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青春是什么顏色?有人說,青春應該是紅色的,如一團火焰般炙熱;也有人說,青春應該是綠色的,帶著一絲果實未成熟的清新;還有人說,青春應該是白色的,時刻都體現著純潔和明凈……其實青春本來就是多種色彩的組合,正如《著色》給我們展示的一樣,青春就是一抹亮色,每一種艷麗色彩的背后,都躍動著一顆張力無限的青春的心。
2011年4月16日,“著色”在上海大劇院欣然度過了它十周歲的生日。作為一個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服化專業(yè)師生集體創(chuàng)作的一個教學和藝術品牌,“著色”同樣也是學校教學改革不斷走向社會、不斷把實驗性和欣賞性結合的成功品牌。十年來,“著色”的教學內涵不斷豐富、表現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參與學生不斷受益、社會關注也不斷聚焦。
“著色”的領軍人物、舞美系服裝化妝教研室主任徐家華說:“當初我們取名為‘著色,主要有兩層意思。如果把傳統(tǒng)的教學視為本色,那么‘著色就是要改進傳統(tǒng)模式為其增加新的顏色、注入新的生命力。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著色能為大學生人生中最為寶貴的四年畫上鮮明豐富的色彩?!蛻撌菫榍啻褐?。”
從幕后走向幕前
舞臺美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在學校素來以“安分守己”著稱??墒?002的一天,他們突然接到命令:從今天起,你們每個人都要做好唱主角的準備,因為你們即將從后臺走向前臺,會有一個獨立的舞臺由你們來控制,你們會是整個舞臺的主宰!
這些孩子們面面相覷。我們不是“綠葉”么?當“綠葉”唱起了主調會是什么樣?徐家華老師心里也沒底?!拔杳老档膶W生,從來都不能太自我,因為舞臺美術、服裝化妝都是服務于整個戲劇的,好的舞美師并不就指他的創(chuàng)意有多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很好的傳達編劇、導演的意圖。但如果突然有一天,沒有編劇的意圖了,沒有導演的指令了,孩子們沒了方向,這到底行不行?”
事實證明,學生們不但能行,而且從幕后到幕前的過程,恰恰也給他們轉換了主體觀念,為成長指明了方向。2002年在一片關注中,“著色”在舞臺上首次精彩亮相,近百件充滿創(chuàng)意的作品讓前來觀摩的師生們眼睛一亮。為了這一場秀,數個月來教師們不敢輕下判斷,學藝術的人開始變得謹言慎行,對學生的作品總是從頭到尾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學生們更不敢掉以輕心,按照老師的意見,一稿接一稿地創(chuàng)意,又一稿接一稿地被槍斃,直到作品真正能表達出了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讓師生們皆大歡喜。一場秀下來,老師和學生都經歷了體力和心力的一次巨大消耗。
從平面走向立體
“著色”的處女秀成功了! 但徐家華在歡喜之余,突然又有了些憂慮。首次活動給“人物造型藝術”專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開了發(fā)展空間,改過去的被動教學為主動教學,可同樣也凸現出了學生在專業(yè)培養(yǎng)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如果不及時更正,明年的“著色”會是怎樣?
在“著色”之前,服化專業(yè)學生的工作都以畫圖為主。他們的思想靠圖紙來表達,他們的作品也靠圖紙來說明。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們一定要擺脫圖紙的束縛,告別“紙上談兵”,實打實地拿出作品來說明自己,要在服裝設計中加強動手能力的訓練。
這些16、7歲大的孩子們,放下了工業(yè)化時代機械復制的便利,儼然拿起了針線,一板一眼從最簡單的量體裁衣開始學起。雖說班上大部分都是女孩,但到底也有幾個男生,一開始他們對這女孩兒的活竟不能適應,面對針線猶豫良久始終下不了手?!白鲆路环帜信?,只要你是班上的一員,你就必須學會拿針牽線?!薄ⅰ皠e怕,裁縫還有男的呢!”徐家華快人快語,男孩兒終于越過了心里的那道坎。男性思維的優(yōu)越性,在設計中一覽無遺,他們的作品反而更具風格,往往就能脫穎而出。
以前作平面設計的時候,只需要把“二維”空間下的設計稿畫好,交付制作就算完事。現在要立體呈現,學生們不得不仔仔細細反復思量,哪里需要收邊,哪里需要訂扣,背后怎樣設計,側面如何呈現,俯看什么效果,仰看又呈何種形狀……所有一切的細節(jié),都需要每個設計師自己定奪。除此之外,學生們還要自己淘材料、動手裁剪,還要自己動手設計與時裝相配的妝容,一場“著色”下來,學生們個個儼然成為了全方位的造型能手,舞臺上下充滿自信,遇見問題沉著冷靜,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在象牙塔中看樣學樣的小學生了。
從生活走向藝術
“雖然我們要求每個學生都會做衣服,但我們培養(yǎng)的不是裁縫,而是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服裝設計師?!毙旒胰A說,“所謂設計師,他必須要有理念,要有情感,要有想法,能和社會思想、大眾生活對接。我很希望在學生的作品中看到這種質樸的生命力,感受到孩子們純真情感的升華。”
十年中,“著色”每每都有不同的主題亮相。其中既有關注民族文化,也有涉及科幻元素,還有呼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的主題聚焦在舞臺上,就是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從生活中汲取設計元素,豐富藝術表達的形式和載體。學生們的形象思維是無拘無束的,對色彩和材質的使用也十分自由,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們在這一次“著色”的過程中,學會用不同的視角去審思周圍的環(huán)境,把生活中的發(fā)現融入到自己的藝術構思中去,并通過服化語言來表達個人對于人生的理解、思索和追求。
在今年的“著色”服裝秀上,11級的學生黃亦珺向觀眾介紹了她的創(chuàng)意構思。小黃是一個上海女孩,上海得天獨厚的生活條件讓她對世界充滿了不容置否的美好印象。但是去年暑假,她來到中國的西部,被當地缺水的貧苦生活深深觸動?!拔覀兯街?,都因為干旱而變得不那么美好。泥土都裂成了龜裂紋,田里顆粒無收,家家戶戶每天都要計算著用水量,孩子們連水都喝不上,哪里還可以洗澡?看見這些,我忍不住哭了一場?;氐缴虾:螅以僖膊粫幻骈_著水龍頭一面打肥皂洗手。這次,我設計的服裝主題就是以土地的龜裂紋為素材的,希望大家看見我這件衣服的時候,不要忘了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因為缺水還在忍受著苦難,節(jié)約水資源更應該從我們每個人自身做起,從生活的分分秒秒做起。”在2012“著色”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小黃原原本本地向大家介紹她的創(chuàng)作構思,而她身后的這件作品,在孩子動情地述說中,折射出閃耀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光輝。因為這不僅僅是一件由孩子親手縫制的時裝衣服,更是體現了90后學生一種超越當下的關懷,是大學生們?yōu)槿祟惖慕K極追求而的高尚祈愿。
“當藝術深深的植根于生活時,藝術也就‘活了,”徐家華說,“作為一名未來的設計師,我們要求同學對生活保持敏銳的觸角,能將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應用在設計中,而“著色”這一種藝術實踐方式,就是將這種可貴的、經過自己探索的人文關懷帶進未來的藝術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