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述評

      2012-04-13 09:22:16楊繼平張翠翠趙洪祥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

      楊繼平 張翠翠 趙洪祥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農民工也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所形成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伴隨我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民工整體數(shù)量在不斷地增加,農民工階層內部也逐漸發(fā)生了分化,出現(xiàn)了新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①。第一代農民工群體伴隨年齡的增長逐漸返回農村,“90后”農民工陸續(xù)加入城市勞動力大軍,新生代農民工的規(guī)模不斷壯大,其占農民工群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據(jù)統(tǒng)計,目前新生代農民工人數(shù)已過億,約占農民工總數(shù)60%以上,有的地方高達75%[1],他們已經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成為城市產業(yè)工人的主力軍。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政府應如何更好地開發(fā)和利用他們的人力資源?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關系到統(tǒng)籌城鄉(xiāng)的發(fā)展、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經濟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評述,可為進一步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奠定基礎。

      一、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市民化的界定

      1、新生代農民工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公共管理和地理等學科都有過許多的研究。例如,王春光 (2001)從社會學角度提出“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概念,認為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有兩層含義:一是他們的年齡都在25歲以下,于20世紀90年代外出經商務工,并與父輩農村流動人口在社會閱歷上有明顯的差別;二是他們不是第二代農村流動人口,而是介于父輩與第二代之間的過渡性農村流動群體[2]。劉傳江等 (2006)從經濟學角度提出“第二代農民工”的概念,認為第二代農民工是相對于改革開放后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從農村流出并進入城鎮(zhèn)就業(yè)的第一代農民工而言的,具體指1980年以后出生,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城經商務工的農民工[3]。王宗萍等(2010)從人口學角度出發(fā),將新生代農民工定義為1980年以后出生,仍然保留農村戶籍,但大部分時間脫離農業(yè)生產,主要在城鎮(zhèn)經商務工的新一代農民工[4]。朱筏凱 (2008)從公共管理角度出發(fā),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特指出生在1980年以后 (年齡在17~30歲之間),戶口在農村而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城鎮(zhèn)務工的青年農民工[5]。李志剛等 (2011)從地理學角度出發(fā),將新生代農民工界定為城市“新移民”,認為他們出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擁有農村戶籍,但在城鎮(zhèn)就業(yè)的人群[6]。雖然學者們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多數(shù)學者都認同新生代農民工是1980年以后在農村出生,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城經商務工的青年群體。

      2、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與側重于國家、地區(qū)和結構變化的城市化不同,市民化主要是指社會成員的變化。從狹義上來說,市民化是指非城市居民 (如農民、農民工)獲得市民所擁有的身份和權利的過程。在我國,市民化主要表現(xiàn)為獲得所在城鎮(zhèn)的戶口,這是一種與政府相關的技術層面的市民化過程。從廣義上來說,市民化就是使現(xiàn)有非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觀念、權利以及生產消費方式等方面全面地向市民轉化的過程。這是一種與政府相關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意識層面的市民化過程。很顯然,完整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應是指廣義上的市民化。例如,王艷華 (2007)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指80年代以后出生的農民工在城市經商務工逐漸實現(xiàn)向城市市民轉化的過程[7]。李濤 (2009)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不僅要從制度層面上由農民轉變?yōu)槭忻?,還要從價值觀念等意識層面上實現(xiàn)向城市民居的轉化[8]。劉傳江(2010)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應涉及農村退出、城市進入和城市融合等3個環(huán)節(jié)[9]。簡而言之,根據(jù)這一特殊群體的特征,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就是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在身份、地位、觀念、權利及消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居民轉化的過程。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的核心問題

      數(shù)以億計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城市工作、生活而不能轉變?yōu)槌鞘芯用袷侵袊赜械囊环N社會現(xiàn)象。國內眾多學者從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公共管理等學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約因素、實現(xiàn)途徑以及進程測度等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

      1、新生代農民工特征

      農村勞動力的流動作為一種社會常態(tài)引起社會結構變遷的同時,其自身特征也發(fā)生著顯著變化。作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的起點,學術界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進行了豐富的研究。王春光(2001)對溫州、杭州和深圳三城市的農民工進行調研,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平均年齡為22.99歲比父輩低7.87歲,平均受教育年限為3.28年比父輩高0.37年,有初中、高中和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占比分別為54%、29.3%和1.3%,有76%的人尚處于未結婚狀態(tài),有務農經歷的僅39.2%,而且外出動機也由經濟型轉變?yōu)榻洕秃蜕钚圆⒋妫?0]。劉傳江 (2010)對武漢市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平均年齡較王春光 (2001)下降0.15歲,兩代平均年齡差比王春光 (2001)高10.42歲,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75年,有初中、高中和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占比分別為57.1%、20.3%和4.2%,未婚比例為63.9%,從沒有干過農活的占38%[9]。在性別比例上,蔡禾等 (2009)對珠三角農民工調查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中女性占55.6%,而第一代僅37.2%[10]。不同于實地調研,丁志宏 (2009)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在年齡、婚姻、性別比例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結論基本與上述學者研究結果相一致[11]。

      目前,很多研究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進行了擴展,如王艷華 (2007)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消費方式具有極強城市性,他們常去網吧上網聊天打游戲,去卡拉OK唱歌,去迪廳蹦迪,多數(shù)人都使用現(xiàn)代化通訊工具,其中擁有手機的人占72.90%,去過網吧占62.59%,自己購買電腦10.31%[7]。在就業(yè)方式上,劉傳江等 (2008)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在尋找和轉換工作過程中對“地緣”、“親緣”的依賴性相對降低,更多是不斷積累資本、工作經驗、就業(yè)信息等[3]。在職業(yè)選擇上,王宗萍 (2010)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于制造業(yè)占61.6%,主要從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作占62.8%,其次是商業(yè)服務業(yè),而且有80%的人跨省流入東部務工[4]。在身份認同上,許傳新 (2007)調查發(fā)現(xiàn)有37.3%的人較認同自己的農民身份[2],而楊春華(2010)調查卻發(fā)現(xiàn)有75%的人將自己定位成產業(yè)工人[3]。在未來歸屬上,吳紅宇等 (2006)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中不愿意再返回家鄉(xiāng)的占97.55%,有定居城市愿望的占90.8%[14]。另外,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民工荒”、“用腳投票”等都是他們對自身價值得不到肯定的表達[9]。當與企業(yè)發(fā)生糾紛時,他們會選擇“通過法律途徑,或找勞動部門、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行政協(xié)調解決”。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意識和保障需求不斷增強,但是現(xiàn)實反映他們的權益保護還遠遠沒有落實到實處,如王宗萍 (2010)調查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參加失業(yè)保險的僅有7%,參加養(yǎng)老保險的只有13.4%,在基本醫(yī)療保險上19.6%[4]。

      總之,新生代農民工在基本狀況、生活狀況、職業(yè)狀況、社會認同以及為維權意識等方面都與傳統(tǒng)農民工有所不同,如新生代農民工中女性比例要明顯高于父輩,而且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大多數(shù)較年輕未婚比例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對較長,受教育程度較高;基本上沒有務農經歷;大部分工資用于日常消費,消費方式具有顯著城市性;除了尋求生存之外,他們更多的是為了改變生活方式以及尋求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外出動機呈現(xiàn)多樣化;將目光傾向于東部沿海較體面、安全和有發(fā)展前途的工作;較認同自己的農民身份,在城市遭受種種排斥但仍渴望留在城市。

      2、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制約因素

      新生代農民工要實現(xiàn)從游離于城鄉(xiāng)之間向城市定居轉化,從賺錢糊口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向初步發(fā)展的城市生活狀態(tài)轉變,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例如,曹敏杰等 (2003)著重強調制度障礙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如戶籍、社會保障、土地流轉、用工等制度[15]。李根壽 (2008)認為社會氛圍、政策制度、城市發(fā)展水平、自身素質制約著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16]。夏麗霞等 (2009)剖析了社會保障缺失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阻礙[17]。殷娟等 (2009)認為鄉(xiāng)土記憶、城市經歷、發(fā)展預期等嚴重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18]。國虹(2010)探討了社會遺傳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約程度[19]。李樂軍 (2010)研究了城市公共物品供給與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背離[20]。王春光(2010)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最大的阻力即為機會不平等[21]。蔡志剛 (2010)指出自身素質低、社會管理制度缺乏、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城市居民排斥心理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步履維艱[22]。鄧秀華 (2010)強調社會階層歧視和組織平臺缺失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阻礙[23]。宋虎林(2010)分析了既得利益群體對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阻力[24]。另外,張鐵軍 (2010)強調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社會和制度性身份認同的缺乏也制約了市民化進程[25]。總之,新生代農民工在市民化過程中將會受到戶籍制度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的制約。

      3、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實現(xiàn)途徑

      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對城市生活熟悉程度的加深以及現(xiàn)代化交流工具的使用等等,新生代農民工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維權意識等方面明顯地不同于父輩。新生代農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也無法回到農村,但現(xiàn)實的政策和制度都有形無形地阻礙著他們進城的道路。如何才能有效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呢?通常情況下,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農村退出、城市進入和城市融合[9]。

      雖然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低效率的農業(yè)部門轉移到高效率的產業(yè)部門是一種社會常態(tài),但在勞動力有序退出農村過程中,政府部門需采取必要措施才能有效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如劉傳江(2010)指出耕地流轉和農地征用制度與機制創(chuàng)新是這一過程的核心問題[9]。吳紅宇等 (2006)認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實現(xiàn)農民向城市穩(wěn)定轉移提供資金和“原始積累”[14]。黃錕 (2011)認為建立以承包權為核心的農地產權制度、以承包權為基礎的農地流轉制度和以土地物權為基礎的農地征用制度才能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26]。郭建玉(2011)強調應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市場運行機制,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以解決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留得住”的問題[27]。

      為了使已退出農村的勞動力有序地流入城鎮(zhèn),政府部門應變革社會結構、改革戶籍制度、積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構建城市安居工程等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如王春光 (2001)認為應加快變革城鄉(xiāng)社會結構,改變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局面,使他們盡快成為城鎮(zhèn)社會新居民[2]。孟小妹 (2008)強調應加強城鄉(xiāng)居民間的互動,充分發(fā)揮傳媒作用,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還要加強教育培訓,提升人力資本,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素質支撐[28]。王學夢等 (2008)認為電子網絡作為新型弱關系社會資本對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起到重要作用[29]。欒云云 (2010)認為應規(guī)范企業(yè)用工制度,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加入社區(qū),轉變觀念消除歧視,加快實現(xiàn)市民化[30]。李樂軍(2010)提出以公共物品供給為先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以促使新生代農民工實現(xiàn)安居樂業(yè)[20]。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也是城鄉(xiāng)一體化的趨勢。城市融合過程的核心問題是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環(huán)境的市民化和生存保障的社會化。例如,諶新民 (2010)提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依賴于政府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31]。謝宇(2010)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制度創(chuàng)新重點,搭建公平就業(yè)平臺,落實“城鄉(xiāng)統(tǒng)籌協(xié)調發(fā)展”政策,提升適應能力形成良好環(huán)境逐步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32]。蔡志剛 (2010)提出擴大社會保障范圍,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解除后顧之憂[22]。鄧秀華 (2010)認為延伸和拓展社區(qū)關懷,讓城市中居民享受平等待遇[23]。李晶 (2011)認為應引領新生代農民工文化主流化,充分發(fā)揮中央與地方政府積極性[33]。

      另外,一些學者還發(fā)現(xiàn)快速城市化促進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如魏曉東 (2010)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可通過縣城、鄉(xiāng)鎮(zhèn)、大中城市分流辦法來實現(xiàn)[34]。李衛(wèi)東 (2010)發(fā)現(xiàn)發(fā)展中小城市、小城鎮(zhèn)是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關鍵[35]??傮w來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實現(xiàn)要經歷從退出農村到進入城市再到融入城市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困難重重。因此,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應實施轉變觀念、變革制度、提高素質、優(yōu)化管理、解決子女教育問題、居有其屋以及充分發(fā)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等措施。

      4、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水平測度

      采取怎樣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準確測定是目前國內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劉傳江等 (2008)描述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現(xiàn)狀,估算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率為50.23%,父輩市民化率僅31.3%,認為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正處于中市民化階段,父輩還處于低市民化階段[3]。王桂新等 (2008)采用綜合指標法定量評價城市農民工市民化程度,發(fā)現(xiàn)農民工市民化取得較大進展,且已達到54%的市民化水平,尤其在非物質維度市民化水平已達60%,但在不同指標維度上農民工市民化的進展并不平衡[36]。徐建玲 (2008)構建了測度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模型,發(fā)現(xiàn)除了成都市農民工市民化達到70.01%之外,其余大部分都落入40% ~60%范圍內,這表明農民工群體總體上正處于半市民化狀態(tài)[37]。在徐建玲 (2008)基礎之上,張建麗等 (2011)修正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測算模型,發(fā)現(xiàn)大連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市民化水平遙遙領先,這說明該地區(qū)新生代農民工較友好地融入城市并很好地實現(xiàn)了市民化[38]??傮w上認為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水平已處于中等階段。但是,國內學術界對農民工市民化水平的測算研究時間并不長,仍處于起步階段。另外,現(xiàn)有文獻還尚未建立一套合理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測度的指標評價體系,而且現(xiàn)有評價體系指標大多主觀性較強。

      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伴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新的城市在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斷地出現(xiàn)[39],勞動力也逐步從傳統(tǒng)農業(yè)部門向現(xiàn)代產業(yè)部門轉移。盡管各國采取的具體形式不同,但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卻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也是各個國家人口分布和勞動力供給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機制之一[40]。由于西方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沒有人為地建構起隔離化或等級化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他們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多的是以一種自發(fā)或自由的狀態(tài)流向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在我國,受戶籍制度特別是附加在戶籍制度之上的城鄉(xiāng)居民間福利差別的約束,農民工實質上僅僅實現(xiàn)了職業(yè)轉換,并未成為真正的“城鎮(zhèn)居民”,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使得我國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受到限制。

      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在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也隨之成為學術界的熱點。目前,從理論上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國內主要學者有:趙美英 (2007)通過構建經濟均衡模型求解最佳農民工市民化選擇,證實在當前情況下,我國應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化的推進,逐步實現(xiàn)農民工市民化[41]。何靜等 (2009)運用交叉分析法研究農民工市民化擴張和縮減綜合效應,證實農民工市民化將擴張農民工在城市住房、公交等方面需求,尤其在住房裝修、家用電器、日用品等消費需求[42]。李衛(wèi)東 (2010)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落戶中小城市不僅會促進消費需求的大幅度增長,還會帶動城市公共設施和福利場所的增加、城區(qū)建設規(guī)模的擴張,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35]。蔡昉 (2011)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觀積極,有著全新的特征,如果政府提高社會保障覆蓋率,解除新生代農民工消費的后顧之憂,就能刺激他們的消費欲望,同時改革戶籍制度,轉變新生代農民工消費模式,就能促使他們在城市基礎設施、住房和消費品等領域創(chuàng)造更大需求[43]。

      國內也有學者運用實證方法探索農民工市民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0)證實通過縮小收入差距、擴大城市規(guī)模和增加人力資本積累等渠道,農民工市民化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xiàn)均衡增長,并運用CGE模型模擬證實每年多市民化1千萬人就能促使經濟增長速度提高約1個百分點[44]。董延芳等 (2011)以2009年武漢市農民工調查數(shù)據(jù)為研究對象,采用Multinomial 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實證分析兩代農民工的流動打算,結果發(fā)現(xiàn)為了實現(xiàn)宏觀經濟與微觀個體的雙贏,在當前形勢下推進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城鎮(zhèn)化發(fā)展與促進農民工市民化政策相結合是非常必要的[45]。

      綜上所述,農民工是中國二元社會結構的特有產物,西方國家不存在這種特殊的社會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但是,我國學者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對經濟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文獻涉及到的指標體系不夠全面,如尚未將社會資本、社會保障等難以量化的指標考慮在內。另外,上述研究大多是以國家層面為考察對象,只截取了靜態(tài)時點數(shù)據(jù),沒有考慮到區(qū)域內各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沒有考慮到城市內變量間的作用機制是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步動態(tài)調整的。

      四、未來發(fā)展方向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已經取得一些有價值的成果,為今后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目前有關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課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新生代農民工特征的剖析有待深入

      伴隨時間的推移,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內部很可能出現(xiàn)新的分化 (如在城市長大或留守農村)。為了在變化中把握不斷出現(xiàn)的新特征,今后還需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進行深入研究。

      2、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制約因素和實現(xiàn)途徑的針對性研究有待加強

      我國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約因素和實現(xiàn)途徑進行了廣泛研究,但是這兩個方面的研究都略顯寬泛和籠統(tǒng)。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有針對性的研究還有待更加深入地進行,以便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3、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水平測度方法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有待深入研究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的時間并不長,有關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測度及其測度方法的研究也甚是缺乏,市民化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整全面,今后只有構建一個測度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指標評價體系,采取恰當?shù)难芯糠椒ǎ拍苋〉酶佑袃r值的成果。

      4、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有待深化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要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就要求學術界應從政府行為、居民需求、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社會保障等難以量化的層面出發(fā),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從理論和實證上更加全面的深入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還應考慮到地區(qū)內各城市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內變量之間的影響機制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步動態(tài)調整等情況。

      【注 釋】

      ①亦有學者將新生代農民工稱為“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第二代農民工”等。

      [1]歐陽晨.廣東農民工新生代占總數(shù)75% [N].廣州日報,2010-02-26(3).

      [2]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3):63-76.

      [3]劉傳江,程建林.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現(xiàn)狀分析與進程測度 [J].人口研究,2008,(5):48-57.

      [4]王宗萍,段成榮.第二代農民工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10,(02):39-56.

      [5]朱筏凱.城市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R].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8.25-23.

      [6]李志剛,劉 曄.中國城市“新移民”社會網絡與空間分異[J].地理學報,2011,(6):785-795.

      [7]王艷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學分析 [J].中國青年研究,2007,(05):38-41.

      [8]李 濤.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J].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2009,(5):729-731.

      [9]劉傳江.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挑戰(zhàn)與市民化 [J].人口研究,2010,(02)34-56.

      [10]蔡 禾,曹志剛.農民工的城市認同及其影響因素——來自珠三角的實證分析? [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17-22.

      [11]丁志宏.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分析 [J].蘭州學刊,2009,(7):71-73.

      [12]許傳新.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及影響因素分析 [J].學術探索,2007,(6):58-62.

      [13]楊春華.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思考[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0,(4):80-84.

      [14]吳紅宇,謝國強.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利益訴求及角色變遷——基于東莞塘廈鎮(zhèn)的調查分析 [J].南方人口,2006,21,(2):21-31.

      [15]曹敏杰,韋林珍.我國農民市民化的制度制約因素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49-52.

      [16]李根壽.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析[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8,(2):16-18.

      [17]夏麗霞,高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9,(7):119-124.

      [18]殷 娟,姚兆余.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長沙市農民工的抽樣調查 [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3):42-46.

      [19]國 虹.社會遺傳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 [J].中國集體經濟,2010,(3):31-32.

      [20]李樂軍.以城市公共物品供給為先導,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J].中國集體經濟,2010,(3):53-55.

      [21]王春光.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合問題的認識[J].人口研究,2010,(2):31-56.

      [22]蔡志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初探 [J].理論探索,2010,(2):42-46.

      [23]鄧秀華.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及其市民化路徑選擇[J].求索,2010,(8):71-73.

      [24]宋虎林.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途徑和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7):265-267.

      [25]張鐵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與解決路徑[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0,(3):42-45.

      [26]黃 錕.城鄉(xiāng)二元制度對農民工市民化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3):76-81.

      [27]郭建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特征和實現(xiàn)對策[J].青年探索,2011,(2):56-60.

      [28]孟小妹.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探討[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8,(9):47-48.

      [29]王學夢,榮梅.電子網絡: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新路徑[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4):44-46.

      [30]欒云云.淺析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0,(23):44-45.

      [31]諶新民.“民工荒”實質上也是“民工權利荒”缺工的深層原因是“三化”不協(xié)調[N].南方日報,2010-03-01(4).

      [32]謝 宇.公共管理視野下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服務均等化探析 [J].青年探索.2010,(3):24-30.

      [33]李 晶.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J].前沿,2010,(6):117-119.

      [34]魏曉東.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21,(5):70-74.

      [35]李衛(wèi)東.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中小城市、小城鎮(zhèn)發(fā)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20-22.

      [36]王桂新,沈建法,劉建波.中國城市農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為例[J].人口與發(fā)展,2008,14,(1):3-22.

      [37]徐建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度量: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9):65-70.

      [38]張建麗,李雪銘,張 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與空間分異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21,(3):82-88.

      [39]Fujita,M.and Mori,T.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Regional Science,2005,(84):377-405.

      [40]Barro,R.and X.Sala-i-Martin.Regional Growth and Migration:A Japan-United States Comparison[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2, (6):312-346.

      [41]趙美英.農民工市民化的經濟分析:成本收益與政策選擇[J].經濟問題研究,2007,(5):54-59.

      [42]何 靜,農貴新.解析擴大內需的擴張效應與縮減效應[J].中國流通經濟究,2009,(9):40-43.

      [43]蔡 昉.農民工市民化將創(chuàng)造“消費巨人” [J].語錄,2011,(1):64-65.

      [44]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對擴大內需和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0,(6):4-16.

      [45]董延芳,劉傳江,胡銘.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城鎮(zhèn)化發(fā)展[J].人口與經濟究,2011,35,(1):65-73.

      猜你喜歡
      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
      2021年就地過年農民工達8 700多萬
      “新生代”學數(shù)學
      藜麥,護衛(wèi)糧食安全新生代
      以農民工欠薪案“兩清零”倒逼發(fā)案量下降
      新生代“雙35”09式
      創(chuàng)意新生代——2018倫敦New Designers展覽
      農民工市民化研究綜述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對農民工市民化內驅動力的思考
      對農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驚小怪
      一群農民工的除夕夜
      新竹县| 上蔡县| 沙湾县| 元江| 泸定县| 沂南县| 抚顺市| 寿阳县| 区。| 沂水县| 靖州| 隆林| 封丘县| 偏关县| 牙克石市| 光泽县| 南溪县| 清远市| 鹤峰县| 桓仁| 凤山县| 曲水县| 玉山县| 宜章县| 扎赉特旗| 张家口市| 宣化县| 兴仁县| 望江县| 绥中县| 海口市| 拉萨市| 徐水县| 中西区| 讷河市| 河东区| 涿州市| 天祝| 离岛区| 荥经县| 广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