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來彩
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以色列與匈牙利。
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占以色列人口80%以上的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更是達68本之多。猶太人有個習俗,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圣經》上的蜂蜜,通過這一舔,讓孩子對書產生美好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會搶救什么?”如果孩子回答是錢或鉆石時,母親會嚴肅地告訴他:“你首先應該搶救的是書!書里藏著智慧,這要比錢或鉆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p>
在以色列,書刊價格非常昂貴,幾乎每本書的售價在20美元以上,每份報紙也在6美元以上,而以色列人對購買圖書和訂閱報刊卻十分慷慨。這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國家,持有借書證的就有100多萬人,是全世界人均擁有圖書最多的國家。
“安息日”是以色列猶太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動日。在“安息日”,所有猶太人都要停止商業(yè)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yè),公共汽車也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只有書店可以開門營業(yè)。而在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是最多的,大家都在這里安靜地讀書。
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座圖書館。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購書20本,而據我國上世紀90年代統(tǒng)計,平均每人每年購書只有5本,近年來還一直在下降。
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近十人。以色列環(huán)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當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國家的糧食不夠吃,還要用石油換食品時,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們憑著聰明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驚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fā)明也非常多,既有火柴、圓珠筆等小物件,也有電話交換器、變壓器、汽化器、電視顯像管等尖端產品。據說,上世紀80年代是匈牙利人發(fā)明的黃金時代,平均每年的發(fā)明專利都在400件以上。一個小國,因為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從而將自己變成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一個學者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李云貴薦自《經典閱讀》2012年第6期)
鏈接:那些愛讀書的國家
□ 木 子
俄羅斯:書籍與面包同等重要
讀書是俄羅斯民族的悠久傳統(tǒng)和民族習慣。在俄羅斯人看來,書籍與面包同等重要,人不能不吃飯,也不能不讀書,他們用于閱讀的時間遠遠超過吃飯。俄羅斯人把家庭藏書多少看成是一個人文化素養(yǎng)高低的重要標志,俄羅斯居民家庭藏書總量高過公共圖書館藏書量的十倍之多。俄羅斯人平均每人每天用于閱讀圖書、報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時間近一個小時,居世界之首。
日本:用手機推廣青少年閱讀
日本是公認嗜讀的國家,每年出書的速度之快、范圍之廣,遠超亞洲諸國,并設有獎勵制度,促進作家創(chuàng)作。在日本只要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閱讀出版商為手機用戶提供的從言情到偵探等多達20類的文學作品。
法國:家庭“圖書館”經久不衰
法國人愛讀書的習慣在歐洲比較有名。巴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書攤、書店,塞納河邊還有一條專門賣舊書的長廊,成為巴黎一處特有的人文景觀。到法國人家里做客,可看到幾乎家家有藏書,擁有家庭“圖書館”是巴黎人一種經久不衰的時尚。法國人閱讀的頻率與家庭的社會職業(yè)水平有關:每年中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yè)者平均閱讀17本書,職員平均閱讀八本書,工人平均閱讀七本書。
(劉誼人薦自《政府法制》2012年5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