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英 王立娟 李世華 劉佳
摘要用單站氣壓、溫度的韻律曲線,確定出147 d后的大雨以上天氣過程的預報模型和指標,以對數值和天氣分析預報進行消空訂正。
關鍵詞韻律曲線;單站;大到暴雨;指標;準確率;消空訂正
中圖分類號P45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067-01
韻律、特征周期等都是天氣預報中應用廣泛的統計值,它反映了一定時間的2種天氣現象或天氣過程之間的聯系[1]。受全球變曖的影響,近年來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大范圍降水減少,局地陣性降水頻率增多[2]。雖然現在的數值預報產品更加準確,預報人員的技術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但單站大雨以上降水的預報準確率卻一直在較低水平徘徊[3]。筆者利用本站氣壓、氣溫曲線與其后147 d本站降水過程的韻律作出相應的曲線圖,找出大到暴雨的預報模型和指標,結合本站實況對數值預報產品和天氣圖分析預報結果進行消空訂正。
1資料來源及方法
所用資料為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氣象站1960—2005年地面觀測資料。方法為將6—8月逐日對應的147 d以前的日平均氣壓減前一天的日平均氣壓值和日平均氣溫減前一天的日平均氣溫值繪制成曲線,從曲線圖中找出6—8月大雨以上天氣的模型和指標。
2各月指標確定
2.16月預報指標
2.1.1韻律曲線逐漸降低型。前147 d本站24 h變壓曲線逐漸降低,在2~3 d時達到最低且ΔP值<-10 hPa,并配合有相應的負ΔT曲線。本站當天實況:氣壓在965.0 hPa以下且P08-P14≥3 hPa,14:00氣溫在25 ℃以上,則次日開始有降水,一般多為各類低壓系統影響,降水多為范圍較大的普雨,過程量在25 mm以上。如2001年7月14—20日的降水過程。
2.1.2韻律曲線陡降陡升型。前147 d本站24 h變壓曲線從下降到升回原值以上在3 d內且ΔP值<-12 hPa,并配合有相應的負ΔT曲線,本站當天實況:氣壓在960.0 hPa以下且P08-P14≥5 hPa,14:00氣溫在28 ℃以上,則次日有大雨以上降水,多為冷鋒過境或高空急流軸影響,多為陣性降水,且在奈曼旗范圍內大多分布極不均勻,并可能伴有冰雹。如1996年6月17日的降水。
2.27月預報指標
2.2.1韻律曲線逐漸降低型。前147 d本站24 h變壓曲線逐漸降低,在2~3 d時達到最低,且ΔP值<-12 hPa,并配合有相應的負ΔT曲線,ΔT曲線要滯后于ΔP曲線。本站當天實況:氣壓在955.5 hPa以下且P08-P14≥5 hPa,14:00氣溫在30 ℃以上,則次日開始有降水,一般多為各類低壓系統影響,降水多為范圍較大的普雨,過程量多在50 mm以上。如1990年7月13—19日的降水過程。
2.2.2韻律曲線陡降陡升型。前147 d本站24 h變壓曲線從下降到升回原值以上在3 d內且ΔP值在-12~14 hPa,并配合有相應的負ΔT曲線,ΔT曲線要滯后于ΔP曲線。本站當天實況:氣壓在950.0 hPa以下且P08-P14>7 hPa,14:00氣溫在32~35 ℃,則次日有大雨以上降水過程,多為冷鋒過境或高空急流軸影響,多為陣性降水,且在奈曼旗范圍內大多分布極不均勻,并可能伴有龍卷風。如1992年7月29日的降水。
2.38月預報指標
2.3.1韻律曲線逐漸降低型,前147 d本站24 h變壓曲線逐漸降低,在2~3 d時達到最低且ΔP值<-8 hPa,并配合有相應的負ΔT曲線,ΔT曲線要滯后于ΔP曲線。本站當天實況:氣壓在960.5 hPa以下且P08-P14≥3 hPa,14:00氣溫在28 ℃以上,則次日開始有降水,一般多為各類低壓系統影響,降水多為范圍較大的普雨,過程量多在30 mm以上[4]。
2.3.2韻律曲線陡降陡升型。前147 d本站24 h變壓曲線從下降到升回原值以上在3 d內,且ΔP值在-8~10 hPa,并配合有相應的負ΔT曲線,ΔT曲線滯后于ΔP曲線。本站當天實況:氣壓在958.0 hPa以下且P08-P14>5 hPa,14:00氣溫在28~30 ℃,則次日有大雨以上降水過程,多為冷鋒影響的陣性降水,如溫度超過30 ℃可能伴隨冰雹出現[5]。
3結語
若本站未出現上述曲線模型,或雖然出現上述曲線模型,但未達單站要素指標,則次日大雨以上降水過程出現概率在20%以下。筆者從事單站預報服務工作逾20年,為了提高單站天氣預報水平,曾制作許多預報工具,走過許多“彎路”,預報效果都不理想。自2000年以來,在總結各種工具利弊的基礎上,重新制作了這套“韻律曲線模型指標法”。經過幾年的汛期服務應用,預報效果相對較好。
4參考文獻
[1] 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等.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4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2] 錢貞成,何宏讓,劉超,等.天氣圖分析與短期天氣預報[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3] 劉惠霞.用韻律、周期相結合做長期降水過程預報[J].新疆氣象,1998, 21(6):45-46.
[4] 吳宜進,鄧先瑞.湖北省降水量的周期分析[J].熱帶地理,1998,18(3):201-204.
[5] 顧駿強,施能,薛根元.近40年浙江省降水量、雨日的氣候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02,13(3):322-329.
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