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飛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各國高等教育投入政策也日益國際化。我國教育經費的短缺是長期難題。文章通過分析美、英、俄在籌集高等教育經費上的優(yōu)勢和特點,揭示了我國高等教育投入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高等教育在加強財政投入、制定合理收費標準、完善捐贈制度和發(fā)展留學生教育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 高等教育投入; 財政役入; 教育募捐
全球經濟危機以來,各國政府財政困難,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也相應減少,很多國家高等教育經費籌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促使各國不斷拓寬高等教育投入的經費來源渠道,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成為普遍的趨勢。同樣,我國也存在相同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剛剛完成超常規(guī)發(fā)展的階段,很多學校還在負債運轉,深入分析國外高等學校的經費籌措體制,詳細研究各國解決高等教育經費緊張的措施,對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體制,解決我國高等教育經費嚴重短缺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國外高等教育投入的經費來源及特點
美國、俄羅斯、英國三個國家,雖然歷史、經濟、文化各異,對高等教育投入的政策也各不相同,但其主要來源渠道卻大致一樣,主要由政府投入、學費收取、個人和社會捐贈以及學校自身經營、教育服務收入等方面構成,只是不同國家這四種來源的構成比例有所不同,具體的實施辦法也有區(qū)別。
(一)成熟的美國高等教育投入體系
美國是世界高等教育最發(fā)達的國家,教育投資體制健全,向社會籌措資金的渠道廣泛。美國沒有國立高校,公立高校主要是州立高校。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較早,由于哈佛等私立大學比美國的公立高校建立早了200多年,社會資金投入高校的意識深入人心。因此美國公立高校從創(chuàng)建開始就沒有完全依賴政府撥款,經費來源一直是多元化的。但公立和私立院校經費來源也有很大區(qū)別,不同收入所占的比例差別很大。公立高校一般以撥款為主,撥款占總收入的50%左右,但政府撥款在私立院校卻只能占到15%,私立院校的經費來源主體是學費收入。
捐資助學是美國的一種傳統(tǒng),捐贈收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經費來源,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都是由私人捐贈建成。但捐贈收入在私立院校收入所占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公立高校,一般私立學校捐贈收入可達到年收入的13%,而公立院校一般為5%左右。美國政府鼓勵捐贈活動,在給學校捐贈上有很寬的優(yōu)惠政策。
美國高校的學費多年來都比較穩(wěn)定,但近年來為了應對經濟危機,收費標準提高迅速,學費在經費來源中占有很大份額。同時美國是擁有全球最多的外來留學生的國家,每年留學生帶來的收入相當可觀。
(二)改革中的英國高等教育投入體系
與美國不同,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大部分是國立的,真正意義上的私立大學只有1976年成立的白金漢大學一所,該國大學大多形成和完善于工業(yè)革命后的經濟發(fā)達時期,政府有足夠的財力為高等教育提供充足的經費,因此高校都形成了依賴政府撥款的習慣。該國高等教育的撥款由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分配,各學校所得撥款因學校的規(guī)模、歷史和地位差異等有所不同。在確定撥款數(shù)目后,各高校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提交資金使用方案,并對方案進行評估和審查后方可撥款。英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投入在發(fā)達國家中也位居前列,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英國政府財政赤字嚴重,高等教育也未能幸免,遭到了40億元的消減,占目前英國高等教育經費110億元總撥款的36%。為保障高校的正常運行,政府宣布從2012年大幅提高大學學費,英格蘭大學上漲為每年6 000到9 000英鎊,學費收入將成為英國高校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英國的留學生教育開始向產業(yè)化發(fā)展,外國留學生已占在校生的13.4%,海外留學生學費一般是英國本土學生的4—5倍,留學生繳納的學費已經占到英國大學經費來源的10%。
由于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習慣,英國雖然收入水平較高,但普遍認為高等教育是政府的責任,理應由政府提供相應的經費,因此英國對高等教育的捐贈遠遠低于美國。
(三)發(fā)展中的俄羅斯高等教育投入體系
俄羅斯的高等教育投入在蘇聯(lián)時期是完全由國家包辦,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高等教育的體制開始轉型,在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開始積極尋求新的經費來源。雖然經費渠道有所擴大,但財政撥款的主導地位沒有改變,而且撥款制度有別于其他國家,實行的是實名制國家財證券,它將財政補助與學生參加國家統(tǒng)一考試的成績緊密結合,以學生考試成績?yōu)闃藴剩瑢⒇斦芸顒澐譃?個等級,即一級為80—100分、二級為68—80分、三級為52—68分、四級為43—52分、五級為35—43分,學生分數(shù)越高補助越多。以2004年為例,一至五級每生補助標準為12 500、7 200、3 200、1 200、700盧布,學校按錄取學生的檔次和數(shù)量獲得財政撥款,招收等級高的學生數(shù)量越多,得到的撥款就越多,這種制度可以鼓勵高校提高教學質量,以爭取更多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
俄羅斯高校實行學分制,有公費生和自費生之分,近年政府教育投入不足,高校招收自費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已由原來招生人數(shù)的一少半轉變?yōu)橐欢喟?,學費標準因專業(yè)和學校所在地域差別較大。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開始加大招收國外留學生的力度,2006年俄羅斯成為繼美、英、德、法等國之后的第八大世界留學生目的國,在國際教育出口和教育服務的市場占領了一席之地。為進一步擴大教育出口,在《2006年—2010年俄羅斯聯(lián)邦專項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中提出將外國留學生在大學生中的比例由1.5%提高到2010年的1.8%。
俄羅斯鼓勵高校通過服務開展創(chuàng)收活動,賦予高校相當寬泛的商業(yè)經營范圍。如,開辦工廠、轉讓科研成果、出租學校閑置設施以及從事股票和有價證券等活動;開展有償?shù)慕逃找彩歉咝?chuàng)收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在社會捐贈上,國家領導人都曾多次發(fā)表演講,呼吁企業(yè)、組織、個人對教育投入資金,為了規(guī)范捐贈資金管理,還成立了非商業(yè)性教育基金組織,吸納國內外社會捐贈和資助。盡管目前社會捐贈在高校收入中占的比重還不大,但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二、國內高等教育經費來源情況分析
通過與以上三個國家的教育投入現(xiàn)狀相比較,可以看到我國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我國自1993年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提出公共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標以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和法律保障,一直未能實現(xiàn)。近年原本就緊張的教育經費,由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優(yōu)先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等重大政策,占用了大量資金,使財政能夠劃撥給高等教育的經費更是有限。隨著高等學校招生人數(shù)的不斷增長,財政投入明顯不足,財政撥款占學??偸杖氲谋壤鹉晗陆担芏嗟胤皆盒5膶W費收入已經超過財政撥款,成為高校收入的主體。高校在擴招過程中為滿足教學、科研的需要,紛紛向銀行舉債,形成了巨大的債務負擔。近兩年國家為高校化債提供了相應的政策和資金,高等教育經費的窘況略有改善。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十一五”期間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25%,在校生達到3 000萬人以上。但毛入學率在世界范圍內仍處于較低水平,要實現(xiàn)2020年毛入學率40%的目標就必須擴充高等教育資源??v觀國際教育發(fā)展歷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過程也是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但目前我國的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緩慢,政府對民辦高校幾乎沒有任何投入,民辦高校基本是完全依賴學費收入。
(二)收費制度不夠完善
一是收費標準制定不科學。2002年國家實行“一刀切”的政策,禁止高校上調學費標準,至今十年了,我國高校的學費標準都沒有調整過,有些省份,如河北省,普通本科學費標準是3 500元/生年,而現(xiàn)在河北省重點中學的學費都已過萬,這種倒掛現(xiàn)象值得深思。二是研究生收費制度不合理。目前我國招收的國家任務生不收取學費,政府也沒有給高校安排相應的資金,但在招生計劃中國家任務生占大半甚至更多,少部分的自費生收費標準又較低,造成了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越多,學校的負擔就越重,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招生積極性。近年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不斷加大,貧富不均現(xiàn)象嚴重,從2000年我國基尼系數(shù)就超過了0.4的警戒線,2006年已升至0.46,如果總是以低收入者的標準來評價高校學費的高低,對高校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亟待建立合理的收費制度和相應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
(三)留學生教育規(guī)模較小
我國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shù)遠遠超過到我國留學的學生人數(shù),2010年在華留學生人數(shù)23萬,2011年我國到國外的留學生是127萬,是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這不僅不利于我國人才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我國學術地位的提升。在美、英、俄等國家留學生學費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來源,美國2011年國際學生數(shù)量達到了72萬,我國與之相比差距還非常大,因此在擴大留學生教育上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四)缺乏相應捐贈機制和政策
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捐贈收入始終在較低水平,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國缺乏對教育捐贈的管理,沒有專門的教育捐贈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二是稅收優(yōu)惠力度不大,我國企業(yè)用于公益性捐贈只有在所得稅年度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才準予稅收減免,而美國對企業(yè)免稅的比例是11%。我國這種制度嚴重抑制了企業(yè)捐贈的積極性。
三、國外經驗對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投入體系的啟示
(一)加強財政教育投入,兼顧民辦教育發(fā)展
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主渠道仍然是政府的投入。經費保障是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大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是建立高水平大學以及重點學科建設的基礎。國家應按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要求,加大教育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比重,財政在資金分配過程中要保持高等教育投入在整個教育經費中的合理比重,保持各級各類教育的協(xié)調發(fā)展。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在還處于起步階段,經費來源基本是單純依靠收取學費,因此國家在重點投入公立高等院校的同時,還應兼顧民辦高校,給予民辦高校適當?shù)难a助,國家投入資金可調動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積極性。
(二)確定合理學費標準,重構學費價格體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應適當提高學費標準,研究生教育全部實行收費制度,并構筑“獎、貸、助、補、減”多元化助學體系。2011年我國的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 856美元增長為4 382美元,以5 000元/生年的收費標準計算,分別占2002和2011年人均GDP的100%和18%,國民購買力的快速增長顯示國內學生學費仍有上漲的空間。我國應當重新確定各地的學生學費收取標準,按照不同專業(yè)類型、不同地域,以及成本補償原則合理確定學費標準。提高學費后,要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政策,采取延長貸款還款期限、提高獎學金額度等措施保障貧困學生正常完成學業(yè)。
(三)建立教育募捐制度,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我國的社會捐贈還在起步階段,發(fā)展?jié)摿薮?。國家已出臺了一些鼓勵捐贈的法規(guī),我們必須抓住時機,成立專門的教育募捐機構,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多形式、多渠道吸收社會各界的捐贈。國家應加大對社會捐贈的宣傳力度,通過稅收優(yōu)惠等政策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捐贈行為,逐步形成社會捐資助學的風尚。
(四)加強高校教育出口,擴充辦學經費來源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世界各國都更加重視招收國外留學生,我國高校也應提高辦學質量,注重學校內涵發(fā)展,加強國際交流和宣傳,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華就讀。同時應擴大對留學生收費的自主權,給學校更大的靈活性,借以籌集資金緩解國家財政投入有限的局面,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和盤活其他各種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也可提高我國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繼華.美國高等教育經費籌措經驗及我國高等教育籌措體制的完善[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71-75.
[2] 王正惠.國際化視域下英國政府消減高等教育經費的動因與啟示[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1(3):31-34.
[3] 陳漢強.俄羅斯高等教育經費渠道多元化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9(6):79-82.
[4] 劉淑華,等.俄羅斯公立高等教育經費多元化改革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11(6):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