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
南京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于雞籠山東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也是江南很有名氣的古寺文化遺跡。游南京,這是不得不游的地方。
名稱的由來
傳說很久以前,在南京玄武湖邊的九華山上,盤踞著一只十分厲害的蜈蚣精,能口噴數(shù)十丈毒火焰,經(jīng)常噴火毒害行人和牲畜,危害極大。后來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就派了在天宮中報曉的金雞下凡,以金雞來對付蜈蚣。金雞領(lǐng)命后來到凡間,果然見到蜈蚣精站在九華山上噴射毒焰?zhèn)?,金雞站在北極閣山頂,沖著蜈蚣精一聲啼叫,蜈蚣精被這震耳欲聾的啼叫聲嚇得匆忙逃脫。不甘失敗的蜈蚣精調(diào)整了狀態(tài)后,又沖上山頂,瘋狂地噴吐更濃的毒焰,金雞站在北極閣山頂一見,飛奔過來,一口咬住蜈蚣精,經(jīng)過一番搏斗,蜈蚣精被咬死,金雞也因中毒太深而倒下了,人們?yōu)榱思o念為民除害的金雞,便把北極閣山上的那座寺廟稱為“雞鳴寺”。這個傳說是美好的,表達了當時人們寄希望于上天來幫助除惡揚善的美好愿望。
南京雞鳴寺名稱的起源還有一說,認為是因寺前有雞鳴埭,清人余賓碩的《金陵攬古》中,有一條關(guān)于“雞鳴寺”的記述,日:“寺前有雞鳴埭。齊武帝早游鐘山,射雉至此,始聞雞鳴也。”清初詩壇領(lǐng)袖、刑部尚書王士禎所作的《登雞鳴寺》更有影響:“雞鳴山上雞鳴寺,紺宇凌霄鳥路長。古埭尚傳齊武帝,風流空憶竟陵王?!逼鋵崳噘e碩的記述和王士禎都誤引了齊武帝習武雞鳴埭的典故,造成了雞鳴山、雞鳴寺名稱與雞鳴埭的密切關(guān)系,讓人們以為“雞鳴寺”之名是由雞鳴埭而來的,造成了由來的誤解。實際上,雞鳴寺與雞鳴埭相去甚遠,雞鳴寺的取名與雞鳴埭無關(guān),史學家蔣贊初先生說“雞鳴埭在玄武湖北”,清末文人壬氏父指明雞鳴埭“在邁皋橋附近”,并非雞鳴寺前有雞鳴埭。
實際上,雞鳴寺是因雞鳴山而得名的。雞鳴山為北極閣山,又名“雞籠山”,此山最早是以學館而聞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奪取天下之后,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想建造國子監(jiān),就親臨雞籠山去選址,后來在雞籠山東麓選中了館址,但其山名“雞籠”顯然不合圣意,就改名為“雞鳴”,取的是“晨興勤苦”之意。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原來舊寺故址(舊寺是什么寺院還存在爭議,下面另述)基礎(chǔ)上重新興建寺院。之后,在宣德、成化年間又有擴建,在弘治年間有為時6年的大修,其寺院的規(guī)模擴大到占地一千余畝,殿堂樓閣、臺舍房宇達三十余座,常住寺僧有百余人之多。寺院依山而建,風格別具,背依明城墻,下瞰玄武湖,遠眺紫金山,景色絕佳,環(huán)境清幽。
雞鳴寺前身之爭
古老的歷史遺跡常常連帶著許多傳說,甚至依附著許多牽強附會的故事,讓人感到離奇莫測,難以證明,但又常常舍不得放棄。關(guān)于雞鳴寺的前身,至少有兩種有影響的說法,一種是三國孫吳時“棲玄寺”之說;另一種是南朝梁時“同泰寺”之說。
第一種說法認為早在孫吳時期,現(xiàn)雞鳴寺之處就已建有一寺,名為“棲玄寺”,因雞籠山北面有棲玄塘而得名。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第七皇子、建平王劉宏為人謙儉周慎,深得父王信任,遂賞賜其在雞籠山東偏北處建宏敞府第。劉宏于宋大明二年(458年)臨終前,囑咐將雞籠山下東偏北處的府第捐為寺廟,沿用名“棲元寺”,元、玄同義,南齊時改名“建元寺”。孫吳時期開拓了南北向的潮溝(在今南京市機關(guān)大院西墻附近),南接城北渠、運瀆,經(jīng)棲玄寺門前,北通玄武湖,后來,明代筑城時阻斷了該潮溝,但此溝的南端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尚存,溝旁尚有幾棵老槐樹。從這些資料看,三國孫吳時的棲玄寺該是雞鳴寺的前身。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雞鳴寺的前身是南朝梁時期的“同泰寺”。持這一觀點的人認定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在雞籠山所建的同泰寺是雞鳴寺的前身。當時的同泰寺范圍很大,從山下一直延伸到雞籠山上。同泰寺寺內(nèi)有大殿六所,小殿堂十余所,一座九層浮屠(寶塔),一座七層高的大佛閣,供奉著十方金像和十方銀像,整個寺院依皇家規(guī)制而建,規(guī)模宏大,金碧輝煌,無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譽。
當然,不管其前身是同泰寺還是棲玄寺,或是其他的寺廟遺跡,都改變不了雞鳴寺也是一座古老寺院的事實。清朝康熙年間曾對雞鳴寺進行過兩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門,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并為這座古寺題寫了“占雞鳴寺”的匾額;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為了迎接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憑虛閣作為駐蹕行宮,乾隆帝也為這座古寺題寫了匾額和楹聯(lián);光緒二十年(1894年),兩江總督張之洞為紀念他的門生楊銳,取楊銳所誦杜詩“憂來豁蒙蔽”一句,將殿后經(jīng)堂改建為“豁蒙樓”,并手書匾額,還寫了首五言詠《雞鳴寺》詩;民國初,又增建了景陽樓。1985年雞鳴寺重新對外開放,隨后又逐步修筑大山門、毗盧寶殿、鐘樓、鼓樓、放生池等建筑,使古老的雞鳴寺成為南京很有影響的寺院。
寺廟建筑
雞鳴寺有很特別的地方,例如同治年間興建的觀音樓,樓中的觀音與其他寺院的觀音不同,是一尊倒坐觀音菩薩像(面朝北而望),佛龕上的楹聯(lián)道出了佛像的奧秘:“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頗有哲理意趣,耐人深思。再如,雞鳴寺有座寶塔南面正門上的匾額有“藥師佛塔”4個大字,系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的手跡;塔內(nèi)供奉有藥師佛銅佛像一座,此像原供奉于北京雍和宮,1972年由趙樸初向國務院提請、經(jīng)周總理批準送給南京靈谷寺,靈谷寺維修時,將其迎奉于塔內(nèi);此外,在塔內(nèi)的4個佛龕中,每個龕內(nèi)供奉有一尊捕木的藥師佛像。在豁蒙樓東的景陽樓,有一副有趣的對聯(lián):“雞籠山下,帝子臺城,振起景陽樓故址;玄武湖邊,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舊觀?!?/p>
雞鳴寺門前坡下有一古井,傳稱“胭脂井”。多少年來,人們喜歡將胭脂井與陳后主和張麗華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南朝時陳朝皇帝陳叔寶,史稱陳后主,是陳朝最后一個皇帝,他在位不到8年,荒政誤國,最后無力與南下的隋軍抵抗,當隋軍進入皇宮時,陳后主被逼走投無路,帶著兩個寵愛的妃子躲進景陽樓下的枯井中,最后被隋軍大將韓擒虎活捉。之后,陳后主及二太子、諸弟王及文武大臣一齊被押往長安。本來是昏君誤國,與妃子無關(guān),可是,陳后主最美麗的妃子張麗華卻承擔了禍國殃民的罵名。晉王楊廣擔心“美色誤國”,將張麗華處死。那口胭脂井此后被稱為是“辱井”,后來有詩人日:“可憐此井為何辜,一辱至今不能洗?!碑敃r的胭脂井又稱“景陽井”,《六朝事跡編類》說:“景陽井,一名胭脂井……其井有石欄,上多題字。舊傳云:欄有石脈,以帛拭之作胭脂痕?!?/p>
雞鳴寺從南朝至今,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故事與傳說,說也說不完。最后,讀讀張之洞詠《雞鳴寺》的部分詩句,以作結(jié)尾:“一朝辟僧樓,雄秀發(fā)其秘,城外湖皓白,湖外山蒼翠。南岸山如馬,飲江駐鞍轡,北岸山如屏,縈青與天際。鷺洲沙出沒,浦口塔標識,煙中萬樓臺,渺若蟻蛭細,亦有杜老憂,今朝豁蒙蔽。”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