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平
從《太平經(jīng)》看漢代社會
——兼論《太平經(jīng)》的史學價值
曹亞平
中國早期道教經(jīng)典著作《太平經(jīng)》在東漢吏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地方割據(jù)形成、統(tǒng)治思想衰敗等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書中體現(xiàn)對漢代社會現(xiàn)實的折射,如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提出了“以道治國”和“以民為本”的進步思想,在婦女問題上也有自己樸素的進步見解。《太平經(jīng)》對后世研究漢代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史學價值和意義。
《太平經(jīng)》;成書背景;漢代;社會現(xiàn)實;影響
關(guān)于《太平經(jīng)》的研究,“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太平經(jīng)》是現(xiàn)存最早的道經(jīng)。”[1]目前學術(shù)界許多學者對《太平經(jīng)》所蘊含的思想進行過多方面深入探討,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然卻未從宏觀角度對《太平經(jīng)》與漢代社會有較為全面的論述。本文以《太平經(jīng)》提出的樸素進步思想為中心,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展開論述,重點探究《太平經(jīng)》思想與漢朝社會現(xiàn)實的互動,以期對二者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道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順帝時,瑯琊人宮崇以其師于吉在東海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即《太平清領(lǐng)書》呈獻給朝廷,今存殘本《太平經(jīng)》即從《太平清領(lǐng)書》演化而來,被稱作中國道教的開山之作。要探索《太平經(jīng)》與漢代社會的關(guān)系,首先應當考查它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1.吏治腐敗,重點表現(xiàn)為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爭權(quán)。
東漢初年,統(tǒng)治者吸取西漢外戚王莽篡位的教訓,以“防慎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2]為指導思想,在政治上對外戚嚴加防范,給其以經(jīng)濟上的優(yōu)容作為補償,使得豪強地主的經(jīng)濟勢力極度膨脹。章帝時,豪強地主在政治上的限制被放寬,外戚勢力急劇膨脹,開始危害到皇權(quán)。章帝以后的皇帝,又依靠宦官誅殺外戚以奪回被侵奪的權(quán)力?;鹿僖蚬κ芊猓_始干涉朝政。外戚宦官的交替擅權(quán),對東漢中后期的吏治造成極壞影響,尤以兩次“黨錮之禍”為甚。同時貪贓枉法之風盛行,朝廷與地方官員都極力貪墨,下層民眾窮困不堪,不斷激起民變,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
吏治腐敗,財政危機,農(nóng)民起義,東漢王朝的統(tǒng)治秩序逐漸走向崩潰。公元168年,漢靈帝為維持統(tǒng)治,從整飭吏治出發(fā)實行改革,然數(shù)代問題積累,努力失敗。
2.土地兼并嚴重。
西漢末年,貴族官僚“行雖犬彘,家富勢足”,農(nóng)民則“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杷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槁稅,鄉(xiāng)部私求,不可勝供”。[3]東漢初期,統(tǒng)治者有鑒于西漢覆亡的歷史教訓,通過釋放奴婢等種種措施,使得政治上有所改進,封建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但由于貴族豪強勢力的擴張,外戚宦官相互傾軋與交替擅權(quán),包括土地在內(nèi)的社會財富大多集中到豪強私家手中。
東漢中后期,政局腐敗黑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小農(nóng)大量破產(chǎn)。據(jù)《后漢書·桓帝紀》記載,永興元年,流亡饑民達數(shù)十萬戶。大批農(nóng)民脫離戶籍,動搖了國家賦役制度的基礎(chǔ)。時地震、蝗蟲等災害頻仍,社會動蕩,“百姓饑荒,更相啖食”,“災異蜂起,寇賊縱橫,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匱乏,疫于微發(fā),重以蝗蟲茲生,害及戌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4]
3.地方割據(jù)形成。
東漢王朝統(tǒng)治急劇衰落的同時,軍閥豪強勢力得到迅速發(fā)展。大地主田莊經(jīng)濟的興起,為豪強地方割據(jù)提供了有力的經(jīng)濟條件。東漢中后期,為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東漢統(tǒng)治者號召豪族以私家武裝助剿,豪族擁有并擴充武力合法化。與此同時,東漢王朝進一步擴大地方重鎮(zhèn)刺史的權(quán)力。中平五年,太常劉焉向靈帝提出“改刺史為州牧”的建議,他認為:天下大亂,刺史威輕,不能有效止亂;刺史、太守賄賂為官,盤剝百姓,導致民眾反叛,因此應當以清廉的重臣為州牧,作為集軍政權(quán)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長官。[5]此條建議無疑是變相地承認了地方割據(jù)勢力。到靈帝逝世時,地方軍閥割據(jù)局面形成。因董卓擅權(quán)亂政所引發(fā)的關(guān)東兵起已然成為軍閥割據(jù)混亂的導火索,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4.統(tǒng)治思想衰敗。
在政治經(jīng)濟腐敗的同時,天人感應神學也開始衰敗。東漢中后期,皇帝淪為外戚與宦官手中爭權(quán)奪勢的工具。長期處于天人感應神學之下的官僚士大夫們無法接受皇帝神話破滅、“君權(quán)神授”思想瓦解的現(xiàn)實,且當時外戚與宦官把持朝政,為擴充各自的勢力,將察舉征辟制演變?yōu)榻Y(jié)黨營私的工具。時諺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保?]選舉制的混亂,官路的堵塞,天人感應神學支柱被侵蝕,士大夫們強烈不滿。
東漢末期統(tǒng)治的黑暗腐朽,不僅使官僚士大夫遭受迫害,也使得底層人民家破人亡。靈帝賣官允許“先到官而后倍輸”[7],為官者上任后大肆搜刮,人民生機全無。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fā),東漢王朝開始分裂,天人感應神學也隨之崩潰。
東漢末年社會問題已經(jīng)積重難返,社會結(jié)構(gòu)瀕臨崩潰。下層百姓不堪重負,只好寄希望于神靈,希望天神能幫助自己實現(xiàn)“太平”理想,加之此時的儒學己異化為純粹的思想控制,不復為個體生命提供精神信仰。在此背景下,《太平經(jīng)》應運而生。
在東漢末年政局混亂,社會動蕩的大背景下,《太平經(jīng)》產(chǎn)生。它汲取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學說以及黃老、神仙、讖緯、方技等思想,內(nèi)容極其龐雜。在其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漢代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以及《太平經(jīng)》對當時人們上到統(tǒng)治者下至百姓的一些勸誡,這也對后世研究漢代社會提供了一些參考價值。
首先,《太平經(jīng)》提出大量問題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帮L雨不調(diào),行氣轉(zhuǎn)易,當寒反溫,當溫反寒?!薄瓣帤獗稳?,令使無光,人民恐懼,谷少滋息,水旱無常,民復流客有谷之鄉(xiāng)”,而“未及賤谷之鄉(xiāng),饑餓道旁,頭炫目螟,步行猖狂,不食有日,餓死不見葬,家無大無小,皆被災殃?!睋?jù)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東漢末年社會的慘況,這其中包含著被壓迫階級的悲痛之情,廣大農(nóng)民追求的是“太平世界”,“太者,大也,言其積大如天,無有大于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無復不平,”[8]這指的是“平均”而又“安定”的小康生活。針對這些問題,太平經(jīng)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社會政治思想:“以道治國”和“以民為本”。相比于后世正統(tǒng)道教的超脫塵世、專注修仙,《太平經(jīng)》較為關(guān)注當世社會政治生活。
《太平經(jīng)》從當時東漢社會面臨的尖銳矛盾著眼,關(guān)注其治國立政問題,把“道治”視作統(tǒng)治最佳方案。經(jīng)文指出:“故天使元氣治,使風氣養(yǎng)物。地以自然治,故順善得善,順惡得惡也。人者,順承天地中和,以道治,主動道?!保?]這段話闡述了“道治”的內(nèi)容和地位,主張實行“道治”,即“無為而治”?!短浇?jīng)》說:“天地之性,獨貴自然,各順其事,毋敢逆焉?!保?]以“無事”治理大事,是天地之常法,是自然之術(shù)。在實行無為而治的同時,《太平經(jīng)》又提出要“以民為本”?!短浇?jīng)》指出,“無民以何自名為君也”“無民,君與臣無可治,無可理也”。[8]百姓為君主之本、國家之根,君與民相須而立,互相依存,君民只有“并力同心,共為一家”[8]才能“立致太平”。[8]《太平經(jīng)》又指出,“民者,職當主為國家王侯治生”[8]“今父母君臣,尚但共持其大綱紀耳?!倜瘢艘率巢蛔?,令常用心愁苦”。[8]國之財政源于民,民眾是君主與官僚的衣食供養(yǎng)者。
其次,《太平經(jīng)》中針對當時盛行的“男尊女卑”思想及一些對婦女的不合理要求做出批判?!短浇?jīng)》論及了頗為豐富的進步的婦女思想。李養(yǎng)正對其評價說,《太平經(jīng)》對婦女是“較為人道和平等的”。[9]
《太平經(jīng)》認為人無論男女,皆本元氣所始起,“念女之頭目面耳肢體俱與男等耳”。[6]男女兩性處于同等重要地位,缺一不可:“有陽無陰,不能獨生,治亦絕滅;有陰無陽,亦不能獨生,治亦絕滅?!保?]《太平經(jīng)》把人的繁衍及人類生命的延續(xù),看作是人類世界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疤礻?,主生也;地陰,主養(yǎng)也”;[8]“陰陽者,傳天地統(tǒng),使無窮極也。”[8]天地之精神要永恒不滅,必須靠陰陽男女傳承其統(tǒng),于是,“男者乃承天統(tǒng),女者承地統(tǒng)”,[8]男女承擔著各自不同的生化作用。“男女夫婦者,主傳統(tǒng)天地陰陽之兩手也?!保?]婦女與男人完全平等,女性在陰陽環(huán)境及在世俗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顯而易見?!短浇?jīng)》認為賊殺女子違背天意,會引起各種災變。經(jīng)文還指出“既相愛,即生子”“不樂,則不肯相與歡合也”,[8]從中可見道教對婦女情感的重視和對女性價值的認同。
綜上所述,早期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是東漢社會矛盾產(chǎn)物,內(nèi)涵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對漢代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及一些樸素的進步思想。另外,《太平經(jīng)》的問世對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的爆發(fā)有著思想指導作用,靈帝也曾利用《太平經(jīng)》進行政治改革,道教的形成也與《太平經(jīng)》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此處不再詳述。總之,《太平經(jīng)》對于后世研究漢代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丁培仁.道教典籍百問[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6,9:4.
[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411.
[3]班固.漢書·貢禹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范嘩.后漢書·安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常球.華陽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王先謙.后漢書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87.
[7]范曄.后漢書·崔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王明.太平經(jīng)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0:19-648.
[9]李養(yǎng)正.道教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93.
The Value of the Book TaipingJ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tudy
Cao Yaping
Taiping Jing is the earlier classics of Chinese Taoism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The book reflects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Han Dynasty,such as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the dark of the social life and put forward the"ruling the country by Taoism"and"People-oriented Idea”.It has its own view on the women's problem.Taiping Jing is of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Han Dynasty.
Tai Ping Jing;background;Han Dynasty;the social reality;impact
K234
A
1672-6758(2012)03-0155-2
曹亞平,在讀碩士,徐州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蘇·徐州。研究方向:古代史秦漢。郵政編碼:221116
Class No.:K234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