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提到彼得·巴菲特,人們首先介紹他為“股神之子”、世界上最著名的“富二代”。而事實上,他卻將自己完全投入到了音樂的懷抱,是一名音樂人。
很多人問過彼得·巴菲特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有個‘股神老爸,為什么不選擇繼承父親衣缽走入華爾街,成為‘股神二代?”彼得是這樣回答的:“父母希望我和我的兄弟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yè)……假使我宣布我生活的樂趣是撿垃圾,我的父母看到我整天待在垃圾車上,也會高興?!?/p>
這個“撿垃圾我爸都高興”的小孩,從小對音樂非常敏感,也特別鐘愛。不過,隨著學琴難度的加大,彼得·巴菲特不想學了。但媽媽認為他年紀太小,不清楚自己的放棄意味著什么,不能讓小孩就這么退卻了。于是媽媽給他換了一位新的鋼琴老師,重新點燃了小彼得的興趣。接下來一直到大學,他一共換過4位鋼琴老師,音樂一直沒有離開過他的生活。
踏上社會后,彼得·巴菲特的身上也沒有任何“富二代”、“名二代”的光環(huán),他必須自己去謀生,比如要為電臺的商業(yè)廣告譜曲。剛開始踏入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時,他只有很少一筆錢,他必須想盡辦法過一種完全獨立的生活,不僅要還房貸,還有音樂設備等貸款要還。雖然吃了很多苦,不過他認為“這是人生必經(jīng)的歷練”。
正是依靠這樣的信念和執(zhí)著,后來彼得·巴菲特成長為國際一流的作曲家和音樂人,為奧斯卡獲獎影片《與狼共舞》配插曲,后來又爭取到為電視連續(xù)短劇《500個部落》配樂的機會,并因此榮獲美國電視界的最高獎項——艾美獎。
彼得·巴菲特不無感慨地說:“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饋贈不是金錢,而是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