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梅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敝腥A文化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主要包括儒、法、道三家,其核心分別為“以人為本”、“依法治國”和“無為而治”。對這些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管理思想,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在兼而用之。如果將其引入高校班級管理工作中,應是行之有效的。中國傳統文化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國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品質、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等深受傳統文化思想影響,在大學院校班級管理工作中引入傳統文化思想的管理理念,學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班級管理中的成功運用,會形成和諧有度的班集體,在這個集體里,學生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同時,這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思想的缺失,讓他們知道傳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
一、用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管理班級,形成和諧班級關系
儒家思想包括“仁”、“義”、“禮”、“智”、“信”,其中“仁”和“禮”是核心?!叭省保褪菒廴?,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岸Y”,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wěn)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1]所以“貴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個根本觀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即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和價值,將人置于至尊自重的地位。所以歷朝歷代實行“仁治”可以使人心所向,社會和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它強調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從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一個優(yōu)秀的班級也應該是和諧的,即師生之間和諧,學生之間和諧,而要達到此目的,我們不妨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引入“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中心,尊重理解學生,形成和諧的班風。
(一)關愛學生
愛是教育的源泉,是班級工作成功的動力。作為一名班主任,對學生的愛應該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把每一個學生當做自己的親人、孩子去對待。[2]有了這種愛就能關心學生,就能與學生推心置腹地溝通,就會以鼓勵的方式教育學生,就能以寬廣的胸懷寬容學生。有了這種愛,就會促使班主任不辭辛勞深入班級和宿舍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及時解決學生各方面的困難。這樣,學生才會感覺到班主任的關心和愛心。在這種真摯的關愛中,他們會“親其師,信其道”,心悅誠服地跟隨班主任,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而學生也會在教師的這種“傳道”方式下感同身受、潛移默化地形成同學間的和諧關系。例如班里有什么情況筆者都能第一時間知道并解決,這是學生們對筆者的愛的回報。如果班里有比賽,幾乎全班同學都去吶喊助威,這就是班級同學間關愛、和諧的具體表現。所以只有班主任的“大愛”才會有學生對教師的愛,才會有更濃的學生間的友愛。愛是教育的源泉,是管好班級的原動力。
(二)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就是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給學生話語權。如班上有事應讓學生商量解決,而不是班主任說了算。尊重學生還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盡管學生良莠不齊,教師都應該像孔子一樣“有教無類”。在中學語文課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里,孔子當時已經60歲了,而他的學生四人中年紀最大的子路51歲,年齡最小的曾晳18歲,冉有39歲,公西華31歲。從年齡上看他們之間存在著很嚴重的代溝,但是,孔子并沒有因為自己比學生大那么多就自以為是,而是不分長幼貴賤和他們平起平坐,以隨和的態(tài)度努力打消學生心中的顧慮,鼓勵他們積極地暢所欲言。所以,這些學生可以在孔子的面前競相彰顯自己的個性:子路可以沒有顧慮地率爾作答,冉有、公西華可以輕松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曾晳可以舉止有當地舍瑟而作。這些都源于孔子對學生的尊重和他善于消除年齡阻礙,運用民主的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做法。所以,作為班主任要慎用話語權,教育引導學生時切不可說一些如“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們走過的路還多”之類的話,否則學生總覺得你是高高在上的,這樣會拉開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之間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樣一來,想形成師生間的和諧關系就無從談起。
(三)贊賞學生
愛聽表揚話是人類的天性。大學生畢竟還是學生,正是塑造人格,形成價值觀、人生觀的時候,這時候的他們更需教師的贊賞。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相對來說,好學生也是夸出來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他們的志向各有不同,但孔子都是以肯定的態(tài)度來評價,認為他們可以很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樣,在一個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都有優(yōu)缺點,有的學生優(yōu)點多缺點少,有的學生的優(yōu)點則鳳毛麟角。班主任在評價學生時不僅要看現象更要看本質,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有其善的本質,正如孔子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管理班級過程中,班主任要用贊賞的眼光發(fā)現每位學生的優(yōu)點并給予肯定、引導,學生一旦得到認可、贊賞就會朝著好的方面不斷進步。同時,贊賞學生會使學生愉快,被贊賞的學生的良性回報也會使教師感到愉快,從而形成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良性循環(huán)。
二、以法家“法治”的思想管理班級,嚴格班級紀律
法家思想核心是“法治”即“依法治國”, 以“法”作為治理國家、統一天下的主要方法。韓非子曰:“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盵3]這強調了法律制度對一個國家的重要影響。同樣,對于一個班級來講,要管理好就要有規(guī)章制度。不僅要有學校的,還要有針對班級制定的?!胺蛑畏ㄖ撩髡?,任數不任人”,說明國家的治理依靠的是明確的法律條文,而不是靠一兩個人才。[3]班級也一樣,只有依靠嚴格、規(guī)范的規(guī)章制度來管理,才能使其成為一個統一、規(guī)整的班級。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光有愛還不行,還要嚴格要求學生,這樣方能“嚴師出高徒”。所以,筆者根據學院學生手冊和班級自身情況制定了所帶班級班規(guī)。從紀律、學習和宿舍衛(wèi)生、文體活動等方面約束學生,實行量化考核,責任到人,獎懲分明。紀律方面,由班長、副班長組成班級考勤小組,嚴格考勤制度,認真考勤,并要求班干及時反饋、及時通報相關情況。每周要開周會,班長在班上總結上一周的班級情況。作為班主任,筆者也把獲得的情況及時在班上如實通報,表揚好的并加操行分;批評錯的并扣操行分,及時糾正錯誤,以減少違紀現象。另外,宿舍衛(wèi)生也是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內容之一。為使班級所有宿舍均達到衛(wèi)生宿舍標準,筆者實行舍長和班干責任制。凡檢查時宿舍衛(wèi)生未能達“良好”的宿舍,全宿舍成員都被扣分,舍長和班干被重扣,還要在班上查原因,表做法,使學生們從思想和行動上高度重視宿舍衛(wèi)生。以“法治”管理班級,能使學生養(yǎng)成守規(guī)矩的良好習慣,形成良好的班級紀律。
三、以“無為而治”的思想管理班級,發(fā)展學生個性
道家思想核心是“無為而治”。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4]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是指在高度尊重、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不過多把主觀意志強加于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讓它自主發(fā)展。表現在班級管理中,就是使學生在自然的氛圍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在大學班級里,我們會發(fā)現有些學生三五成群的,特別要好,這就是大學生班級中的小團體,也稱“非正式群體”。對于這些“非正式群體”,筆者的管理方法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因為“非正式群體”中的同學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感興趣的經驗和技術;可以傾吐遭遇和困難,寄托感情,擺脫苦悶和彷徨;可以加深友誼成為朋友等。這些都可彌補作為整個班級即“正式群體”的不足,也拓寬了學生的交往渠道,使學生的需要能夠得到更自由、更廣泛和更充分的發(fā)展。這對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只要班主任引導得法,還可以使這些小團體成為班級管理的重要力量,引導班級同學更團結,更上進,有利于班級奮發(fā)上進風氣的形成。
筆者所帶班有一籃球愛好小團體,喜歡打籃球,但紀律松懈,常有遲到、曠課現象。筆者從其特長引導,鼓勵他們參加學院籃球隊,其中兩名順利進入院隊,一名同學還因球技出色,當上了學院籃球隊隊長。期間球隊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屢獲佳績,成績使他體會到了責任感和榮譽感,律己性也增強了。和他一起打籃球的男生在他的感召下也很少違紀了,而且球打得越來越好,去年還獲得了全院籃球比賽第二名的好成績。其中有一位曾經厭學,甚至想退學的同學,重新感受到了校園生活的快樂和意義,從而打消了退學念頭。因為這個小團體在體育活動方面常常為班級爭得榮譽,也因為這個小團體在紀律和觀念上的轉變,帶動了整個班級的風氣,使班級形成了團結、友愛、向上的班級風貌。期間筆者采取的管理辦法主要就是“無為而治”。
此外,在用傳統文化思想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班主任也應該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除自身的言行舉止遵循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思想外,在與學生交流、談心時還應自然地融入古人做人處事的經典名言及故事,以熏陶、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承傳中華文化。同時,這樣也使自己更具人格魅力,更有班級威信,使班級管理更為成功。
總之,在基于傳統文化思想的高校班級管理工作中,并不是單一地引入儒家、法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而是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兼而用之。作為班主任還要加強學習管理班級的技巧和方法,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用儒家的“仁愛”關心、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用法家的“法治”嚴格要求學生;用道家的“無為而治”信任學生。相信在這種管理思想的指導下,優(yōu)良的班級學風、班風也一定會形成。
[參考文獻]
[1]趙立程.儒學十三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
[2]胡有藩.四書今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劉建生.韓非子精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4]劉康德.老子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