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閎
黑膠唱片意味著什么?黑膠唱片雖是音樂的載體,但它主要不是用來聽的。常常聽到有人夸耀黑膠唱片在聲音效果上的神奇性,但除了少數(shù)高人之外,就我所知,多數(shù)音樂素養(yǎng)平平,五音不全者亦不在少數(shù)。他們會像模像樣地仔細分辨唱片播放時偶爾可聞的“劈啪”聲,并為這種原生態(tài)的“噪音”而興奮不已。但對于唱片中的音樂本身的了解,一般并不超過唱片說明書或通行的音樂百科圖書上的介紹。聽黑膠唱片,只是黑膠迷生活中的一段小小的間奏曲,冗長的前奏和主題曲不在這里。
黑膠唱片對于黑膠迷來說,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在與黑膠唱片打交道的過程中,黑膠迷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和生活價值,這種意義的獲得,遠在聲音與聽覺的關系發(fā)生之前就開始了。首先是挑選唱片。淘唱片,本身就是特殊人群的活動。不僅要有錢,還需要有收藏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藝術判斷力。CD唱碟基本上是均價,而黑膠唱片的價格區(qū)域則在數(shù)元至數(shù)萬元之間。淘唱片得先從物質(zhì)形態(tài)上判斷唱碟的物理品質(zhì)。一般都是二手碟,即便是原裝的,也有可能因為年代較久遠而存在材料老化變形等問題,所以,得將一張唱片豎在地上,看看唱片是否能直立放穩(wěn),如果能,則表示其材質(zhì)均衡,且沒有彎曲,是質(zhì)量好的。還要注意唱片表面是否有刮花。此外,還有唱片品相,品相不好的唱片價格低賤。其次得辨別唱片內(nèi)容質(zhì)量,它的版本,規(guī)格。從轉速、尺寸到材料、顏色,還有唱片的裝幀,從紙芯、內(nèi)外封套到說明書,這些均需要了解。但只有訓練有素的收藏者,才可以對這些了如指掌,剛入門的收藏者則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來學習和積累經(jīng)驗。有時還不得不為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缺乏而付出代價。
在唱片生產(chǎn)線被拆除之后,其不可復制性,是其價格的保證。黑膠廉價的材質(zhì),其價格依據(jù)的是技術,機械式錄音技術和復制技術,保證了唱片的高保真性,播放時特有的“劈啪”作響的噪音,粗顆粒的音色,毛糙的質(zhì)感,這些都是機械復制技術的結晶。而數(shù)碼復制技術則因為剔除了這些聲音雜質(zhì),過分光滑、均質(zhì)的聲音,被黑膠迷們認為沒有“活生感”和缺乏韻味。
收藏和保養(yǎng)也需要經(jīng)過很繁雜的程序。唱片不宜連續(xù)重復聽,每聽完一次須等若干個小時才能聽第二遍,以免唱針與唱片的連續(xù)摩擦產(chǎn)生的熱,損害到塑料材質(zhì)的唱片的溝槽。聽完之后,要將唱片擦拭干凈。有專門的洗碟機清洗,清洗晾干后,再噴上一層黑膠唱片專用的防靜電噴劑,放進防靜電袋子,用膠袋封起來,以免靜電吸附灰塵。至于收藏,則要垂直放置在可以隔離灰塵的柜子里,并固定在垂直的狀態(tài)。放置場所要保持干燥、通風,要防潮防霉防火防曬,更講究一些的,要有恒溫恒濕裝置,溫度和濕度分別控制在25℃和45℃上下。甚至,唱片的封套也是決定收藏價值的重要因素。唱片買回來后,要用擰干的濕布輕輕擦拭封套以除去污垢,晾干后垂直放在通風干燥的地方,取放唱片前要注意保持雙手干爽清潔。
對于黑膠唱片收藏者來說,作為音樂載體的唱片的使用價值,已變得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其作為貨幣保值和升值手段的附加值,而更為重要的是其象征價值,它的儀式感,它的身份標識功能。每一張唱片都記錄著他與它之間的關系的歷史,膠片上的同心圓紋理,與大樹的年輪相似,似乎暗示著記憶的紋路。懷舊消費被打上了精神性的烙印。每一次播放,主人就像一位祭司一般,仔細檢查唱頭、唱針和唱片,唱針臂的高度及其與唱片的垂直和水平夾角,唱頭的偏壓,移動的均衡曲線,這些都需要仔細調(diào)校。而這些調(diào)校技術完全依靠目測和手動來完成,由耳朵的監(jiān)聽來檢驗,跟大工業(yè)時代的機械技師用耳朵和螺絲刀檢測驗校機器一樣。唱片機還殘留有機械技術復制時代的“人性”因素。唱片的主人以這種方式跟唱片和唱機打交道,在這些器材上打下了他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的印記。
播放黑膠唱片的過程,看上去也頗有儀式感,仿佛一場宗教儀式。有時,黑膠迷們會約一二同好,分享自己的收藏,但更多的也是享受這種儀式感和作為收藏品的唱片的珍貴。雖然他們把重現(xiàn)現(xiàn)場音樂的氣氛、感覺作為最高目標,但他們更關注錄音和播放器材的聲音質(zhì)地,而不是音樂本身。僅就欣賞音樂而言,數(shù)碼唱碟顯然要方便得多。但黑膠玩家標榜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品味、情調(diào)和文化身份。當唱片的主人像捧圣物一般地取出唱片的時候,儀式開始。
在這一系列繁瑣的程序當中,聽音樂變得很次要了。黑膠唱片的功用與CD唱碟和錄音磁帶以及其它音樂播放設備不同,其要點不在于聽,也不在于音樂,而在于聽的姿態(tài)。一張CD或磁帶,放進播放器里,就由它去播放,你仍可以在房間里走來走去,該干什么就干什么,看書、上網(wǎng),乃至掃地、做飯,都未始不可。肢體和其它感官的活動,并不影響耳朵聽音樂。網(wǎng)絡在線聽音樂,就更逍遙自在。但聽黑膠唱片則不然。一般而言,須得午后時分,煮上一杯濃咖啡,不放糖,也不加奶,坐在自家陽臺的藤椅或沙發(fā)上,一邊呷咖啡,一邊聽音樂。并且,只是聽音樂,而不宜做其它事情,甚至心有旁騖亦不妥當。
黑膠唱片的主人們將自身的生活價值交付給這種儀式化的程序,并沉迷于其間,在此過程中,這個保存過昔日時光和記憶的唱片,象征性地成為工業(yè)時代技術文化的“圖騰”。時間和技術,使其日益神秘化,需要通過一整套繁復的儀式,與這一特殊的“物”打交道。戀物行為被神化為一種近乎宗教性的禮拜。陳舊的聲音,意味著失去的時間的凄美頌贊,在殘存的器物和技術的廢墟上,安葬業(yè)已死亡的音樂,唱片收藏者則象征性地成為這場文化儀式的祭司,仿佛在主持一場關于早期機械錄音時代的聲音和音樂本身的哀悼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