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達
關于邛竹杖的記載,最早見于《史記》?!妒酚洝ご笸鹆袀鳌诽岬?,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報告說:“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大夏國,在今阿富汗北部。身毒,古印度的別譯。早在西漢以前,邛竹杖作為外貿商品即出現(xiàn)在中外市場。它見證了兩千多年前的古蜀與南亞、西域國家貿易交流的繁榮景象。后來,歷代的文人墨客給予了邛竹杖充分的關注,他們將邛竹杖由物質形態(tài)上升為文化形態(tài)?,F(xiàn)在,隨著對古西南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研究,學術界對于邛竹杖也各抒己見,眾說紛紜。那么,邛竹杖究竟為何物?其產(chǎn)地出自何處?其在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揮過什么作用?本文將從邛竹生態(tài)學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史籍對邛竹、邛竹杖相關問題的記載,作一論述,以求專家學者指正。
一、邛竹杖是用邛竹加工而成的手杖
唐初顏師古注《漢書》引臣瓚曰:“邛,山名。生此竹,高節(jié)實中,可作杖。”顏師古自注曰:“邛竹杖,人皆識之,無假多釋?!?[1]正因為無假多釋,所以歷史上對于邛竹杖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其實,邛竹杖就是人們用邛竹加工而成的一種手杖。那么邛竹是一種什么樣的竹子呢?筇(即邛)竹,學名叫Qiongzhu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屬禾本科竹亞科筇竹屬植物,包括大葉筇竹、細竿筇竹、平竹、柔毛筇竹、光竹、實竹子、三月竹等,廣泛出產(chǎn)于我國西南地區(qū)海拔1500米~2000米的山地。筇竹屬的形態(tài)特征為:中、小型竹類,地下莖呈復軸型,稈直立,節(jié)間呈圓筒形或少數(shù)種類基部數(shù)節(jié)略呈方形,下部節(jié)間實心或近實心。[2]筇竹的這些特點正好符合古籍中對邛竹杖的描述——“高節(jié)實中”。
中國古代人們用邛竹制作的邛竹杖,并不是今天一些學者論說的是手杖的通稱,諸如藤杖、棕竹杖、靈壽杖之類。它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種普通的手杖。在古代,由于生產(chǎn)力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商旅運輸貨物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始于成都的西南絲綢之路位于我國地形區(qū)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交界處的橫斷山脈地區(qū),那里地形復雜多樣,山谷向南北延伸,道路艱險。商人往來其間,往往需要借助邛竹杖扶持去穿越崎嶇的山間道路。這就是邛竹杖最初的實用價值,也是其能夠銷往印度并轉口貿易最終出現(xiàn)在大夏國的原因。
因為邛竹杖所具有的實用價值以及遠在西漢以前就已聲名鵲起,暢銷國外,才使得歷代文人墨客紛紛贊頌并借之托物言志,從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喻義。南北朝時期的庾信、唐代杜甫、北宋蘇東坡、南宋陸游等都在其著作中贊頌過邛竹杖。他們把邛竹杖或作為作者品行與操守的象征,或作為表達思念之情的載體。北宋黃庭堅的《邛竹杖贊》曰:“厲廉隅而不劌,故竊比于彭耽之壽。屈曲而有直體,能獨立于雪霜之后……”其賦于邛竹杖忠信篤恭、內圣、廉、直、節(jié)的品格,屬于諸多贊頌之一。
根據(jù)筆者考察,邛竹杖并不是什么神秘之物,現(xiàn)在也沒有消失。它在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以及邛崍山等旅游名山皆有出售。當?shù)厝酥谱髭鲋裾鹊墓に囈矘O簡單,即用微火將采來的成年邛竹考出水分時,用手工方法將之彎成勾狀,再用水冷卻以定型,遂成邛竹杖。其顏色,分為竹子本色或漆成他色。現(xiàn)在,許多老年人仍在使用邛竹杖。此外,一些海外的游客來四川旅游時,也會買邛竹杖用于登山助力。
二、邛竹產(chǎn)地是邛崍山脈大熊貓活動區(qū)域
關于邛竹杖的產(chǎn)地,分析歷代相關史料,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史記正義》以為邛竹產(chǎn)于西漢邛都縣,即今四川省西昌市東南境;《漢書補注》以為邛竹杖產(chǎn)于邛山。對于邛竹杖產(chǎn)于邛都這一說法,民族學家李紹明先生在《說“邛”與“邛竹杖”》一文中,以古“邛人”不居住于邛都縣境為據(jù)予以否定。作者對此觀點表示贊同。
另一種說法是邛竹杖產(chǎn)于邛山,即古邛人居住的地區(qū),但具體產(chǎn)于何處,語焉不詳。中唐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提到:“滎經(jīng)縣,東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秦、漢嚴道縣地,武德三年于此置滎經(jīng)縣。邛來山,在縣西五十里。本名邛筰山,故筰人之界也。山巖峭峻,出竹高節(jié)實中,堪為杖,因名山也。” [3]臺灣學者桑秀云也認為:“‘邛山并不是專指某一座山脈,而是泛稱古邛人居住地之山皆是‘邛山。邛在蜀郡西南徼外,大約在四川西南。” [4]
邛山到底在哪里?由于相關史料以及考古文物缺失,很難確定其具體位置。但是,從自然界最原始的食物鏈的角度去研究,似乎能有新的啟示。從生態(tài)學的意義來看,各種生物通過一系列食與被食的關系,把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yǎng)關系彼此聯(lián)系起來的序列,就是食物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種類繁多,并且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單就竹子和熊貓的食物鏈關系而言,竹子屬于生產(chǎn)者,而大熊貓屬于消費者。大熊貓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為食,其生存主要依靠竹子在光合作用下提供的生物能。大熊貓出現(xiàn)于更新世初期, 興旺繁榮于更新世中期, 曾廣泛分布于我國南部、中部、西南, 向北直達北京周口店等16個省市, 南至緬甸北部。后來由于第四紀的冰川襲擊和人為活動的影響, 大片森林毀滅后, 使它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引起了種群的衰敗, 故孑遺至今數(shù)量稀少, 成為我國特產(chǎn)的古老珍稀動物。其殘存的種群,長期適應于亞熱帶——溫帶植物區(qū)系最豐富的地區(q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寒溫帶亞高山針葉林下, 以中山和高山竹類為食。所以, 大熊貓的分布與川西的竹類分布相一致。[5]邛竹是大熊貓最喜歡食用的竹類之一。因此,邛竹生長的區(qū)域也是大熊貓活動的區(qū)域。這個區(qū)域,就是以今四川省滎經(jīng)縣境內的大相嶺為中心的邛竹生長的區(qū)域。這一帶人煙稀少, 峰巒迭嶂, 地形高聳, 海拔高度在2600米~2800米之間, 氣候濕潤,竹類叢生, 成為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區(qū)。[6]這一區(qū)域就是今邛崍山脈。
我國是竹類分布最豐富地區(qū)之一,約有40屬,400種;而四川分布約14屬,80多種,其中可供大熊貓實用的竹類有20多種。涼山山系、相嶺山系和邛崍山系南部, 由于竹種較多,為大熊貓?zhí)峁┝顺渥愕墓┙o來源。今涼山州的大熊貓主要分布于美姑、甘洛和越西東部和樂山市、馬邊、雷波和峨邊及雅安市、洪雅、滎經(jīng)和漢源等縣部分地區(qū)。邛崍山系大熊貓主要分布于北部的理縣、小金、汶川(右岸之西部),南部的崇州、大邑、邛崍、蘆山和寶興、天全、康定、瀘定等縣,其數(shù)量最多。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大熊貓在以大相嶺為中心的四川省西南地區(qū)這一區(qū)域的分布范圍主要是今雅安地區(qū)為中心,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樂山地區(qū)西部以及眉山地區(qū)西南部,即北緯101.96°~北緯103.57°,東經(jīng)28.27°~東經(jīng)30.63°的范圍內。但在該區(qū)域內竹類繁多,因海拔不同竹子的種類也有所區(qū)別。而邛竹主要生長在海拔1200米~2800米的山林之中。
三、邛竹杖產(chǎn)于嚴道
邛竹分布的區(qū)域,就是邛竹杖出產(chǎn)的區(qū)域。清朝陳鼎編纂的《竹譜》(刊印于清光緒二年)記載:“筇(即‘邛)竹,產(chǎn)于四川敘州、烏蒙、黎州、眉州、雅州、邛州、蒼筤、邛筰。諸山俱有,皆可為杖,以其堅潔也?!倍@些區(qū)域,與上述大熊貓以大相嶺為中心的四川西南地區(qū)的分布范圍不謀而合。因此,漢代的邛竹杖最有可能產(chǎn)于當時的嚴道縣,即今四川省雅安市滎經(jīng)縣。
嚴道縣,秦置,治所在今四川省滎經(jīng)縣西南。嚴道縣是秦漢時西南絲綢之路牦牛道的起點,對早期的西南開發(fā)、建設和發(fā)展,中原與西南邊疆的貿易交流起過重要作用。嚴道縣縣城作為古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橋梁,南進之路是出城西,翻越邛崍山沿牦牛道入滇,再由滇(故都約在今云南騰沖一帶)轉至身毒國。[7]
西南絲綢之路雖然在秦漢之際即已開通,但道路艱險難行,直到西漢司馬相如奉命開通西南夷道之后,道路才加寬。近年來,在該地區(qū)出土的先秦時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在同時期的巴蜀遺物和中原遺物中極為少見的器物。例如,在嚴道城東部的西周巴蜀墓中出土了與云南永仁早期石棺葬的雙耳罐相似的器物;在滎經(jīng)戰(zhàn)國巴蜀墓中,還發(fā)現(xiàn)中心飾多角太陽紋及銅牌飾。這些出土文物證明,古嚴道城確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邊塞重鎮(zhèn)。《雅州府志》卷五之物產(chǎn)篇中記載:滎經(jīng)縣產(chǎn)邛竹。[8]古嚴道的人們,首先把嚴道縣的邛竹加工成為邛竹杖,而古西南絲綢之路上的商賈們用邛竹杖助行,并將之出口到印度、大夏等地,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四、邛竹杖乃“南夷之端”
西南諸多少數(shù)民族部族歷經(jīng)先秦時期的自由發(fā)展,而后成為楚國、秦朝的邊遠地區(qū)。到漢初,蜀郡原來的邊界已被當作關塞。巴郡和蜀郡百姓中的有些人偷著出塞作買賣,換取筰國的馬、僰國的僮仆與牦牛等。邛竹杖,作為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便已經(jīng)存在的外貿商品,很有可能就是民間商人在邊塞進行非法貿易的物品。此為邛竹杖在歷史長河中的最初的作用。
此外,回顧中國古代的外交史,朝貢貿易是自秦漢開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穩(wěn)定邊疆以及發(fā)展對外關系的重要手段。經(jīng)過“文景之治”的積累與發(fā)展建設,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強盛,在對匈奴由守轉攻的同時,又屢屢發(fā)兵,東討朝鮮,南征南越,西平西南夷,開疆拓土,可謂盛極一時。從《史記》、《漢書》的有關記載來看,朝貢走向制度化是在公元前1世紀前期,并主要通過漢匈關系、漢與西域的關系體現(xiàn)出來。[9]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當張騫在朝廷上向漢武帝匯報在大夏看到的邛竹杖之后,便乘機大談大夏在漢朝西南方并一直希望與中國通商,然后卻憂慮匈奴阻隔他們與中國的交通要道;稱假若能開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國的路既方便又近,對漢朝有利無害。于是漢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fā),去尋找身毒國。
但是,由于西南夷各個勢力的反對與阻撓(主要根源在于各個勢力首領害怕因漢朝的介入從而損害各自對貿易的壟斷利益),漢朝在最初的幾年里始終未能打通經(jīng)由西南夷前往身毒乃至大夏的商路。后來南越開始造反,西南夷各勢力因連帶而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漢朝與南越國的戰(zhàn)爭中,最終漢朝在這場戰(zhàn)爭中勝利,西南各勢力從此歸附了漢朝。從這個角度講,邛竹杖是漢朝打通(平定)西南夷的引子,同時也可以說是給當時西南各部族帶去戰(zhàn)爭的“禍端”。誠如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里所言:“然南夷之端,見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
注釋:
[1] 班固,顏師古.漢書[M].中華書局,1962.2690.
[2] 李德銖,薛紀如.中國筇竹屬植物志資料[J].云南植物研究,1988,(10).
[3] 李吉甫,賀次君.元和郡縣志[M].中華書局,1983.805.
[4] 桑秀云.蜀布邛竹杖傳至大夏路徑的蠡測[A] .段渝.南方絲綢之路研究論集[C] .巴蜀書社,2008.122.
[5] 秦自生.四川大熊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主食竹種更新[J] .竹子研究匯刊,1985,(1).
[6] 王將克.關于大熊貓種的劃分、地史分布及其演化歷史的探討[J] .動物學報,1974,(2).
[7] 李曉鷗.試論嚴道城在南方古代貿易道路上的作用[A] .南方絲綢之路文化論編寫組.南方絲綢之路文化論[C] .文物出版社,1985.63.
[8] 曹掄彬, 曹掄翰.雅州府志(第四冊)[M].臺灣:成文出版社,1969.78.
[9] 李云泉.漢唐中外朝貢制度論述[J] .東方論壇,2002,(06).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成都)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