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梅
摘 要 詩歌賞析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旨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典文化的品味,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文章探討了我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相應的有效改善措施。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詩歌 賞析 教學預設 文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Poetry
Apprecia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
CHEN Youmei
(Zhejiang Shengzhou Jiaozhen Middle School, Shengzhou, Zhejiang 312476)
Abstract Poetry appreci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designed to train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taste of classical culture, and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poetry teaching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improvements.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Chinese; per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default; literature
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主要是用來表達詩人的情感。詩歌是祖先留給我們子孫后代最精髓的財富,堪稱“國粹”。詩歌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從詩歌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上古社會的生活及人類的精神世界,非常值得我們炎黃子孫去學習。
詩歌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用極其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內容,高度集中反映了詩人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2)詩歌大都是抒情言志;(3)聯(lián)想及想象的手法的運用,詩人通常借助某個物象或事件來非常隱晦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情感志向;(4)具有韻律美,詩歌講究平仄、押韻、對稱,所以詩歌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在古代,詩歌往往配上音律在宴會上演奏,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許多古詩仍然被著名歌唱家配上曲子傳唱,例如香港歌手徐小鳳由李商隱的《無題》創(chuàng)作了《別亦難》;香港天后王菲由蘇軾的《水調歌頭》創(chuàng)作了曲調悠揚的《但愿人長久》;由李清照的《一剪梅》創(chuàng)作的《月滿西樓》被現(xiàn)代的歌唱家紛紛翻唱……
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有“賦”“比”“興”。“賦”意即陳述某件事情來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比”意思是用比喻的手法,來表達詩人的情感,例如詩經中的《碩鼠》,就是利用碩大的老鼠來比作當時社會的貪官;“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詩的開頭借助其他的事物來引起詩人所要描述的事物。詩歌在塑造形象時又有不同的手法,例如借代、借指、比擬、夸張等等。
正是以上詩歌簡練、含蓄、表現(xiàn)手法多種多樣等等特點決定了我們在欣賞詩歌時的艱難,我們掌握詩歌的一些基本要素,并結合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及詩人的遭遇來細細揣摩,仔細分析詩人作詩的真正意圖。
1 初中詩歌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詩歌的教學應該從整體上把握,包括詩人的情感基調、社會背景、表現(xiàn)手法等多個方面去賞析閱讀,品味詩情詩韻。然而,在現(xiàn)實的詩歌教學中卻常常出現(xiàn)教師分析得非常細致但是卻不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現(xiàn)象,所以當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學生都無法回答,形成不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也無法體會到詩歌的神韻。筆者也曾在詩歌的教學中走入這種誤區(qū)。下面就以著名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閱讀教學為例。
按照教學要求,這是一課時的教學。筆者的教學目標是:(1)反復誦讀詩歌,疏通完字詞;(2)通過詩歌中營造的凄清意境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預設情況是這樣的:首先,帶著學生誦讀兩遍整首詩,然后點學生起來朗讀,看斷句及生僻單詞的掌握情況。其次,簡要介紹了一些詞人馬致遠的生平及詞的一些基本知識,緊接著開始帶領同學逐字逐句的分析,細到每個字、詞的釋義、表現(xiàn)手法。整堂課基本上都是老師在仔細的給學生講解,但是收效甚微,很少能聽到學生的聲音。對學生提問時仿佛都是無效問題,太簡單的不能開動學生動腦筋,太難的學生又回答不上來。所以整堂課的氣氛都顯得十分沉悶,甚至有的學生一整堂課都在座位上發(fā)呆,一言不發(fā)。
透過以上的教學失敗的例子,可以看出初中詩歌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1)教師在教學時重視詩歌中字、詞的學習,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忽視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不關注古詩詞的鑒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濃;(2)教學預設很呆板,一些老師在教學預設時仍然采用滿堂灌的傳統(tǒng)方法,僅僅關注了學生“量”的積累,只知填鴨灌輸,讓學生大量地機械地抄寫、背誦、默寫。學生在枯燥的背詩、抄詩中毫無審美體驗而言,在課堂上沒有新穎的點子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3)老師也盯著課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節(jié)外生枝,生怕聯(lián)系一些課外知識、拓展相關古詩會浪費時間,不敢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引進課堂,不想或者極少推薦積累其他古詩。所以,不僅課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課外延伸、課外實踐活動這一源頭活水,而且校園古詩文化建設更是淡漠,使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詩詞的教化、美化。
詩歌賞析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該注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不應該以老師精細的字詞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古詩今用,賦予古詩現(xiàn)代的含義,對新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在講解詩詞的含義時注重學生個性化的表達,使他們在詩歌教學中能真正有所頓悟,從而享受到詩歌的無窮魅力。因此,筆者認為,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唱主角。
2 提高詩歌閱讀教學的措施
2.1 循序漸進,多種讀法入詩境
讀詩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初讀、再讀和品讀。初讀的目標在于讀準字音,疏通字詞的釋義,從整體上把握詩的感情基調。再讀就要讀出詩的韻味,把握詩的節(jié)奏,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現(xiàn)代的多媒體教學來完成,在聲情并茂的示范下,積極調動學生的感官、聽覺,把學生帶入美妙的詩歌意境中,身臨其境的感受當時的社會背景,更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品讀意在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學生通過個性化的誦讀、獨特的見解以及豐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反復的品讀當中。
相對于只有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詩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誦讀詩歌起到了更佳的效果。古人曾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誦讀詩歌,增加文學積淀,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示范閱讀的同時,重要的還要指導學生朗讀,主要是對朗讀技巧及節(jié)奏進行點撥,使學生知道怎樣斷句、停頓、重音、語調、語速等。正確的誦讀方式不僅可以解讀詩情,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詩歌朗誦的能力,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課堂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朗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詩歌的意境,由詩歌的意境情不自禁的吟詩作賦,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理解,在朗誦中與詩人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2.2 知人讀詩
一些老師在詩歌教學時往往忽略了分析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當時的遭遇,殊不知,詩歌往往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詩歌恰恰是詩人對其人生經歷的一種頓悟。因此,我們在欣賞一首詩之前,我們要對詩人的生平有一個非常細致的了解。例如,我們讀李清照的詩,她不同時期的詩所要表達的感情有很大的區(qū)別,這也是她一生際遇的真實反映。李清照早年生活是很優(yōu)裕的,我們可以從她的《如夢令》中可以看出,描寫的是一個千金小姐閑適的生活。十八歲時她嫁給趙明誠,與丈夫一起從事學術研究,搜集整理金石書畫,生活美滿,我們可以從《一剪梅》、《醉花陰》看出來,描寫的是愛情生活,表達的是對新婚丈夫的依戀相思之情。后期南宋朝廷腐敗無能,國家被金人占領,丈夫趙明誠也死于逃亡途中,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心灰意冷,后來還有不到一百天的不幸婚姻??梢哉f李清照的后期生活是極其悲慘的,所以有了后來的《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之后,我們就很容易把握她不同時期的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例如,《武陵春》中的“愁”既有國破家亡之愁,也有晚年獨自一人孤苦伶仃之愁。
2.3 意境想象再現(xiàn)
詩歌的語言是極其精煉的,塑造的形象極具鮮明性。它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感受空間。因此,在賞析詩歌時,老師要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引導學生將詩的意境在腦海里再現(xiàn)。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師可以在解讀詩歌之前,給學生播放洞庭湖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洞庭湖波瀾壯闊、煙霧繚繞的壯麗景象,從澎湃的湖水聲中感受“波撼岳陽城”的磅礴氣勢,從“氣蒸云夢澤”中感受如夢如幻的洞庭湖。然后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如果你們也來到這洞庭湖之前,你有哪些感受呢?學生紛紛舉手,課堂氣氛也逐漸踴躍起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成功之處在于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把學生帶入詩人所描繪的意境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不僅能促進學生深刻的解讀詩情,而且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3 結語
總之,詩歌的教學是一門極具挑戰(zhàn)性的藝術,需要我們教師不斷鉆研提高教學預設方案。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案例,分析了詩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并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還有待于今后在這方面作進一步的研究。但是,詩歌的教學仍然要堅持一條原則,那就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不論何種教學預設都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詩歌的鑒賞能力,提高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 黃慶軍.詩歌教學三部曲[J].河池學院學報,1993(4).
[2] 韓梅.淺談詩歌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4).
[3] 傅友祿.新課程標準下詩歌調節(jié)教學模式的探索[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
[4] 孔燕.詩歌文本的召喚結構與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0.
[5] 楊曉芹.詩詞教學中三維目標實施方案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6] 潘家明.回歸詩性的閱讀——兼論中學語文詩歌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3).
[7] 陳建彪.汕尾紅海灣區(qū)林偉華中學.談新課標下初中詩歌教學的策略[N].汕尾日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