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7月我再次回到倫敦,回到倫敦商學院,這個我曾經學習和生活過的地方。此時的倫敦正值奧運前夕,街上熙熙攘攘,前來觀看奧運賽事的游客也日漸增多。回想4年前的此時,北京也是正在備戰(zhàn)奧運,歡迎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游客。
今日的倫敦和北京,或許在基礎建設和硬件設施上的差異微乎其微,北京或許還更勝一籌,隨著中國經濟在這些年的飛速發(fā)展,更讓世界500強總部在北京的落戶數(shù)超過了倫敦,然而,在人才建設這個軟性條件上,北京距離倫敦卻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尤為體現(xiàn)在吸引和培養(yǎng)全球化人才的問題上。是什么讓北京和倫敦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濃厚的文化氛圍和便利的讀書條件
初到倫敦時,我便被她濃厚的文化氣息所吸引。這一點體現(xiàn)在隨處可見的公共圖書館,除了最為著名的大英圖書館以外,社區(qū)圖書館幾乎在每一個居所的附近都可以找到,而且,完全是免費服務,不管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只要有合法的居留證明就可以免費享受借閱的服務。這為市民的讀書需求帶來了莫大的便利條件。但如果僅僅說是方便那就片面了,在北京的時候,我去圖書館的時間極為有限,除了距離較遠、交通不便以外,主要的原因還是很少能找到我需要的書籍,所讀之書多半都是自己買來的。而在倫敦,各個圖書館里的藏書可謂應有盡有,從孩子們喜愛的繪畫讀物、兒童小說,到青年和成人們所需的科技、傳記、管理類書籍幾乎你都能找到,甚至還有很多中文書籍,各個社區(qū)圖書館的聯(lián)網管理也非常完善,所借的圖書可以就近送還。
除了社區(qū)圖書館以外,倫敦的各個大學校園完備的圖書館設施自不必提,學校的圖書館通常是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的管理也非常人性化。還記得讀書期間,我在幫導師做一個創(chuàng)新組織形式的研究項目,有一本我需要的書學校的圖書館恰好沒有,在寫信給圖書管理員征詢能否從其他圖書館借調的同時,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就已經迅速下定單購進了這本書。其態(tài)度之謙和,行動之迅速讓我頗為動容,足見學校對待學生和學術研究需求的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
圖書館雖是硬件設施,但地鐵公交上也??梢娛峙鯐镜哪信仙?,足以證明讀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來源于倫敦多年積累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等大文學家似乎順理成章。
習慣了倫敦方便的圖書館資源,回到北京后,我常常會感慨城市圖書館資源的稀缺,甚至曾有沖動要建社區(qū)圖書館。一個城市要想建造圖書館不難,然而真正打造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氛圍卻非一日之功。北京,同倫敦相似,亦是有著淵遠歷史的古老的城市,但在多年現(xiàn)代化的建設、快速的經濟發(fā)展的同時,由于成功學的泛濫,似乎也使得一些人變得浮躁和急功近利。
一流的教師隊伍
英國高等教育在全球享有良好的聲譽,這不僅使英國本土的學生有很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吸引著大量的留學生流入英國。英國高教產業(yè)給英國經濟帶來了很高的價值,這是英國同其他發(fā)達國家及發(fā)展中國家競爭的優(yōu)勢之一。根據(jù)2010年的估算顯示,英國大學經濟年產值達590億英鎊,占英國GDP的2.3%。同時英國高等教育作為國家資產的一部分,其優(yōu)秀的教學質量和研究素質在國際間備受認可。數(shù)據(jù)顯示英國人口僅占全球總人口1%,但是英國科研成果被引用的比例卻高達12%。這足以說明英國的教育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如此,倫敦的大學自然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的師資隊伍。以倫敦商學院為例,在這里的課堂上,到處可見的是來自不同國家的畢業(yè)于牛津、劍橋、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教授,每個人都有著淵博的知識和犀利的觀點,課堂上生動的教學方式吸引著莘莘學子。
多元的國際文化和包容的世界公民
由于其國際化的性質,居住在倫敦的人們來自世界各個國家,而真正來自倫敦本地的人已經成為少數(shù)。再以倫敦商學院為例,一個班級可能大約只有1/10的人來自英國,其他均來自世界各地,學校也盡可能從更多的國家招收學生,典型的一個班級學生構成的國家數(shù)大概是22到30個。這使得學校形成了一個全球化的氛圍,試想在這樣一個多種族的環(huán)境中,沒有人是來自于大多數(shù)的民族,每個人作為個體都是少數(shù),所以其形成的文化也很難說是某一個國家的文化。學生們從這里開始就已經要學會適應全球化的環(huán)境,可以說,培養(yǎng)全球化的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其放入真正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中生活,讓每個人都學會包容,盡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和習俗。
另外,同很多國內的學校不同的是,英國的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應用學習小組的形式,入學之初,每一個班級都會劃分成多個由5—6人組成的學習小組,每一個小組都盡可能地穿插不同國家、不同經歷的學生,這些同學將是你在整個學年交流最為緊密的人。這樣又形成了一個相對多元和國際化的小環(huán)境,這種浸入式的全球化氛圍,更加速了同學們對國際化團隊的適應。除此之外,采用學習小組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課前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準備工作,學習小組經常會在一起討論和共同準備課上的內容。在這里,你不會看到填鴨式的教學,由于課前的準備工作,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非常熱烈,在課堂上,如果來自東方的同學們過于謙虛謹慎,將難以爭得在課堂上的發(fā)言機會,所以他們大都學會了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和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全球化人才競爭的一個必要的基礎條件。
開放的信息渠道
生活和學習在倫敦,我從沒有感覺過是生活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在這里,世界的信息似乎是沒有任何阻礙的。身在倫敦,我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來自加州的創(chuàng)新思路,來自紐約的金融信息,來自北京的經濟形勢和來自倫敦的科技成果。這或許是因為四通八達的互聯(lián)網絡,或許是因為時常光顧校園的企業(yè)管理者不斷地更新著世界上的最佳實踐,亦或許是因為教授學者們帶領學生們不斷挑戰(zhàn)學術研究成為意見領袖??偠灾瑐惗氐膶W術和商業(yè)思維是鮮活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倫敦的人們注重交流,例如在倫敦街頭,隨處可見小酒吧和咖啡館,而這里也常常是同學們課后聚會的場所,大家在這里談天說地,相互交流,或許可以說,這源于英國的聚會文化,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之余,不僅增強了對其他同學的了解,更有益于培養(yǎng)與人交流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在一個城市的建設中,硬件的建設容易,而軟環(huán)境的改變卻很難,北京要想真正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光靠打造一流的基礎設施是遠遠不夠的,提高國民素質,培養(yǎng)和吸引全球化的人才才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