分中國文學(xué)之時期,以為有宋之文學(xué)不獨(dú)承前,尤在啟后,此意以為甚是?!?/p>
宋詩有諸多藝術(shù)特色,如以文為詩、運(yùn)典隸事、題材之日?;?、言語之諧俗化等,而最顯著者莫過于比擬,其影響現(xiàn)代詩者亦重在于此。詩分“唐音”“宋調(diào)”,何謂“宋調(diào)”?且看以下兩首詩,陳師道《夏日書事》:“窮多詩有債,愁極酒無功。”對詩欠債,稱酒有功。陸游《初夏幽居》:“缾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以酒為道士,以竹為夫人。兩首都被選入方回《瀛奎律髓》,紀(jì)曉嵐評前一聯(lián)說:“到地宋格?!瘪T舒評后一聯(lián)也說:“宋甚!”兩首詩都用了比擬手法,觀清人所評 “宋格”、“宋甚”,可知比擬對于“宋調(diào)”的重要性??追f達(dá)《左傳·文公七年》正義:“比之隱者謂之興,興之顯者謂之比,比之與興,深淺為異也?!碧圃姸嗯d,而宋詩則多比,因此唐音多高華靜穆,宋調(diào)多透辟深折。錢鍾書《談藝錄》云:“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9]比擬用得多,故顯示出“思理”的特色。但過猶不及,比擬泛濫,便有油滑的弊端,所以“宋調(diào)”也因此頗遭譏評。
就通感式比擬而言,中國古典詩詞多隱晦,現(xiàn)代詩多顯豁。古典詩詞的通感式比擬依靠某個動詞或形容詞呈現(xiàn),如陸機(jī)《擬西北有高樓》:“哀響?zhàn)ト籼m”,悲哀的聲音有了香氣,“馥”字較顯;東坡“樹頭初日掛銅鉦”,“掛”字則稍隱。現(xiàn)代詩既已打破格律的束縛,句式自由,故通感式比擬擁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觀前引鄭愁予、芒克諸詩,在太陽之喻上皆能老樹開新花,另如楊煉《森林中的暴力》:“刀剁在腰上多么悅耳/陽光的唱針劃破年輪”,歐陽江河 《落日》:“落日自咽喉涌出/如一枚糖果含在口中”,也都能不落窠臼。
1910年,日本“支那學(xué)”創(chuàng)始人內(nèi)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中提出:“唐代是中世的結(jié)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盵10]嚴(yán)復(fù)也說:“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xiàn)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11]中國封建社會的“唐宋轉(zhuǎn)型”指向近現(xiàn)代文明,中國古典詩歌的“唐宋轉(zhuǎn)型”同樣也指向近現(xiàn)代,指向白話詩、現(xiàn)代詩。
中國現(xiàn)代詩已走過百年歷程,當(dāng)下的詩風(fēng)大抵仍沿宋詩“思理”一路,少“風(fēng)神”,趨向晦澀。其實(shí)早在20世紀(jì)初,周作人弟子沈啟無已有此預(yù)斷:“舊詩的長處一是形式,二是聲調(diào),有此二者,即無內(nèi)容亦可以算作詩;新詩破此二者,故新詩不能上口,只有文字內(nèi)容,因此新詩走到晦澀的一路,殆是必然?!盵12]針對此種狀況,一方面,我們要努力豐富一般民眾的詩歌閱讀經(jīng)驗(yàn);另一方面,作者自身如何把握“思理”的分寸,如何恰當(dāng)?shù)剞D(zhuǎn)換傳統(tǒng)、別裁創(chuàng)新,在敢為“先鋒”的同時,不斷掉傳統(tǒng)文化的根,尤宜三致意焉。
[1]芒克的詩·天空[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19.
[2]唐曉渡.芒克:一個人和他的詩(代序)[A].芒克的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5.
[3]鄭愁予.鄭愁予詩集[M].臺北:臺灣洪范書店,1986.166.
[4]錢鍾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62.
[5]馮應(yīng)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卷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11.
[6]勒內(nèi)·韋勒克,奧斯丁·沃倫.文學(xué)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97.
[7]陳多,葉長海.中國歷代劇論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20-421.
[8]朱自清.宋五家詩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6.
[9]錢鍾書.談藝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3.
[10]劉俊文.日本學(xué)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2.10.
[11]嚴(yán)復(fù).嚴(yán)復(fù)集·第三冊·致熊純?nèi)鏪M].北京:中華書局,1986.668.
[12]苦雨齋文叢·沈啟無卷·閑步庵書簡鈔[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