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勾連科學與人文的信息哲學

      2012-04-29 00:44:03馬蘭
      理論月刊 2012年6期
      關鍵詞:信息技術

      摘要:當今世界,信息化生存已經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就象人的物質性生存需要哲學關照一樣,人的信息化生存也需要哲學的關照。而這一關照的結果就是產生了信息哲學。信息哲學的興起不但與信息技術自身的發(fā)展相關,也取決于哲學家關注點與視界的轉變。信息哲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哲學,成為科學與哲學對話的新領域,促進了科學與人文的融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哲學:科學與人文

      中圖分類號:N0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6-0040-04

      作者簡介:馬蘭(1975-),女,廣東臺山人,哲學博士,江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當代科學研究有一個新動向,就是越來越重視對生命世界及意識問題的探索,原來只在哲學范圍內對意識、行為、知識和規(guī)范的探討,逐步納入到科學的研究領域內,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為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可能。尤其是上世紀末啟動的人類腦計劃項目加強了對人類大腦的理解,將大腦與人類行為密切聯系,探索人的情感、認知、記憶、甚至自由意志的神經基礎,創(chuàng)新成果不斷涌現,而其中的核心技術便是腦成像及腦-計算機接口技術。對腦圖像信息提取、處理、識別、解碼計算讀取凸顯了以計算思維為特征,以生命網絡、社會網絡、神經網絡為研究目標的計算生物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生命科學、認知科學,尤其是生物信息學和整個計算機革命等方面的巨大成功。而這些科學的核心概念便是信息,信息理論成為科學研究的新范式,這種范式的轉換是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需要,正以最深刻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文化與生活。

      一、信息化生存與信息哲學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已將人類帶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20世紀90年代,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就向世人展現了一幅極具誘惑力的數字化和信息化的世界?,F在,這一切已經幾乎全部成為現實,并且以超出他想象的速度前進。

      信息化生存被看成是現代社會區(qū)別于農業(yè)社會與工業(yè)社會的重要標志,現代人類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無不滲透著信息技術的巨大影響。如果說農業(yè)革命帶給人們的是豐富的食物,工業(yè)革命給人們帶來的是充足的商品,那么現代的信息革命帶來的則是大量的信息和暢通的交流。電腦和網絡的出現并不亞于任何人類的偉大發(fā)明,電腦網絡作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把人從現實世界帶到數字化的虛擬世界,海量的信息在這個平臺上被收集、存儲和分析?;ヂ摼W使我們能夠隨時看到文化動態(tài)、公眾輿論、政治事件、商務消息,無論是寬帶網、無線通信還是智能終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信息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被傳送到越來越多的人手中。人們正在享受信息革命帶來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交通、醫(yī)療、金融、教育領域中的眾多技術要依賴于微處理器來進行操作,眾多的社會組織和制度所需的基礎設施也要依賴于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信息技術已被許多人視為一種經濟而又高效的解決許多復雜社會問題的方法,如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社區(qū)管理、電子健康醫(yī)療等。今天的現代文明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化的生存方式獨領風騷,迅猛發(fā)展,“計算機不再只和計算與信息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p>

      信息化生存將信息技術視為一個工件,或是視為人類實現其目標和成果的工具。信息技術已經變得無處不在,侵入人類生存的方方面面。當人們要實現某種目的,信息技術就會實現某種影響力,成為改造世界的物質手段和方式方法。美國科學院列出的21世紀的重大挑戰(zhàn)的工程——醫(yī)療信息科學、網絡空間安全技術、大腦研究工程,幾乎都是信息科學與其它領域的交叉學科。在整個21世紀,信息科學與技術將與生物、納米、認知等科學技術交織在一起,向各個行業(yè)滲透,能夠為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注入新的要素。不僅如此,信息作為最重要的資產成為不同組織和個人爭奪聚集的對象,脫穎而出的信息網絡成為權力、財富和智慧的象征。技術決定論觀點認為,互聯網的開放式和非層次結構或多或少也可以導致運用它的社會變得更開放,人的自由度無限增大,以致在網絡世界里“你想怎樣就怎樣”。在信息時代,人們不但依賴計算機延伸了自己的腦力,使人類生存能力得到了飛躍,并且創(chuàng)造了虛擬生存的方式。托夫勒指出:“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電腦,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毙畔⑸鐣臋嗔υ捳Z為當今世界產生了彌漫性的影響。海德格爾早就將技術作為批判的對象,阿爾伯特伯格曼認為技術是一種表現的態(tài)度,現象學家認為技術體現的是與人類關系的現象。但是。作為人類實現其成果與目標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信息技術不應當只被塑造成為實現權力話語的工具,這不利于信息技術的普及,也不利于一個包容性的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在一個包容性的信息社會中,任何人都有創(chuàng)造、獲取、使用和分享信息的機會和權力。在一個包容性的信息社會中,至關重要的是人們具有獲得信息、思想和知識的自由與能力,消除獲取經濟、社會、政治、衛(wèi)生、文化、教育和科技信息方面存在的障礙,加強公用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促進所有人均能有平等的機會普遍獲取科技知識、創(chuàng)造和傳播科技信息。2005年發(fā)布的《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宣言》中指出,未來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要使個體、社區(qū)和所有階層人們均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并在社會范圍內建設一個以人為本、具有包容性和以發(fā)展為目的的信息社會,使其成為人人能改善自身生活質量的工具。包容性信息社會使信息技術成為21世紀現實人類生存、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最有力的工具,信息科學技術會成為滿足人們生活與文化需求的主業(yè)。信息化生存將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將先在的生存態(tài)度轉向了現存的世界。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中創(chuàng)造出更具智慧更理想的工具,構建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作為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梁,一旦技術上允許,世界就會以特別的方式呈現,作為人存在的意義與行為的表征。

      信息化生存將信息技術視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員。信息技術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個成分、一個成員、一個要素,或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從系統論的觀點看,系統中一個要素的改變尤其是一個重要要素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其他要素或是整個系統的變化。在工業(yè)社會中,機械代替人的體力,制造業(yè)是主導產業(yè),大量生產耐用品,現代工廠作為物質生產的中心,是整個工業(yè)社會結構中的象征。而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技術代替人的腦力,以知識產業(yè)為主導,大量生產知識和信息,信息社會以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為基礎的信息公用事業(yè)成為社會基本結構和象征,對社會結構和社會行為模式的影響是滲透式的,遍及社會的各個領域,以服務全社會為價值目標,為整個社會提供物質基礎。今天,我們把智能手機掛在腰間,筆記本電腦隨身攜帶,上網沖浪成為社會生活中常態(tài),甚至我們的大腦也可以被掃描成圖像信息交給技術去處理,這種圍繞信息而進行的技術革命,根本性的影響了我們的出生、學習、工作、生產、消費、夢想甚至死亡的方式。通常人們沒有考慮到這項技術產生的復雜因素,而當今的社會已然處于信息開發(fā)和設計的復雜進程中。在開發(fā)和設計過程中似乎有很多其他選擇可以排除這種技術的出現。比如文化、政治或是經濟因素。如人文主義者以侵犯人的自由為理由將矛頭指向了現代技術,對現代技術進行反思與批判。但這些批判并沒有考慮到技術本身已是復雜和微妙的社會進程的成果,不單是某種文化或是政治力量完全能主宰的,而是人類進行社會實踐一種方式,信息化生存已將信息技術深刻鑲嵌入社會結構體系中,作為一種無法退去的浪潮成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員。

      信息化生存將人的意識、情感和道德信息化。從信息的角度考察人的認識過程自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主流,當然這也得益于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在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認為能發(fā)現與人的意志、情感、品質、道德等相關的大腦物質的態(tài)度不再停留在哲學層面的爭論。實證的突破性的科學成果不斷涌現。獲得2003年諾貝爾醫(yī)學獎的磁共振成像以及以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吸收并整合了信息技術在內的不同技術,在獲取、編譯、傳輸、變換、存取、加工、創(chuàng)造、控制圖像信息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茖W家通過腦成像技術可以獲得人體網絡系統運行過程中的許多圖像信息,對人的情感、意識和道德決策進行更全面的人工機器的模擬和計算,將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在實踐層面上,神經科學家已經能夠做到用腦掃描的方式進行心理檢查、提高人的注意力、增強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但迄今為止,人類尚未發(fā)展到用大腦器官、肢體來交流意義,實行大腦對話,而只能借助感覺器官、肢體來交流大腦勞動的結果。于是,人腦的內部信息必須由外部表達才能被感知,因此作為信息化存在的人也就離不開信息技術??赸通過信息理解人的意識、情感甚至道德與大腦物質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信息化生存通過編織一種共同的信息符號描述、模擬、控制人的認知狀態(tài),趨向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代替人的腦力,成了一種迫切的文化需要。

      二、信息哲學是一門新的科學哲學

      信息哲學是在反思信息技術及其與社會的互動中發(fā)展起來的。它的發(fā)展一方面以人文學者對技術的批判為路徑,如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以后現代主義對技術的批判,認為技術遮蔽人的自由,會給人類帶來危機;另一方面則是科學領域內建設性的發(fā)展,以人工智能、邏輯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學和計算機等意向性科學的發(fā)展提出的哲學問題而向前推進。

      信息哲學領域是一個新興的領域,目前對它的稱謂還沒有統一的專門術語,信息哲學、計算機哲學、網絡哲學、數字哲學、人工智能哲學、計算機倫理、計算機科學哲學、人工智能哲學等定義實際上具有同等層次的意義??偟膩碚f,“計算機哲學”和“信息哲學”使用得更廣泛,“信息”術語傾向于信息系統,“計算機”與“計算”一詞涵義相同,計算機科學是作為交叉科學出現的最常用的術語,它應用了數學及3D建??梢暬陀嬎銠C模擬方式,高效處理大型數據集。但數據并不等于信息,數據只是信息的源泉。

      從目前學界的術語使用情況看,信息哲學似乎涉及到更寬廣的領域,包括多種不同的計算機科學方面,有計算機理論、計算機技術、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和信息系統。信息哲學與當代新興的生命哲學、工程哲學一樣,有不同于傳統科學哲學只談論本體論與認識論要素的特點,還包涵著價值論的研究,如信息倫理、計算機倫理、網絡倫理等應用倫理學方面的內容。信息哲學已然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目前。信息哲學在本體論方面關注的是“信息轉向”(information turn),即追問信息的基礎性地位,探討什么是信息。

      什么是信息?這個問題在不同的領域和時期答案不盡相同。在20世紀初維納較早的從實用主義的角度把信息比作負熵,這種實用主義體現了一種自然的科學的方法,供人們在經驗層面理解信息。到了20世紀40年代,隨著操作存儲數字實現運行程序的計算機的發(fā)明,數字通信的問題首先得到探討,20世紀50年代,生命科學中的信息證明了遺傳特性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數字代碼生成的。信息代表著有新內容、新知識的消息,“信息”一詞是從可以測量的科學知識中轉化來的代名詞,如在物理學、生物學中可以認為,信息是對行為的通知,從發(fā)出到接收通知的接收器的行為,這種行為從提供的多種可能性中選擇并確定信息?,F代通信理論則是決定信息如何傳遞與接受的數學式的量化通訊。當從哲學上談論信息的本質時,維納強調了信息不同于物質的獨立性的價值和意義。也給哲學家提出了新的命題。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信息作為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開始得到哲學界的承認,“信息”逐漸成為哲學的一個獨特話題,其核心思想通常是來自哲學家達米特(Duramett)的觀點。達米特認為信息是比知識更基礎的概念,知識代表所有人類保存的信息創(chuàng)造,包括人類頭腦中的信息與各種書籍及網絡提供的信息。我國較早對信息哲學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鄔煜教授認為。從信息的存在方式來看,信息不是一個具體的直接物質存在形式,信息是在表征、表現、外化、顯示事物及其特征的意義上構成自身的存在價值的。本體論層次上。信息被視作為它所表現的事物特征的間接存在形式。是世界的本質和說明一切現象的終極原因,超出了物質或意識的本體。

      信息哲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哲學。根據西方信息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牛津大學哲學家F.弗洛里迪(Floridi)的定義,信息哲學是一種新的哲學學科,涉及到信息的概念和基本原則的研究,包括它的計算和流程,以及信息理論的應用和計算機方法中的哲學問題。佛洛里迪的定義十分廣泛,包括了信息理論與哲學問題。2002年,佛羅里迪在《什么是信息哲學?》一書中以人工智能哲學命名了還不成熟的信息哲學。人工智能哲學研究的目標是理解人和機器中基本智能的計算原則,發(fā)展以信息和數據作為計算的基礎,與人溝通、感知并與物理世界相互作用。劉剛認為,信息的科學研究不僅為哲學提供了嶄新的信息理論的哲學方法,還為信息社會的理論基礎提供了系統論證,形成了與其他哲學分支并立的新的理論體系,引導并規(guī)范著信息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信息哲學將信息的某種形式或關聯現象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力求探索其在人類文化和一切領域中的極限功能,以及窮盡其認識論、價值論甚至本體論意義,由此導致的是一種類似于庫恩所說的“范式轉換”,使得以信息作為本體出現時??赡芤鹞覀冄壑惺澜鐖D景的巨大變化,甚至導致一個物質的世界完全變成了一個信息的世界。美國學者亞當斯(Fred Adams)和瑞典學者斯莫克維奇(Gordana Dodig-Cmkovic)指出了科學哲學的范式正走向信息哲學。鄔煜教授認為,信息哲學是信息科學的哲學理論的層次,是對信息問題的哲學方面的考察,是對信息概念和信息原理的哲學層次的概括,諸如信息的哲學本質、哲學分類,信息的質和量的哲學表述,以及信息作為一種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認識方式、價值尺度、進化原則的一般性理論等等,都是信息哲學所應考察的方面。信息哲學本身又可以包括信息本體論、信息認識論、信息方法論、信息進化論、信息價值論等諸多哲學領域方面,并且這些領域方面還可以再包括若干個子項分支哲學學科。

      在認識論層面,信息哲學目前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對機器與意識的關系、意識與意義概念的探討。如:機器能思考嗎?機器有自我意識嗎?機器有靈魂嗎?研究以主客體關系為主線,運用信息的觀點和方法對回答基本上是針鋒相對的,對問題的解答形成了各種爭論,爭論在很多形式上具有啟發(fā)性,并揭示了問題的重要性。大量數理邏輯的結果顯示機器的能力還是有限度的,著名的哥德爾理論表明了在任何充分有力的邏輯系統中確切闡述的陳述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證偽,除非系統本身不一致。哥德爾定理證明了任何特殊機器的能力是有限的,然而它只是說明了應用于人類智力的限制作為規(guī)則既不完備也不一致。此外,還有更多實用的問題需要我們思考,諸如,機器的設計通過圖靈測試了嗎?機器能創(chuàng)造專家承認的天才式的人工作品嗎?如作曲美妙的音樂、寫詩、文學評論。通過機器推理能證明理論嗎?能具有某個領域中最頂尖的知識嗎?能扮演為專家系統嗎?例如,醫(yī)生的準確診斷等。我們是否需要類似人的特點的機器?也就是說普通人一般行為的表現與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等在各自專業(yè)領域內能夠完成實現人類理想的抱負是有區(qū)別的,顯然后者更能指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只是計算機中一個穩(wěn)步增長的領域。人工智能的研究者發(fā)現了用機器進行模式識別、學習、解決問題、證明理論、打游戲、歸納與概括、語言處理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可以肯定,各種人工智能程序不能等同于人類意識,因為人類意識揭示的每個領域都非常的專業(yè)。所以,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不可能尋找到任何唯一令人向往的“一元化理論”或是某種未知的“基本原則”,正如20世紀初對經典物理學構建一元化的機械式理論的失望。

      三、信息哲學促進了科學與人文的融合

      隨著近代科學的獨立,科學強化其獨特性、排它性、自我發(fā)展的邏輯性,獨立走自己的道路,科學與人文的分離趨勢明顯,自然科學取代宗教成為思想生活的重心。自然科學對現象分類和普遍法則感興趣,追求純粹的客觀性,主張科學價值中立,要求科學實驗具有可重復性、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和可預言性,依賴于理想式的近似和概括的方法。而藝術、歷史、文學和哲學轉向研究存在者的意義,對人類生命的各種感受、體驗進行解釋,具有獨特性、個體性的特征。但實際上,科學與技術根本不可能價值中立。在事實與人工制品、過程與程序中都有價值的體現。所有事實都是理論負載,并且所有的理論是價值負載的,即使沒有明確的給出價值系統。史蒂芬?溫伯格甚至認為:“性別歧視、種族主義、殖民主義、軍國主義或資本主義不僅充斥在科學研究的實踐中,甚至會影響科學結論?!?/p>

      人文學的本質是探索、維護意義并為價值辯論,這是文學、戲劇、美術以及哲學、文化研究、歷史研究的核心??茖W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脫離道德、美學、政治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科學家很少反思科學活動對道德、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影響。懷特海這樣定義了事實與價值分離的現代世界:“17世紀產生了由數學描述的科學思想圖景,是出于數學家的功利??茖W的巨大成功一方面收益于物質,一方面是意識、感覺、承受、推理,科學是最具體的對事實的扭曲。因此,現代哲學遭到了毀滅,表現為三種極端的復雜方式,一種是將物質與意識作為相等同的二元論,另兩種是對立的一元唯物論和一元唯心論。但這種欺詐的抽象性從未能克服固有的混亂,是17世紀科學謀劃的結果?!痹趹烟睾?磥?,科學與人文的分離惡化了對科學技術自身的培育,使它的發(fā)展變得越來越成問題。

      信息哲學成為科學與哲學對話的新領域。20世紀純科學的研究進展乏力,而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大技術則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一方面,科學家開始審視規(guī)范與價值領域,把真理與意義帶入科學范圍內,形而上學的觀點被修改。傳統中屬于哲學或宗教范圍內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如: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意識?如何理解自由意志?意義是什么?與意義有關的問題——真理、證據、符號操作、形式以及如何使符號獲得意義等,現在都納入到了科學領域內。計算機以其令人感興趣的方法和技術為澄清與洞察以上問題成為可能,并擴展了科學與哲學的對話領域。另一方面,哲學家對與信息本身沒有直接關聯的新問題發(fā)生了興趣,例如,什么是互聯網?它對個人隱私產生何種影響?用處理器寫字與傳統的筆紙書寫的區(qū)別?如何用移動電話通信改變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怎樣實現一個符合大眾福祉的包容性信息社會?這些新的問題往往集中在信息科學與技術對社會與倫理方面產生的影響,圍繞著構建的信息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討論,以及從物質對象為主體的技術化生存到以創(chuàng)造負載主體命令的信息與計算機機器合一的信息化生存的轉變,以哲學關懷的方式審視科學技術的影響。

      信息哲學促進了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信息哲學的興起不但與信息技術自身的發(fā)展相關,也取決于哲學家關注點與視界的轉變。無論是技術悲觀主義者還是技術樂觀主義者,當信息化生存已成為人的生存常態(tài)時,有助于掀起多元化的討論。不管如何定義信息。其兼具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功能已是大多數信息哲學研究者的共識。作為實現在世界各地瞬時傳輸信息可能的計算機加強了以前從未有過的儲存、組織和信息操作的活動。具有自然屬性,是自然的過程。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的人所創(chuàng)造和把握且有一定的社會性與人文性的目的、手段、方法和活動,信息又具有社會屬性與人文屬性。計算機作為藝術家、工程師、科學家和學者新的工具和工作交流的新方式,更加以人為核心,為科學與人文、藝術與工程達到一種新綜合成為可能。計算機本身是一種新的研究領域并且它的研究對象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人工制品,思想的物化試圖使知識結構化、信息化,包括對計算機本身的信息化,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以人為核心的理想創(chuàng)造了新的環(huán)境。信息技術兼具自然與社會兩重屬性及與此相關的將信息視為超出物質和意識的本體的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同時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的特征。因此,在將信息技術視作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交叉領域的意義上,關于信息的哲學思考可能而且必會同時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視角展開,這就促進了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科學主義的研究建立在信息是一個科學的概念基礎上,追求對信息的精確、客觀乃至定量的表達為其重要的特征;人文主義則將信息視為一種人文現象,從信息的角度豐富對人的本性的認識,在突出信息的作用時并不舍棄人是中心的理念,從內在方面展開對信息的分析,以闡明信息技術本身的概念、方法論程度、認知結構以及客觀的表現形式,這意味著把人的信息化生存方式看作是了解各種人類思想和行為的模式,反映的是技術與社會、自然與人類的互動關系。這就是說,信息哲學的發(fā)展有一個從自然到社會化的過程,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系統越來越明顯地將信息技術與社會文化相整合。從人文主義的角度評價信息技術是一種挑戰(zhàn),信息哲學正為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提供了動力。

      參考文獻:

      [1][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冢汉D铣霭嫔纾?997.

      [2][美]托夫勒,未來的震蕩[M],任小明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肖峰,信息主義及其哲學探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劉剛,當代信息哲學的背景、內容與研究綱領[J],哲學動態(tài),2002,(9).

      [5]Dummett,M The Origin of Analytic Philosophy,London

      Duckworth,1993.

      [6]Floridi.L What is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J],Meuphilosophy,2002,(33).

      [7]Dodig-Crnkovic,G.Shifting the Paradigm of Philosophv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and a New Renaissance[J],Minds and Machines,2003,(13):521-536.

      [8]鄔妮,信息哲學——理論、體系、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9]Weinberg;s,Sokzl''s Hoax[J],The New York Review ofBooks,1996,(13):11-15.

      [10]Whitehead AN Science and the Modem World[M],New York:Free Press,1997,(67).

      責任編輯:文嶸

      猜你喜歡
      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高州市| 金塔县| 伊川县| 湾仔区| 岳阳市| 搜索| 镇安县| 天长市| 原平市| 都昌县| 泾川县| 师宗县| 桃园市| 图们市| 莱西市| 迁西县| 浮梁县| 衡南县| 宜阳县| 拉萨市| 错那县| 罗平县| 吉安县| 获嘉县| 始兴县| 安阳县| 康保县| 香河县| 同德县| 肃宁县| 大埔区| 嫩江县| 文化| 托克逊县| 陕西省| 高州市| 湟中县| 济宁市| 芜湖市| 乌苏市|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