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恩福 朱琳琳 李紹旦 劉毅 王文明 曹科
頭痛既可是一種具有自己特定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疾病,也可是伴隨或繼發(fā)其他疾病(例如內科、外科、神經科、五官科、精神科、婦科疾病)而出現(xiàn)的一個癥狀,在臨床中非常常見。頭痛的分類多樣,病因病機也復雜。由頸椎或是頸部的病變引發(fā)的頭痛自上個世紀被提出以來,“頸源性頭痛”這一疾病被醫(yī)學界普遍接受,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家與患者的重視[1],中醫(yī)手法治療有較好的療效[2]。管恩福通過臨床上診治105000例頸椎病患者的經驗,對于頸源性頭痛有自己的獨特體會,總結定位搖頭法治療頸源性頭痛,在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人體不是一個儀器,而是一個具有神奇功能的機體,面對“危害”,具有應激、逃避、趨向、修復、代償等功能。而有的功能本身呈現(xiàn)出的就是一個病理過程?,F(xiàn)代醫(yī)學影像學包括X光片、核磁共振成像(MRI)、計算機斷層掃描(CT)+三維重建等等,能很好的呈現(xiàn)患者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解剖學改變。疾病的組成不單單是病理這么一個成分,解剖學異常及一些病理反應可以體現(xiàn)一部分病情,但是概括不了整體疾病。影像學的陽性發(fā)現(xiàn)是輔助診斷,如果醫(yī)生過分依賴而忽視病人的癥狀表現(xiàn)與體格檢查,將會導致臨床上的誤診。簡言之,缺乏臨床癥狀者不診斷為頸源性頭痛。
根據患者自述癥狀,加上“用手摸病”,不借助于外有檢查器械,是一種簡單易行、性價比極高的診斷方法。操作時,患者取坐位,術者采用一手輕托患者下巴,一手拇指依次在患者頸椎椎體側緣、棘突處觸診,左手觸診右側頸椎,右手觸診左側頸椎,仔細體會有無椎體偏移、錯縫、周圍軟組織結節(jié)、瘢痕,或者棘突旁凸突點、壓痛點等異常體征及椎旁韌帶的緊張度。
觸診外傷所致的深層軟組織瘢痕、硬性小結節(jié)和條索狀軟結節(jié),這些病變均可與正常肌肉軟組織區(qū)分。急性炎性水腫與慢性椎間盤突出等骨性所致的神經壓迫也是可以區(qū)分的,輕壓觸痛明顯者為炎性水腫所致,重壓觸診疼痛者為骨性或深層肌肉瘢痕所致。總結觸診骨關節(jié)的排列異常,和周圍軟組織病變,結合患者的壓痛反應,基本可了解致病情況。
“用手治病”,不借助外有治療儀器,是一種因地制宜、操作直觀的治療手段。采用推拿正骨的方法,觸診定位病變部位,再予以有針對的手法復位,根據患者自身的旋轉慣性,“借病人之力,達到安全治療的目的”,使用微小的外力借自然旋轉力復位錯縫的頸椎關節(jié),使其解剖復位,從而達到“手到病除”的目的。
術者先對病變部位周圍軟組織用輕到中等力度的松解手法按揉,以緩解痙攣,改善局部循環(huán),再以一手拇指定位于偏歪或錯位關節(jié)棘突后緣,一手托住下頜部,囑患者頭部前傾約15°~25°,輕輕搖頭,術者雙手感受搖頭所產生的旋轉度,由此感知患者頸椎安全旋轉角度范圍(常人為60°~80°,各患者旋轉安全角度不等),待患者頸部逐漸放松,且自身旋轉即將達到安全角度的極限時用力,拇指抵住偏歪的椎體往錯位的方向推,托住下頜的手往相反的方向稍往上方提,將偏歪或錯位的棘突向對側復位,完畢,再次重復上述動作,此次借自然旋轉力向反方向復位,最后觸摸椎旁確認偏歪的椎體已恢復解剖學位置,術畢。
傳統(tǒng)的頸椎病治療方法有針灸、推拿、理療、針刀、手術和藥物控制癥狀等。部分患者由于畏懼手術及針刀等有創(chuàng)治療而拒絕行此治療,針灸、理療等無創(chuàng)療法有恢復經氣、消除結節(jié)、緩解肌肉緊張、改善局部循環(huán)等作用,有助于緩解頸源性頭痛的癥狀。
治病必求其本,復位椎體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根本所在。定位搖頭法是觸診與癥狀相結合的診斷方法,定位病變部位,再施以肌肉放松、椎體復位的手法,是一種無創(chuàng)療法,避免了手術,又能復位椎體,解除對周圍神經的壓迫,恢復椎體內外平衡力,重建頸椎的力學平衡;改善頸周及頭部供血,緩解血管痙攣,恢復腦的正常血液循環(huán)[3],從根本上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在中醫(yī)“筋要還槽,骨要合縫”理論上相比其他診療方法更為直接、快速。
頸源性頭痛的發(fā)生與高位頸椎有密切關系。高位頸神經(C1~C4)及所支配的頸部結構(關節(jié)、肌肉、血管)發(fā)生病損可直接造成機械刺激、壓迫出現(xiàn)頭痛,或者產生傷害性痛覺信息[4],間接通過C1~C3神經傳入纖維之間及其與三叉神經傳入纖維的中樞會聚,使傷害感受性輸入產生紊亂而形成的一種頭面部牽涉痛。觸診病情時特別注意C1~C3頸椎及椎旁的異常。
手法治療頸椎病的關鍵靶點是矯正骨錯縫筋出槽[5]。因頸椎所處部位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采用手法治療時,復位部位的選取、手法力度的把握和旋轉角度的掌握,是治療的核心所在。手法診療的危險性就在于術者的不適當治療,輕者導致患者病情無改善反而加重,重者破壞了頸椎的平衡,影響到脊髓,引起偏癱等,造成重大醫(yī)療事故。
要做到“用手摸病、用手治病”,首先要求術者熟練地掌握頸椎的解剖和生理。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評估施用手法的利弊,清楚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及補救措施。
根據筆者經驗,術者運用定位搖頭法治療頸源性頭痛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患者有臨床癥狀,術者未能觸診出異常,不能精確定位病變部位,不可隨意行復位手法;術者觸診時手感明確,但患者無臨床癥狀,不行復位手法。
(2)手法復位前,需與患者做充分的溝通,盡量讓患者明白手法的過程,避免患者由于不理解、緊張而不能配合復位。
(3)行復位手法時遇到患者頸部抵抗或者不夠放松時,暫不行復位手法,忌使用過于強硬的外力。
(4)手法力度和旋轉角度的選擇要因人而異;病程較長者、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和嚴重的骨刺患者行手法宜慎重。
(5)急性水腫和軟組織損傷者造成的急性頸源性頭痛患者不可急于行手法治療,應先行中藥熱敷等使其緩解。
(6)完成復位手法后,少部分患者會因為椎體復位而感到不適,此時需與病人澄清,且給予適當的頸部放松按摩,使其盡快適應。
(7)觸診椎體已無偏歪,周圍無觸痛,活動自如,頭痛癥狀減輕是術畢的標準。
頸源性頭痛不是致命的疾病,但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確診為頸源性頭痛后要積極治療。隨著頸源性頭痛的發(fā)病率日益增多,預防它的發(fā)生也越發(fā)的重要。要減少頸源性頭痛的發(fā)病,首先要減少頸椎病的發(fā)病率。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伏案時間長、工作姿勢不當、年齡、睡枕不適、生活姿勢不當、不參加體育鍛煉為頸椎病致病危險因素[6]。伏案角度及伏案時間與頸椎病患病密切相關[7]。筆者根據自己經驗,提出建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要避免頸椎長時間處于不合適的體位[8],并提出防病三要點:(1)注意仰頭,長時間的伏案工作者,工作40~60分鐘,仰頭1~2分鐘,做到下巴與眼同高,仰望天空狀,緩解疲勞。(2)不要旋轉,旋轉容易加重頸椎的不穩(wěn)定性。(3)睡眠時適用舒適可調節(jié)高度的枕頭,高度要合理,仰臥時低,側臥時高,提倡用蕎麥皮枕。另外還要注意避免外傷,調節(jié)心情,樹立信心,正確的理解包括頸椎在內的骨骼伴隨年齡的增長生理性的退行性變,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 沈軍.小針刀結合局部注射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6,3(35):104-105.
[2] 郭凱,李林,詹紅生,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tǒng)評價[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2,5(1):3-7.
[3] 托婭.綜合康復療法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觀察[J].職業(yè)與健康,2010,26(7):829-831.
[4] 姜磊,于生元.頸源性頭痛[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6,12(3):175-178.
[5] 張開勇,莊園,詹紅生,等.頸椎棘突偏歪評估“骨錯縫、筋出槽”價值的影像學研究[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1,4(4):241-244.
[6] 仲衛(wèi)紅,馮居平,陳水金,等.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頸椎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0,18(2):50-51.
[7] 吳德升,芮永,林研,等.陸家嘴地區(qū)金融從業(yè)人員頸椎病現(xiàn)狀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預防對策的研究[J].脊柱外科雜志,2006,4(3):150-154.
[8] 管恩福,陳云華.走出頸椎病的誤區(qū)[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1,4(4):24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