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 主持
境界是在現(xiàn)實中“磨”出來的
我至今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所以缺乏前行的動力。父母說我現(xiàn)在吃苦努力,長大后就能過得更輕松,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我覺得這樣很無趣,也太俗。我覺得人生的追求應該是精神層面的,我想像蘇軾那般曠達,像李白那般豪放,像陶淵明那般悠然,可是在現(xiàn)代都市里要做到這樣恐怕很難,我該怎么辦?何去何從?
樂天
想讓自己今天的生活像蘇軾李白陶淵明那樣,當然很難。其實李白他們真實的人生也遠比你想的要艱難,充滿了崎嶇波折,充滿了內(nèi)心的焦灼和沖突。李白詩風飄逸,但他一生中從未放棄過到邊塞建功立業(yè)的雄心;蘇軾胸懷曠達,但他大量優(yōu)美詩詞都是在他經(jīng)歷現(xiàn)實的官場沉浮之際、在他處理繁冗的公務之暇寫出來的;至于陶淵明,魯迅先生早就說過,人們只看到他“悠然見南山”的一面,卻往往忽略了他“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的一面。他們哪一個人不是自強不息,充滿了前進的動力?
你對于高遠的精神境界、對于詩意化的人生有追求,這很好,我永遠都不會嘲笑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情懷。但是,正如王陽明說的,“人須在事上磨”,沒有一種境界是在“精神的密室”里發(fā)育起來的,它們莫不是一個人自己經(jīng)過摸爬滾打、經(jīng)過坎坷風雨“磨”出來的。
有兩位主張并且也實踐了詩意化人生的美學家分別說過一句非常精辟的話,我把它們贈送給你并與你共勉。一句是朱光潛先生說的:“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一句是宗白華先生說的:“拿叔本華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p>
比選擇更重要的,是選擇之后
媽媽經(jīng)常說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因為我總喜歡一次性把事情做到最好。例如平時買東西,當選擇多了的時候我就會猶豫不決,考慮很長時間是常有的事情,結(jié)果猶豫來猶豫去,最后確定的往往還是最初想買的那些。我經(jīng)常想,為什么會這樣?也許是害怕失???也許是討厭選擇?每當我在人前說錯一句話,或者做錯一件事情,會糾結(jié)一整天,總是想我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
蕓櫻
你與今天無數(shù)的人一樣,經(jīng)常面臨一種“選擇困難”。有選擇困難的人遇事往往瞻前顧后,猶豫不決,而且即使在終于作出了選擇以后,還在那兒掂量來掂量去,懷疑或者后悔自己的選擇。結(jié)果是不但空耗了許多時間,而且無法把自己所選擇的事做好,無法把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走通,所以內(nèi)心常常充滿挫敗感。
但我覺得你也不必夸大自己的問題,所有人面對選擇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糾結(jié),只是程度上有差異而已。你還只是一位中學生,為選擇而頭痛更可以原諒。從心理學上說,選擇困難源自兩點:一是不知自己的真正需求, 二是害怕承擔事情的后果。你對自身需求的認知和你的責任意識,將會隨著經(jīng)驗的增多而漸漸明晰起來。
可以用很多道理來勸導你如何克服選擇困難,但其實是不用那么復雜的,我認為用核心的一句話就足夠,那就是你必須認識到:比選擇更重要的,是選擇之后。也就是說,我們其實不該夸大選擇本身的重要性,好像一著不慎則會滿盤皆輸,這樣只會導致我們被選擇帶來的可能的后果壓垮。買了一雙不合腳的鞋,剪了一個不合適的發(fā)型,又怎么樣呢?我至少知道這樣的鞋和這樣的發(fā)型不適合我。哪怕在一些更為重大的選擇上(比如學業(yè)、事業(yè))也是如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述過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的一個觀點:每一種選擇都有自己的機遇。他建議大家在作選擇時不要過于思前想后,因為選擇的將來是邏輯推斷不出來的,一個人需要思考的,是好好去挖掘選擇之后自己將會贏得的機遇。
試著把親人看成“陌生人”
在學校,我與老師、同學相處融洽。但在家里,就很不一樣?;蛟S是因為我和爸爸個性都比較固執(zhí)、一意孤行,我們經(jīng)常會為一些小小的問題而爭吵。爸爸對我如此不理解,都讓我難以想象他究竟是怎樣對待他的病人的(他是心理醫(yī)生)。 有時聽到他與病人家屬打電話,說該怎樣寬容對待孩子時,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為什么他對我和對病人的態(tài)度不一樣呢?我應該怎么去看待爸爸呢?
欣瑋
有一些爭吵,并不是出于對別人的不喜歡,而恰恰是對自己的不喜歡。怎么說呢,有時候我們討厭別人身上的某些特質(zhì),正是我們自身也具有卻努力想要抑制的東西。你與父親之所以發(fā)生爭吵,有可能就是因為你們都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從而感到不快。
為人子女者往往會低估父母對自己的感情,對于多少年來一刻都未曾缺席的養(yǎng)育之恩視為當然,卻有可能對不太相干者的一點恩惠或一句溫暖的話語感激萬分。請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是隨隨便便長大的。在你長大的過程中,甚至在你還未有記憶的時候,你的父母就曾擔過千萬次的心,就曾投以千萬次的注視,付出過他們永遠也不會說甚至自己也早就忘記了的辛苦和犧牲。
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好,在適當?shù)臅r候,不妨把陌生人看成熟人,而把親密的人看成陌生人。為什么也有必要把親密的人看成“陌生人”呢?就因為太親密了,你會覺得對方身上的一切特質(zhì)都已不屑一顧,你會覺得對方所說的一切話都是陳詞濫調(diào),你會覺得對方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在一種已經(jīng)模型化、程式化的感受和思維的慣性里,你聽不進話,動輒發(fā)脾氣,煩不勝煩,你陷落在自己的主觀成見之中。你從未嘗試從陌生人的角度去觀察一下。如果試一下,你會獲得一個嶄新的視角,透過這樣的視角你會擺脫慣性化認識的偏執(zhí)和麻木,會過濾掉主觀上已經(jīng)根深蒂固的那種惡感。大家都知道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朱自清遠遠地看到父親笨拙地爬月臺的形象而忍不住流淚,就是因為他不期然地從另一個視角感知到了父親的艱難,之前笑父親迂、嫌父親煩的心理頓時消弭于無形。這就是美學上的“陌生化效果”。我希望在你可能與父親發(fā)生爭吵之際,不妨試著把他看成“陌生人”,驀然之間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陌生人”的心里其實充盈著對你的愛。
至于說身為心理醫(yī)生的父親對你的態(tài)度與對病人的不一樣,這并不難理解。在面對病人和病人家屬時,他是醫(yī)生,他在他們面前呈現(xiàn)出自己知性、冷靜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態(tài)度是自然而然的,但在面對你時他僅僅是一位父親。父親對孩子承擔的是無限責任,彼此之間有著深度的情感依戀,遇到一些問題時,專業(yè)修養(yǎng)是完全有可能失效的。當好一名父親更難。
朋友關系是勉強不來的
最近我的兩個朋友因為一點小事起了爭執(zhí),兩人矛盾越來越深,相互不理睬。我現(xiàn)在十分尷尬,無法勸他們和好,幫誰都不行,該怎么辦?
添枝
我想你首先應對“朋友”有一個大致靠譜的看法。何謂朋友?就是有相似的志趣和價值觀,能玩到一起,談到一處,互相信任、尊重、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彼此之間已確立起了一種令雙方都感到舒適愉悅的相處模式。朋友之間當然會有誤會,有爭吵,但如果因為一點小事而鬧得像有切齒仇恨似的,那么他們還算不算朋友也就很值得懷疑了。朋友應該存有基本的信任和善意,朋友不是用來互相傷害的,如果動不動就急眼,那還是算了吧,要知道強扭的瓜不甜。
我的觀點是,對于他們的關系你不需要介入太多,只要相對平衡地與他們保持既有的關系即可。你沒有必要疏遠這個親近那個,自然而然就行。你要注意的是,千萬別在一個朋友面前提另一個朋友說過的什么壞話。但是倘若其中一方在你面前表達了有所反省的意思,那么你可以把他的善意傳遞給另一方。你得相信這一點,他們?nèi)绻牡桌镞€認對方為朋友的話,應該會在你面前有所表現(xiàn),你可以適時地加以調(diào)解,也算是攢人品吧。但如果他們始終互不理睬,甚至一點也不吝惜傷害之詞,那么你就要承認他們其實算不上什么朋友,不必再勉強他們做什么。不過你要明白,也盡可能讓他們明白,做不成朋友也不是非得要做仇人,大家和平共處就好。
知識不再“新”時才真正屬于你
最近好多天都沒見到陽光,而作業(yè)多得可怕。上周六一整天我都坐在書桌前。為了學習不分心,桌上原有的幾本閑書也讓媽媽拿走了。我發(fā)現(xiàn)每天不停重復做的作業(yè)題自己都會,所以很不想做。但因為是學校布置的作業(yè)又只能做,我越做越覺得無聊。最近成績在慢慢退步,本以為都會的很基礎的題,考試時還是會出錯。課本上的知識點,我都能列舉出來,但遇到實際問題就不會運用。我應該只做學校布置的作業(yè)呢,還是另學些新的知識?
博凡
許多課本上的知識我們哪怕已經(jīng)很熟悉,都記得清清楚楚了,但倘若還沒有在課本之外的地方實際運用過(如寫作文時用過某詞語、做習題時用過某公式、英語造句時用過某句型,等等),它們就還是生硬的,事實上那知識還沒有真正被掌握。知識是需要咀嚼和消化的,做練習題就是一個咀嚼、反芻和消化的過程。你能列舉知識點但不會實際運用,知識對你來說就還是身外之物,所以多做題目對你來說還是有益的。如果老師追求高效率,布置的題量少而精,題目設計得又巧妙,你不必怎么重復就能把知識消化,那當然好;如果所做題目基本上是重復的,那么對你的鍛煉價值就很低,你應該試著找一些形式不一樣、但調(diào)用的知識卻差不多的題目來做。真正理解和掌握一個知識點,需要在不同的地方或從不同的角度“遭遇”它。你要通過做題目把新知識做“舊”了為止。你甚至要有被一些“喬裝打扮”過的題目騙過的經(jīng)驗,才會加深對某知識點的印象,必要的時候它就會從你腦海中跳出來幫助你解題。只有這樣,你才會有做題目的“題感”,遇到無論哪種類型的題目,心里都挺有底的。
總之,你需要的不是另學些新知識,而是要通過做各種練習(可能有的不在學校布置的范圍內(nèi))把已學過的知識鞏固好。當新知識不再“新”的時候,它才真正屬于你。正如你說話不再想著語法時,你的語法知識才圓熟了。
美好的信念貴比黃金
為什么老師家長總教我們一些道理,而他們自己不一定照著做呢?舉一些簡單的例子:他們總告訴我們不要闖紅燈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他們自己有時卻闖紅燈;他們要我們把垃圾丟到垃圾桶里,而他們自己卻會亂丟垃圾。
課本里是一篇篇溫暖人心的文章,表現(xiàn)了一個個正直的靈魂,可現(xiàn)實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個令人心寒的事件,一張張丑惡的嘴臉,與書上描繪的世界截然不同,難道是作者虛偽嗎?
義偉
首先我要說,今天中國的成人們對于孩子是有虧欠的,你所舉的例子就是羞煞無數(shù)成年人(也許也包括我自己)的明證。
作家龍應臺曾寫過一篇文章,里面提到這么一個街頭小細節(jié):歐洲人在過十字路口等紅綠燈時,也會顯得很不耐煩,其中約一半人也會闖紅燈。但如果在等紅燈的那群人里有一個父親或母親手里牽著一個幼兒,那么整群人就會忍耐自己闖紅燈的沖動。她稱這里有一種成人世界心照不宣的“社會默契”。遺憾的是,這樣的默契我們沒有。結(jié)果是不但敗壞了我們自己在孩子眼里的形象,而且給他們造成了認知上的混亂,更要命的是從此以后就很難在他們的心田里播撒信念的種子了。
而信念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須臾不可缺的。容我稍微展開一點來說。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遠遠不是完美的,可為什么童話故事總體上都講善戰(zhàn)勝惡、邪不壓正、貴賤平等之類的主題?因為它的讀者主要是孩子,它將在孩子的心里敷設一種基本的底色,你也可以稱這種底色是美好的信念,有了這樣的信念,世界才不會傾覆,人生才不會錯亂。在一個人真正與現(xiàn)實打交道之前,他應該相信這個世界有著最基礎性的真善美,否則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課本里那些溫暖人心的文章,它們不是在騙人,而是在播撒信念的種子。
不可否認,溫暖人心的事情與令人心寒的事情是并存于這個世界上的,但我們可不要以為后者才是“真相”??吹缴七€是惡,看到美還是丑,有時候取決于我們自己的眼睛。一雙陰冷的眼睛可能只會看到無盡的冷漠和惡意,而當你給人以溫暖的注視,你得到的也許就是善意的回饋。偏向陰暗和丑陋的選擇性視線,有可能會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冷,從而在無窮的煩惱中輾轉(zhuǎn)。我并非主張一個人應對現(xiàn)實中的假惡丑閉目塞聽,而是指即便面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殘缺,也依然相信這個世界會好的,不悲觀消極,不隨波逐流,不學“犬儒主義”的套路,不做“叢林法則”的擁躉,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做一個擁有誠實、善良、守信、正直等品質(zhì)的人,未必成為“赤子”,但總可以做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