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蓉
魯迅先生筆下曾經(jīng)談到過扼殺兒童的兩種方法是——“捧殺”和“棒殺”。所謂“捧殺”,就是過分地寵愛、溺愛。所謂“棒殺”,無外乎教育方式方法簡單粗暴、操之過急。相信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愛成為孩子不幸的罪魁禍首,可是,當“捧殺”和“棒殺”以愛的名義落到?jīng)]有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時,這“捧”這“棒”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小刀,讓孩子“遍體鱗傷”。
現(xiàn)實中不乏這樣的怪現(xiàn)狀: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特殊,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有的孩子被過分關注,成為“小太陽”,全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有的父母凡事都包辦代替,不要求孩子勞動,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上了學的孩子連鞋帶都不會系。有的家長“大驚小怪”,孩子稍有頭疼腦熱就表現(xiàn)驚慌失措。有的家長為了絕對安全,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孩子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原本白紙一張的孩子,許多就在這樣的“愛”中被捧殺。
天下的父母無一不對子女充滿美好愿望并無私地付出著。然而許多家長們卻在不知不覺間掉進了這樣一個教育的陷阱:有條件的愛;輸不起的心態(tài)。有的家長說,有多種特長、發(fā)展全面的孩子,在學校里會更受老師偏愛。有的家長則無奈地說,整個社會都是這樣,別人都在補習,總不能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小學生雙休日的日程表:周六上午學畫畫;周六下午學作文;周日上午學數(shù)學特長班。周日下午完成學校作業(yè)。這樣的日程表對不少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本應是快樂無憂的童年卻過早承載了太多的壓力。在沉重的負擔下,孩子的天真逐漸消失了,時常被憂郁、緊張的不良情緒所困擾。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存在著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寫作業(yè)磨蹭、好動等不良行為。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學習態(tài)度不好,學習不認真,其實不然,這種情況,很多是因為家長違背教育規(guī)律,一味給孩子施壓造成的。
很多家長對孩子存有過高的期望值,總希望孩子多才多藝出類拔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家庭教育不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也不尊重孩子的興趣,采取“拔苗助長”或“填鴨式”的方式,一心想讓孩子學更多的東西,其結(jié)果卻違背了教育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妨礙了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評價方式單一,重智輕德、重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在前不久的一項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66.6%的小學生、77.1%的中學生睡眠時間不達標,因為有些父母對睡眠的意義認識不足,尤其在面對健康和學習相抗衡時,有些父母寧愿選擇學習。一半以上少年兒童感到運動量不足,專家認為,除了課業(yè)負擔重造成的活動時間少、合適的活動場所缺乏等因素之外,許多父母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忽視體育這一傾斜的教育價值觀起了重要作用。有相當一些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有時間才可以運動”;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學習好、不生病就行了,沒必要花費專門的時間進行鍛煉;有的認為要使孩子身體好,就要吃好、營養(yǎng)好,運動健身被排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外。由于父母認識上的誤區(qū),很難從培養(yǎng)孩子全面發(fā)展的角度,有意識地把孩子的體育運動作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孩子的體育運動習慣在相當一些家庭中成為教育的“盲點”。有一些家長在談到不愿意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時,會強調(diào)孩子學習負擔重。其實,學習與勞動并不矛盾,尤其是孩子的自理性勞動和家務勞動是融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是舉手之勞的事,不會對學習狀況構(gòu)成影響。
的確,多學一些本領和技能,孩子將來可以以更好的狀態(tài)立足于社會,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孩子身上,不要期望所有的孩子往同一個目標努力,畢竟,“有些成功不可復制”。請家長們在“捧殺”與“棒殺”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吧!對子女的成長,不是棒殺,就是捧殺。其實,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沒掌握教育方法的家長。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董進宇提出了一個觀點,有時候,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閉嘴!我們要以科學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編輯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