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杰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積極心理學課程學科教育與情感培養(yǎng)的雙重屬性
孫曉杰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討論了積極心理學課程的雙重屬性:以認知促進為目標的學科教育,以提升主觀幸福感為目標的情感培養(yǎng)。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闡述了該課程的雙重屬性,是對積極心理學課程進行定位的粗淺嘗試。
積極心理學;學科教育;情感培養(yǎng);雙重屬性
積極心理學研究是“是利用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1]。作為這股思潮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2]主張以積極心理學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zhì),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它與傳統(tǒng)心理學主要關注消極心理和修補問題不同,積極心理學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jīng)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看待正常人性,關注人類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zhì),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征以及創(chuàng)造力和人才培養(yǎng)等。
傳統(tǒng)心理學在過去的100年間為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現(xiàn)在,心理學家已經(jīng)能對至少14種50年前我們還無能為力的心理疾病進行有效治療,同時對精神病患者的了解也大大增加[2],這是一個實踐性的偉大勝利。但世界患心理疾病的人數(shù)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出現(xiàn)了成倍的增長。世界衛(wèi)生組織2004年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即便在中國、日本這樣的東方國家,患抑郁癥人數(shù)的比例也在3% 左右,比20世紀中葉至少增加了10倍。人們的收入越高,社會發(fā)展越快,人們的幸福感卻越少,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幸福的悖論”。怎樣消解這個悖論?傳統(tǒng)心理學的實踐證明,依靠修補問題并非是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心理學必須轉向于培養(yǎng)人類的幸福感,通過大力倡導“積極”來幫助人類真正到達幸福的彼岸。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素質(zhì)教育是大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徐光憲認為,素質(zhì)教育應包含:①做人的基本素質(zhì),這是德育;②科學素質(zhì)、技能素質(zhì)、人文素質(zhì),自學能力和獨立創(chuàng)新研究的能力,這是智育;③健康素質(zhì),這是體育;④社會適應素質(zhì)和待人處世能力以及心理素質(zhì),這是群育;⑤樂育。所以,素質(zhì)教育就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德、智、體、群、樂”五育[3]。
反觀能夠帶來主觀幸福感的積極體驗,都能夠促進大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積極心理學對于積極的情感和行為都有較深入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的情感能夠擴展人們的思想,解放人們的心靈,提升創(chuàng)造力[4],促進“智育”的發(fā)展。勇氣、責任、友善、愛、寬容、同情心等“心理力量”[5]的培養(yǎng)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一個具有這些人格的個體可以說是一個有“道德”的人。積極心理學者還致力于研究提升人際關系質(zhì)量的社會支持[6],這些方法的開發(fā)可以促進學生社會適應性,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即“群育”。“身體-精神”一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運動可以改善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促進主觀幸福感,而培養(yǎng)主觀幸福感自身就是“樂育”,兩者相得益彰??傊e極體驗能激發(fā)人類內(nèi)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zhì),幫助個體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美好的生活。顯而易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貫穿了素質(zhì)教育的5個方面,是素質(zhì)教育的范疇,是貫穿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目標的課程。
我國雖然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時期,人們對于積極情感的訴求也十分強烈,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shù)大學中開設的心理學課程仍然是以修補問題為重點的傳統(tǒng)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課程并不多。在這種形勢下,筆者為一所財經(jīng)院校的本科生開設了積極心理學的選修課和必修課,希望使用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幸福感和意義感,幫助學生在充分發(fā)揮潛力的同時也能充分體驗幸福。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屬性”一詞釋義為:“事物所具有的性質(zhì)、特點,如運動是物質(zhì)的屬性?!笨陀^事物均有自身的屬性,積極心理學課程也如此。該課程在滿足基本的學科教育屬性的同時,還注重通過課堂內(nèi)外的培養(yǎng)訓練來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兩者互相補充,并行不悖。積極心理學課是一門具有認知和培養(yǎng)雙重屬性的課程,它把從課堂、實驗室學到的科學和人文知識、實驗技術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建立起自己合理的、能適應社會需要的知識框架和邏輯思維方式。同時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為教育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等學科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因此積極心理學所包含的原典性知識理論,是其他相關學科專業(yè)的理論基礎。除此之外,積極心理學還具有培養(yǎng)干預屬性,它是一種實踐技能課。老師要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連同一張導游圖交給學生?!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積極心理學試圖通過訓練手段,提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培養(yǎng)一種幸福的技能。
“雙重屬性”之一是學科教育。積極心理學課首先是一門介紹這個嶄新學科理論、研究方法的課程,促進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是本課程的首要任務。授課內(nèi)容涉及如何能夠使人生更加成功和快樂的心理層面的因素。其中,幸福、意義、自尊和工作等都是授課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課后閱讀有關幸福的書籍、論文和文章。
此外,為了深化主觀幸福感的學習,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訓練。學生們組成5人左右的研究小組,自擬與主觀幸福感有關的研究題目,到本校及附近兄弟院校收集數(shù)據(jù),完成了“大學生宜人性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大學生拖延心理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大學女生完美主義心理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等研究工整,設計操作規(guī)范,結果可信的研究論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接受了積極心理學科學方法的訓練,認知和科研能力獲得了提高。
積極心理學還是一門生活的科學,因此實踐是它的另外一個屬性。這個特征需要學生身體力行不斷實踐,才能將認知內(nèi)化為個人內(nèi)心的幸福。為此,學生們在課后作了以下的練習:①情感促進。學生每周寫一篇200字的作文。指導語是“回憶過去的生活,哪一件事情曾經(jīng)給你帶來最多的喜悅(希望、興趣、自豪、平靜、感恩)?講述這個事情的經(jīng)過,并談談為什么這件事讓你很快樂(希望、興趣、自豪、平靜,感恩)?想象如何才能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這種體驗。”此外,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意識,要求每位學生給自己最感謝的人寫一封感恩信。以上兩種情感促進的方法都來源于積極心理學已有的研究[7-8]。研究發(fā)現(xiàn),以上方法有效提高了主觀幸福感。在遵循以往積極心理學者開發(fā)的幸福方法的同時,筆者還獨創(chuàng)了幸福干預的方法——設計了一份有關幸福問題的質(zhì)性研究問卷。問卷內(nèi)容包括:你什么時候覺得最幸福?哪些事情讓你感到幸福?等等。學生需要訪談祖父母其中一人和父母其中一人,學生本人也回答一份問卷,即完成3份有關幸福的質(zhì)性研究問卷。訪談和問卷回答促進了三代人情感的溝通,深化了對于幸福的理解。②行為促進。學生將有關積極情感/幸福的理論和研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學生每周進行5次體育鍛煉,每次平均30分鐘。每隔一周,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并報告自己的經(jīng)歷和心得。在課程結束的時候?qū)W生的主觀幸福感進行問卷評估,與沒有接受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學生相比,通過一個學期(18周)積極心理學的學習和培養(yǎng),接受積極心理學教育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得到明顯的提高,說明該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定位是科學可行的。
能否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是學生形成積極心理體驗的重要因素,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基礎。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既要注重知識技能目標,又要注重情感價值目標;既要有總體教學目標,又要有個人教學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水平,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重視積極的情感價值目標和個人教學目標,在集體的環(huán)境下以個體為重點進行教學,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提出適合學生自身心理、情感和能力水平的目標,提高個人的積極認知水平、情感和技能,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形成。
積極心理學教學語言的選擇和使用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都有重要的影響。為了讓學生有更愉悅的心情和更配合的態(tài)度參與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言語要充滿鼓勵、肯定、贊揚和關愛,點滴進步也不要放過,讓學生有興趣參與發(fā)現(xiàn),體驗被信任和克服困難的愉悅和快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細微進步,無論是技能上、行為上還是情緒上的進步,都要及時洞察并予以關注,把握每一個施加積極影響的機會。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學生自身的積極心理體驗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潛移默化地促進了學生積極心理品質(zhì)和行為的養(yǎng)成。
積極心理學的教學評價需要注意看重學生表現(xiàn)出的積極的動機和行為,而非期末考試試卷的測評。例如,本課程的教學評價結合了父母訪談、積極情感描述、感恩信的寫作等,學生深入理解該課程除掌握知識之外的實踐屬性。另外,筆者還加入了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本著積極心理學的原則,小組成員對本組其他組員的積極表現(xiàn)進行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促進溫暖信任的人際關系。積極的教學評價強化了掌握知識和實踐的效果,使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積極的情感和行為并積極地反饋。如此,則更加能夠鼓勵他們培養(yǎng)積極情感,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整體能力。
[1]Sheldon K M,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 (3):216-217.
[2]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J].2011,55(1):5-14.
[3]徐光憲.素質(zhì)教育與我的幸福觀[N].科學時報,2010-02-05(A3).
[4]Fredrickson B L.Positive Emotion[M]∥Snyder C R,Shane J 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22-123.
[5]Peterson C,Seligman M E.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69.
[6]Gable S L,Gonzaga G,Strachman A.Will you be there for me when things go right?Social Support for Positive Ev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904-917.
[7]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18-226.
[8]Emmons R A,Crumpler C A.Gratitude as a human strength:Appraising the evidence[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0,19:56-69.
【責任編輯:劉曉鷗】
Double Attributes of Academic Education and Emotional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UN Xiaoji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9,China)
The double attribut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discussed.One of them is its academ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cognitive improvement,the other is emotional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goal of improving well-being.The double attributes are expound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gnition,emotion and behavior.It is an attempt made concern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positive psychology;academic education;emotional cultivation;double attribute
B 84;G 642
A
1008-3862(2012)04-0094-03
2012-05-12
遼寧省社科聯(lián)2012年度遼寧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立項課題(2012lslktjyx-30)。
孫曉杰(1966-),女,山東榮成人,東北財經(jīng)大學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