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玨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3)
試析《恥》中盧里態(tài)度的變化
王常玨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庫切的小說《恥》以南非殖民生活和沖突為背景,揭露了黑人和白人之間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主人公盧里態(tài)度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盧里對狗的態(tài)度的變化,盧里和露西之間關(guān)系的變化,盧里和佩特魯斯之間關(guān)系的變化。
社會身份;改變;自我實現(xiàn)
庫切的小說《恥》,通過對主要人物盧里、露西和佩特魯斯的描寫,反映了白人和黑人社會身份的改變,以及南非白人和當(dāng)?shù)睾谌说臎_突。在這篇小說中,通過揭露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社會矛盾和沖突,庫切批判了種族隔離制度,尤其是白人殖民者對本土黑人的種族歧視。
庫切不僅分析了白人和黑人社會身份的改變,而且還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主人公盧里對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xiàn)的追尋。在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盧里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盧里對狗的態(tài)度的變化,盧里和露西之間關(guān)系的變化,盧里和佩特魯斯之間關(guān)系的變化。
動物在庫切的作品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恥》中,與狗的相處是盧里農(nóng)場生活的重要部分?!皬牡?章到結(jié)尾,共有213處提到了狗,其中27處較為詳細地以意識流的方式對狗進行了多次心理猜測和想象。”[1]這些狗并不只是指動物,還暗示了一群被剝奪基本生活條件的人們。
露西在診所向盧里尋求幫助,他是不愿意的。“那好,我干了。只要別指望我會改過自新。我可沒有改過的準備。我就是我,永遠也不想改。要我做事,這就是我的條件?!保?](P91)他仍然沉浸在享受超越黑人的特權(quán)中。對一個統(tǒng)治者來說,是很難對那些弱小和貧窮的人產(chǎn)生同情的。
來到貝芙·肖的診所,盧里很討厭肖所做的事情。推開診所的門,他就被那難聞的氣味擊退了。肖說:“我覺得你很喜歡動物?!北R里卻回答:“我喜歡動物?我吃動物肉,所以我看我一定是喜歡動物的,喜歡它們的某一部分?!保?](P96)在那時,他根本沒有關(guān)注狗的命運。他沒有想到狗的命運將會對他產(chǎn)生很深的影響。那些狗在吃食,居然沒有打架爭食,這使他頗感意外。小的,弱的,都退在后面,認了命,等著輪到自己的份兒。這樣的情景換作他,也是合適的。他52歲了,已經(jīng)不再年輕,在等待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隨著情節(jié)的深入,盧里對動物的依戀日益增強。襲擊事件是促成盧里態(tài)度變化的轉(zhuǎn)折點,此后,他只要有時間就到診所幫忙?!保?]他意識到他的處境和這些殘疾的將死的狗是相似的,他們都被社會遺棄了?!八瓉硪詾樽约耗芰?xí)慣這種事。可事實并非如此。他幫助殺掉的狗越多,內(nèi)心就越焦躁不安?!保?](P166)他開始關(guān)心這些狗的命運,“是為了那些狗?可狗已經(jīng)死了。再說,狗哪里知道什么光榮和恥辱呢?”[2](P169)他不斷地問自己,得出的答案就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理想中的世界。他想要這些狗也有平等的權(quán)利,找到屬于自己的命運。
在最后一章里,肖要求盧里將狗再留一個星期,但是盧里拒絕了。放棄狗的生命,實際上象征著妥協(xié),對盧里而言,他需要面對新的生活。他逐漸摒棄了過去的思想,將診所看成重新審視自己身份的避難所。在小說的最后,盧里第一次以一種積極的方式想到未來的生活。
盧里來到農(nóng)場,他并不理解女兒為什么要選擇這種生活方式,露西并不像他所期望的白人殖民者的后代那樣。現(xiàn)在,她擁有一片土地,她渴望簡單的生活,和這些黑人交朋友?!扒魄蒲矍暗乃泶┯』ㄉ?,赤著雙腳,屋子里彌漫著烤食物的香味,已不再是玩辦農(nóng)場過家家的那個女孩子,而是一個十足的農(nóng)家女人,鄉(xiāng)下女?!保?](P70)雖然盧里不喜歡女兒的選擇,但為了和女兒保持友善的關(guān)系,他沒有對她的生活做出評論。
襲擊事件發(fā)生后,盧里希望露西向警察說出所有的事情,但是露西堅持己見?!霸蚓褪牵喊l(fā)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完全屬于個人隱私。換個時代,換個地方,人們可能認為這是件與公眾有關(guān)的事??稍谘巯?,在這里,這不是。這是我的私事,是我一個人的事?!保?](P131)當(dāng)盧里想反駁時,露西立刻打斷了他,他突然意識到他們之間是這樣遙遠。
他開始明白社會已經(jīng)改變,南非不再是那個受白人統(tǒng)治的國家,殖民者的后代再也享受不到祖先曾享受的特權(quán)。盧里開始接受現(xiàn)實,而露西早就意識到在南非獨立之后白人殖民者的后代的尷尬處境。由于受到露西的影響,盧里開始放下白人統(tǒng)治者的驕傲,以便能夠更好地在南非這片土地上生存。
在發(fā)生了這么多恥辱的事后,女兒仍然辛勤地工作在這片土地上,盧里開始發(fā)現(xiàn)這片土地的美麗。這里有溫暖的太陽,寧靜的午后,蜜蜂在花叢中穿梭。他開始改變對生活的態(tài)度,開始期待露西的孩子,開始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南非美麗的鄉(xiāng)村生活中來?!斑@時,盧里心中萌生的美好情感,揭示了盧里從原來頤指氣使的充滿優(yōu)越感的前白人殖民者成功蛻變?yōu)殚_始用自己清醒理智的頭腦發(fā)現(xiàn)新南非美好的一面,開始從自己的視野出發(fā)見證一個真實的南非,而不是西方意識形態(tài)中的那個根深蒂固的扭曲的南非?!保?]最后,他實現(xiàn)了自我,開始了新生活。
在盧里眼中,佩特魯斯只是一個園藝工和看狗人,是后隔離時代黑人的代表。盧里對佩特魯斯及其工作表示輕視。當(dāng)盧里被要求去幫助佩特魯斯的時候,他極為不愿意。作為一名大學(xué)教授,作為一名白人,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有著比黑人更多的權(quán)利。
當(dāng)盧里在聚會上看見強奸露西的那個小男孩時,他向佩特魯斯尋求幫助,但佩特魯斯拒絕了他。盧里想起了過去白人被保護,不受黑人威脅的時光?!耙窃谶^去,早就可以從佩特魯斯的嘴里掏出答案來了。要在過去,早就可以掏出答案,大發(fā)一通火,讓他卷鋪蓋滾蛋,然后重新雇個人頂替他?!保?](P136)而現(xiàn)在舊制度廢除了,盧里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新的世界,他已經(jīng)沒有任何特權(quán),他不能對佩特魯斯采取任何行動。
佩特魯斯和盧里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佩特魯斯是獲得獨立的黑人的代表,當(dāng)他說會和露西結(jié)婚時,盧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佩特魯斯則認為,“這太危險了,一個女人必須結(jié)婚。”他勇敢地說出了在舊時代不可能說出的話。盧里希望享有特權(quán)的幻想逐漸被新南非的主人佩特魯斯打破。最終,盧里做出妥協(xié),正視自己身份的改變?,F(xiàn)在,他只是這片土地的訪問者。
通過對主人公盧里心理變化的分析,《恥》揭露了黑人和白人之間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盧里的社會地位下降,黑人的社會地位上升,而這種社會地位的改變帶來了社會身份的變化。盧里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xiàn)的追尋過程由三步來實現(xiàn)。通過對這三種關(guān)系的分析,盧里發(fā)現(xiàn)自己的社會地位的改變,這種改變遠遠超出了他的控制,他逐漸意識到白人的力量和影響正在下降。
在幫助垂死的狗的過程中,盧里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盧里決定接受露西的孩子,他選擇以一種新的方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此外,盧里意識到特權(quán)的喪失,他不能改變佩特魯斯和露西之間的婚姻。對他們而言,這是最好的方式。
最終,露西向他發(fā)出邀請,邀請他參與這種新的生活。他意識到“好,就當(dāng)個客人,有客來訪:新的基點,新的起點”[2](P252)。在南非這片土地上,西方殖民者的后代只是一名訪問者,而不再是統(tǒng)治者。
[1]蔡圣勤.兩個隱喻:關(guān)于拜倫的歌劇和狗的出場——庫切小說《恥》之再細讀[J].湖北社會科學(xué),2009(1).
[2](南非)J.M.庫切.恥[M].張沖,郭整風(fēng),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3]楊銘瑀.解讀《恥》中的歌劇與狗[J].現(xiàn)代語文,2007(1).
[4]劉蓉蓉.《恥》中的盧里形象分析[J].文學(xué)教育,2010(12).
A Brief Analysis of Luli’s Change of Attitude in Disgrace
WANG Chang-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Hubei 430073)
Disgrace,a novel written by J.M.Coetzee,was set in South Africa colonial life and conflict,has expos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The hero Luli’s change of attitude primarily in three aspects:Luli’s change of attitude towards the dog,his chang of attitude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cy and him,and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trus and him.
social identity;change;self-actualization
I106.4
A
1673-1395(2012)02-0029-02
2012-01-05
王常玨(1988—),女,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
責(zé)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