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超
這里是小黃,位于黔東南州東部從江縣城西北二十七公里之外的高山上。這里的高度,是可以與喜馬拉雅相媲美的另一種高度,是一處讓世人都驚訝與仰望的聲音特域。
然而當我慕名前來的時候,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它天籟般的無伴奏多聲部合唱,那不受生活的艱難打磨、也幾乎沒有年齡界限的真誠聲調(diào),在這里顯得如此的自然而和諧。那些咿咿呀呀的孩童,那些耄耋的老人,心口相傳,執(zhí)念如一,拙稚古樸如一群巖石,虔誠貞靜如一群處子,在歌的左右,上面抑或下面,滿目春陽。
此刻在鼓樓之下,在千人大歌的婉轉(zhuǎn)旋律之中,在這些孜孜不倦的鳥唱蟬鳴里面,我看到時間正在拔節(jié),季節(jié)正在開花,而世間,正在輪替。此刻,那些靜處于其群體中的歌者,竟都佛陀般地安靜從容;那些恒定的姿勢,穿越千年而來且千年如一;那些娓娓的旋律,穿越鄉(xiāng)間而來,而鄉(xiāng)間的氣息未變。盡管這些細節(jié)曾經(jīng)漂洋過海,轟動彼岸;盡管這些膚色曾經(jīng)東渡扶桑,震驚東瀛;也盡管這些天籟的旋律曾席卷了世俗的眼睛,贏回了豐碩的贊譽,但其音色音質(zhì),鄉(xiāng)土鄉(xiāng)味,以及祖先們遺傳下來的嗜好,與今之歌者的濃烈體味,依然安靜如昨,全然未變。
或許正因如此,當我又一次置身于這并不起眼的小黃村鼓樓坪的時候,我舒展的感覺早已情不自禁地遍體游弋,而我的身體,似乎也于頃刻之間,就充盈了自然流水與蛙鳴蟬唱的春日意趣。于是,醍醐灌頂?shù)奈曳路鹩陧暱涕g就頓悟了,就忽然明白了一直困居于此的這些人群,何以能這么寧靜,而那歌聲,何以會如此深情圓潤。
一
其實,小黃的山不高,不過披幔四山之上的峰陵的簇集;小黃的聲音也不高,也不過一種整體的堅執(zhí)與默認。而這種堅執(zhí)與默認,本來就是一處精神文化的高地,當歷史將其他社會板塊都沖蕩入低谷,旁近族群的棱角,都順勢退化,而消解之后,這個高度便以偉岸與特異的形式掙脫出來,而原來相臨而坐的朋友們,現(xiàn)在也都只剩了驚嘆,以及表情復雜的仰望了。
之所以說表情復雜,是因為這些人雖然都放棄了這個精神的堅守,但卻以因應的形式,換來了更為真切與舒適的物質(zhì)享受。而小黃在堅拒著這個因應的同時,自然也堅拒了引誘。并且,他們因為這個堅拒,還必須同時付出堅韌;因為這份堅韌,還必須不斷地強化執(zhí)念,而這樣的代價,就是他們同時還須不情不愿地忍受貧困與隔絕,歧視和排異。于是,小黃和小黃們世外桃源般的堅執(zhí)背后充盈的那種窮潦與不被承認的生存狀態(tài),就一直延續(xù)到了昨天的邊沿。的確,由小黃這個信念的執(zhí)之不易,我們看到了今天這個高度的來之不易,以至于直到現(xiàn)在,這種付出的巨大的代價,依然還鮮活于我們的眉睫。
走進小黃,展現(xiàn)在眼前的景象雖然也雜融了些許現(xiàn)代的因素,但整體的村落依然侗錦顏色般灰暗:擁擠的房舍,黝暗的屋宇,尋常的巷陌,簡陋的路道,……甚至人們的臉上,仿佛也濡染了經(jīng)年的煙塵,若非展顏而笑,很難明媚。而如果衣裳的確是心胸的外相,居所也的確是求索的標簽的話,那么我們很容易地,就可以從中看出他們經(jīng)年累積的苦累來。因為像任一處山區(qū)的山民一樣,這里的人們?yōu)楣苟床?,為生存而苦斗,這種長期而艱巨的日常生活,沉甸甸地壓在小黃們的脖頸之上:灑在太陽底下的汗珠變成了雨,遍布大山深處的耕作變成了生活,而中間一個長長的日子,將生死都撐在了人們思慮的目光之外?!斖饷娴氖澜缛諒鸵蝗盏馗栉枭?,年復一年地物欲橫流的時候,他們兩耳不聞,雙目不視,只是一門心思地用心唱歌,憑手刨食。于是仿佛無意之間,他們又在這歷史湍流的間歇里尋著了相對的安靜,也尋著了將自己拔高于世人的機會。他們不管這樣做是否值得,也不去研究這樣做的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照著祖先的樣式繼續(xù)。于是也仿佛不經(jīng)意之間,就又做成了一份遺世而獨立的業(yè)績。
這樣看來,他們曾經(jīng)的苦與累,以及歷代昭穆們習傳轉(zhuǎn)承下來的堅執(zhí),也就極其地遠見卓識,極其地不凡和脫俗了,并且,這種不凡和脫俗還遠非小黃自身所能涵蓋,它兼具了世界的特質(zhì),同時也昭示了世界發(fā)展的一般性規(guī)律?!斎涣?,這是衣食無憂后的學者們的話,對于小黃的民眾而言,歌唱一直是他們自娛的途徑,而追求衣食的舒適,也一直是他們歷代以來不懈的共性要求。
基于此,我認為他們的當初,不僅應該沒有設想過這么宏大的主題,而且也不太可能會主動背負這些人類演變的化石遺跡。我相信:他們曾經(jīng)的選擇和今天的堅持,昨天的被忽視和今天的被重視,也一定有著他們自己也不能左右的因素,一定。
二
遍尋侗族的史料后,我知道,侗族現(xiàn)存且確知的歷史,實在是少得可憐的。
按一般的說法,侗族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是早在秦漢時即已存在了的,只不過當時不叫“侗”而叫“駱越”(至于駱越是否屬于古族名,我以為尚需考證),魏晉則被稱為“僚”(或“獠”),明清以來,這才被稱為“硐”或“峒”(即今之“侗”)。限于手邊資料的欠缺,同時也因為自己的見識淺陋,所以一直不太明白本來樂居在粵、桂的侗族因何大遷徙,最后匿居到了黔東的崇山峻嶺和深溝峽谷中。雖貴州素有“高山苗,水侗家,仡佬坐在石旮旯”的說法,但并非所有的侗家都能享此殊榮,能在如此相對方便的平疇水邊結(jié)寨。譬如小黃,就只能聚在這“縱是深山更深處”的群山之巔,而且盡管離縣城不很遠,也不妨礙他們自鎖(或他鎖)成一處歷史河床之上的“孤島”。
說小黃的侗族群落是“一處文化孤島”,我知道這話可能有些言重了,但我還是愿意這樣說。理由之一,就是他們完整的傳統(tǒng)存留。到過這兒的人們都知道,盡管同樣也有“侗族三寶”(大歌、鼓樓和風雨橋),但其他侗族的大歌是難以同小黃媲美的。不是因為別的,僅是因為這純粹。哪怕就同樣環(huán)在附近的侗民村落,也無法整體唱出小黃一樣的優(yōu)美和堅持。2008年,黔東南州作協(xié)為采寫小黃九姐妹,組織寫作班子至此住了一宿,當時恰逢上級領導來此,我第一次近距離地感受了小黃的天籟音樂,回凱里的路上,還一路學著小黃的孩子們習唱的《青蛙歌》和《貓頭鷹歌》,仿佛一下子就又回歸了山野,感覺很愜意?,F(xiàn)在,隨全國“百名作家采風團”來此,這種感覺不僅得到了固化,喜愛的感覺仿佛又進一步得到了提升。遺憾的是我不懂侗語,無法知曉這些婉轉(zhuǎn)曲調(diào)之中的生活內(nèi)涵,因此對于體悟和理解,便又似隔了一層云霧。然而我還是固執(zhí)地以為,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因素,都不能從本質(zhì)上來影響我對她的喜愛和關注。
盡管已知的侗族歷史不多,但這并不能說明這個民族的薄弱,恰恰相反,這種語焉不詳,我以為正好是民族艱難的側(cè)證。是什么使他們放棄了粵桂的平疇美地而輾轉(zhuǎn)于黔東的高山峽谷?轉(zhuǎn)入了高山瘠地之后,他們已不與人爭,不與人斗了,但為什么長期以來外界還對之針插不進,水潑不入?什么原因使他們?nèi)绱司o密抱團,讓歷來的正統(tǒng)們無法消化?又因為了什么,一個擁有這么漫長歷史的民族,竟然連自己從哪兒來,為什么來,怎樣來,都語焉不詳,都莫衷一是?而這種整體性的失憶,是什么造成的?現(xiàn)在,當我們面對小黃,面對這種近乎于神造的天籟時,我們是否有權過問,或者知道?——對此我想,與侗族的經(jīng)歷大體相似的苗族,因為古歌,現(xiàn)已大體地厘清了他們北上南下的過程,交代了他們遷徙的緣故了,而當時應該也屬同一陣營,也有著同樣經(jīng)歷的侗族,是否也與此關聯(lián)?
歷史承認,在瑪雅人本輪太陽長歷之初,蚩尤是整個這片土地之上南方聯(lián)盟的當然首領。那么侗族的遠祖,也該就是這個南方部族的一員了吧?誠若此,那么世界軍事史讓我們明白:征戰(zhàn)中誰最勇猛,誰最彪悍,誰就要準備付出最為深遠和沉重的代價。苗族如此,莫非侗族也如此?對此,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基于南北部眾的激烈對抗,作為首領部眾的苗族當然也就遭譴最烈。當星散的族眾最后艱難聚集時,見同樣飽受驅(qū)逐的侗族也已占據(jù)了沿江沿水的河岸,于是就只好屈居于高山之上?關于這一點,不僅與從前先來先占,插草為標的民俗相同,也與如今貴州黔東苗侗的分布位次相同。而是否也是這個原因,才使得他們因警戒而抱團自暖?
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jù),但我以為這應是他們源于歷史的,戒備至今的一種重要理由,況且這樣的推斷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清咸同年間朝廷平定黔東的“苗亂”,其慘烈的過程以及相關的細項,雖然都相距不遠,但史書,以及民間的口碑,都已語焉不詳。而當年剿殺的“成果”之一,就是肢解了千里苗疆之中的一個縣治(后來被恢復)。而假使小黃們同樣被大規(guī)模驅(qū)逐遷移,相關的記憶同樣被有計劃地洗滌,打亂與重組的話,那么百千年之后,又還有誰能說得明白?
三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側(cè)證,那就是,距離縣城不遠的小黃為什么一直拒絕融合,一直拒絕向現(xiàn)代的方式轉(zhuǎn)移。
眾所周知,人類的本性趨向是閑適,因此,好逸惡勞作為歷來的反面標桿,在我們用以警醒自己和別人的同時,一直被我們明批暗許地欣賞和沿習。而這種做得說不得的追求,也一直鬼魂似地藏在歷史與生活的背后,鞭策和激勵著我們努力。
那么,這么聰明的小黃人,這么會生活的小黃人,他們更不可能會主動地選擇閉鎖與疲累,而自愿將自己禁錮在這層層重重的大山后面,并且,堅執(zhí)自己的舊習,就像堅執(zhí)自己的歌聲一樣,千年不變。當我們看到一切的不可能都完全地真實之后,我們不禁要問:是否有一種什么樣的力量,強大到讓他們一直避禍山林,強大到讓他們自我約束和彼此約束著,盡量地不與外界聯(lián)系?假若這種情況成立,那么這里面,就一定塵封了一段不忍目睹,且也久遠到已不為人知的慘烈。并且,這種慘烈應該不僅觸目驚心,而且更痛入骨髓,否則,其影響絕對不會如此深遠,即使痂結(jié)很久了,甚而記憶被刪除了,還會讓人在下意識里負痛于夢魘。
于是,我們就開始理解生存為第一要義的必然選擇了?;诖耍乙詾樾↑S的始祖一定也是一個極其睿智的人,若非如此,不會做出如此決絕的安排。而當我們明白了這一層,也就明白了小黃離縣城雖近卻遠,物質(zhì)與精神雖然都求,而結(jié)果卻大相徑庭的現(xiàn)狀了。——是不是為了生存,小黃的族群采取了有效的規(guī)避性動作,及時調(diào)整了自覺閉鎖的對策?依據(jù)這個思路,我們可以解決許多問題。諸如言語、通婚、村規(guī)約定與社區(qū)劃定,以及整個侗族地區(qū)以房族為基本單元的社會結(jié)構。這種社會結(jié)構是那樣牢固,牢固到即使外面的世界都天翻地覆了,這里還依然天清水靜。據(jù)傳每當有外人靠近,甚至愿意改姓加盟了,也只能于寨外建寨,絲毫不能動搖其清一色的血統(tǒng)構成。
當然,雖能自成一體,但這與世隔絕的日子,自然就很苦很累很單調(diào)了。為了生存,人們必須奮力地勞作;而總是勞作,人們又不免疲累。于是,那本就已經(jīng)繃得很緊了的生活之弦就顯得越發(fā)地困頓,不過幸而還有歌唱。人們用歌來解悶,來傳情,來溝通,來娛樂,來記事,于是懂得和傳唱侗歌的程度,也就漸次演進并替換成了被人欣賞和尊敬的程度?!皾h人有字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給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于是勞作與歌唱,就此成了侗家人交付給白天和黑夜的載體和工具,使他們苦累的生命背面,也濡染了浪漫的情調(diào)與韻味。
或者就因為以上的緣故吧,在時興傳唱的侗族大歌和琵琶歌中,除《始祖歌》蜻蜓點水地交待了黔東侗族沿都柳江而上的指向性經(jīng)歷之外,其他敘事抒情與描摹自然的曲調(diào),也多系即興創(chuàng)作背景下的自然沿承。如小黃蜚聲中外的《蟬歌》,即屬歌師不經(jīng)意間的即興斬獲。在這里,客人與村寨之間的酬唱,年輕人彼此間尋愛求戀的纏綿,老人之于自然的觀察與回歸,小孩們關于動物的模仿和詠唱,構成了多維多重的侗家歌唱內(nèi)蘊,奠定了侗族整體作為一個“民族歌者”的特殊地位。記得我2008年深入小黃采訪侗家“九姐妹”之潘婢內(nèi)的時候,時讀初中二年級的小婢內(nèi)告訴我,她喜歡時固然唱,愁苦之時更要唱。因為不如此,難以排解掉深藏于心胸之間的郁悶。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如此,那么整個侗寨能絲毫不差地傾寨高歌,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必然,沒有其他懸念。
四
是的,生存本就不易了,希求快樂則更難。而能將苦難還原為歡樂的,似乎唯有歌唱。
因為歌唱,生活在夜晚將艱難還原為浪漫,孤寂用追訴將理想解化為柔情,孤單將思念貼上了浪漫的標簽,云彩因月亮的明晦而感覺了羞澀。——“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放眼天下民族,唯我們侗家深悟了此中的真味,將歌唱提到了如此的高度來認識。身無飯養(yǎng)會枯,心無歌養(yǎng)則死。而一個人活在世上,身死可以一了百了,心死卻極其可憐:讓房族爭看一具遺在世間茍延殘喘的行尸走肉,這將是何等的慘事?——因此,為了宗族的延續(xù),飯不能不吃;而為了自己的快樂與幸福,這歌卻不能不唱,于是,小黃人一生下來就開始進歌堂。不,應該說還沒生下來就已經(jīng)濡染了歌唱——當其還在母親腹中的時候,母親就已履行了一個歌師的職責,開始傳歌授業(yè)了。
而腹中的胎兒如果是女兒,則須還沒滿月就要為其找好歌師約好歌隊。待到呀呀學語,正規(guī)的歌堂傳歌就此展開了:母親們帶著針線,抱了女兒齊聚鼓樓,教侗話,唱兒歌;及至能走會跳,小姑娘們就要圍著歌師學唱了,并且天天如此,月月如是。唱歌,就此成了小姑娘們與生俱來的功課。但為了磨礪能力,姑娘們往往還不只一個老師。據(jù)潘婢內(nèi)說,不管在哪兒,只要她聽到了自己喜歡的侗歌,就一定要想方設法地學會。為此,她堅持在勞作中學,在歇息時學,一次學校晚自習后有人習唱,那熟悉又陌生的旋律被她聽到了,便獨自潛到歌者的窗下偷學,不覺天冷夜靜……在這里,像潘婢內(nèi)一樣癡心于歌,癡纏于歌的姑娘比比皆是,潘婢內(nèi)并不是特例。
有鑒于此,我實在不希望我們都簡單地看待小黃人的堅守與執(zhí)著。對于尋常人看過即忘的隨意,對于持有“快餐文化”觀念的時尚人群,我誠懇地勸你們停下來,靜下來,哪怕就是一分鐘也好呢,也要設法沉到小黃的天籟里去,聽聽這里面的鳥唱蟬鳴,品品這里面的風生水起,照照這清水流泉里的明波柔鏡……哪怕就只一瞬間,也好啊。我相信,當你從中聽到了久違的召喚,就會感受一種失傳已久了的快慰。而這種快慰,其實就是我們遺失于紛繁世界之中的魂魄和影子了,現(xiàn)在有幸又重逢了,你得趕緊重新小心地撿起來,把它裝入其本來的位置——我們的心臟部位。而只要重新尋回了它,今后無論在哪里,我們都能找到幸福和快樂。
這樣,你就能理解小黃人世世代代的執(zhí)著與堅守,理解他們珍若生命的這種吟唱和抒情,理解這種拙稚的形式,其實就是一種簡單而高尚的生活方式了。同時也因此,我還是依然頑固地認為這種歌唱,并非簡單地局限于娛樂二字,而是大智若愚地固守了一種純粹的精神維度,標高了一種簡單生存狀態(tài)下的高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