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只要是中國人,就沒有不知道“滿漢全席”的,它是中國最頂級的宴席。來賓人數之多、地位之高;宴會場面之大、菜肴之多、食物之精美;用餐時間之長都可以當個“最”字。
報刊、雜志上常談,電影、電視里也常見,但關于“滿漢全席”的故事和來源知道的人并不多,這堂課值得惡補一下。
滿漢全席的難解身世之謎
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滿文老檔》記:“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辈穗龋话闶腔疱伵湟詿跞?,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清入關后,情景有了很大的變化。六部九卿中,設光祿寺卿,專司大內筵席和國家大典時宴會事宜。并在原來滿族傳統(tǒng)飲食方式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蘇浙菜)北菜(魯菜)的特色,建立了較為豐富的宮廷飲食。
關于滿漢全席的起源據說有以下幾種,一說康熙大帝南巡,駐蹕揚州,始設滿漢席。這種說法在揚州進行城市八大名宴宣傳時被用的最多。二說起源于清乾隆年間,因為清乾隆甲申年間江蘇儀征李斗所著的《揚州畫舫錄》最早列有“滿漢全席”菜單。三說摘自陳植漢先生編撰的《滿漢全席大全》,這本奇書說:相傳孔府宴客有“常品”及“上品”之分,前者六十七道菜式,后者一百二十三道,飲饌極為講究。直到清干嘉時代,大學者阮元做了“衍圣公府”的女婿,孔家小姐帶了廚師陪嫁,這套孔府秘傳“府菜”才得以發(fā)揚光大。其后,孔家家廚自己出來開館店,不敢以孔府家傳或出于總督府標榜,遂取名“滿漢全席”,自此流傳。幾種說法各有根據,但時過境遷,真相到底如何,恐怕早已淹沒在歷史塵埃之中讓我等后人不得而知。
滿漢全席是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
滿漢全席既有宮廷菜肴的特色,又有地方風味的精華。它突出了滿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鍋等幾乎都是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zhèn)?,是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滿漢全席中的出名的八珍,聽著都讓您流口水,他們是:山八珍﹕ 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 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禽八珍﹕ 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草八珍﹕ 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云香信。怎一個誘人了得。
不僅如此,滿漢全席的器具也很講究。多用銅制,雕制考究,餐中用粉彩萬壽餐具,大件的瓷器仿照雞、鴨、魚、豬等造型,設有火家具(即火鍋),上層放菜,下層以酒點火。載水家具則用錫制,分內外二層,內層放湯,外層放沸水,便于保溫。
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但一般來說清室擺設滿漢全席時,一般先吃滿菜,再吃漢菜,其間需換桌面,謂之“翻臺”。賓客進入席宴大廳先奏樂,坐下后先用點心,賓客到齊后,把四整鮮撤下來,行敬酒禮,大菜才會奉上,整個過程先后共換桌面四次,調換滿、漢菜式,俗稱“翻桌”。此后漸漸流傳到民間,成為達官顯貴一展奢華的象征。
1977年,香港國賓酒樓受到日本電視臺的委托,動用了160多人,花了3個月才籌備完成,制作一桌整個共108道菜的滿漢全席。而這個過程則由人造衛(wèi)星直播到日本。
但是如今,由于有些動物已經成為受保護動物,加上部份烹調技巧也已經失傳,所以再制作一場如同清朝年代的滿漢全席,幾乎不可能。但是“滿漢全席”對中國菜肴影響深遠,廣泛,所以在中國各個地方你仍能吃到結合地方特色、創(chuàng)新的“滿漢全席”,這也表達了國人對正宗滿漢全席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