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
尼爾·斯蒂芬森其人
2011年9月,美國“賽博朋克”流著名科幻小說家、短篇故事作家、散文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59-)攜其新作《瑞密德》(Reamde)再次回歸。繼1984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大學》(TheBigu)以來,尼爾·斯蒂芬森先后共出版了十余部“賽博朋克”類小說。值得一提的是,他自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所有小說都是暢銷書,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受到了讀者的熱捧。在很多方面《瑞密德》可以說是對其之前優(yōu)秀作品主題的回顧,斯蒂芬森又一次讓我們對虛擬世界和信息儲存進行思考,又一次使閱讀變得如此有趣生動。
“賽博朋克”小說是20世紀80年代在科幻小說內(nèi)部誕生的一個新的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shù)為主題,所描繪的往往不是一個美好的未來,而是受計算機網(wǎng)絡控制的黑暗世界;其中,眩目的高科技通常深植于貧民窟、黑幫等種種不良社會形態(tài)中。從主題方面來看,此類小說的作者們試圖從偵探小說、黑色電影和后現(xiàn)代主義中汲取元素,描繪20世紀后20年數(shù)碼化社會不為人知的一面。因此,有觀點認為,“賽博朋克”是一種悲觀的預言,警示了網(wǎng)絡可能對社會結(jié)構(gòu)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人們對漸漸深入生活每一個角落的計算機心生警惕。但正是這類小說中瘋狂的未來世界,以及栩栩如生、頑強不屈的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思考未來的人生,同時也期待未來世界的精彩。
“賽博朋克”小說的代表作家尼爾·斯蒂芬森,筆名為斯蒂芬·伯里(StephenBury),1959年10月31日出生于美國馬里蘭州的米德堡(Fort Meade)。他的父親是一名電子工程學教授,母親在一家生物化學實驗室工作,而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則分別是物理學教授和生物化學教授。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對地理學和物理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為以后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賽博朋克”作家奠定了基礎(chǔ)。
1977年,他在波士頓大學(BostonUniversity)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涯。起初,他主修物理學,但是隨后轉(zhuǎn)為地理學專業(yè),因為他發(fā)現(xiàn)這樣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計算機。1981年他畢業(yè)時獲得了地理學學士學位。然而,剛剛畢業(yè)的他發(fā)現(xiàn),身為一名毫無社會經(jīng)驗的本科畢業(yè)生,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他嘗試了多條發(fā)展道路,比如說修車、電腦編程以及寫作等。1984年他的處女作品《大學》出版,并在2001年得以重印,遺憾的是,該書出版后并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他的第二部作品《佐迪亞克》(Zodiac)于1988年出版,該書為他帶來了榮譽。
但是,他真正成為一名杰出作家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情。1992年出版的小說《雪崩》(Snow Crash)一經(jīng)出版,就引起了空前的轟動,同時奠定了他宗師的地位,更引發(fā)了一股“賽博朋克”流小說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熱潮。該書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00部最優(yōu)秀英語小說之一”,被亞馬遜網(wǎng)上書店評為“20世紀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說之一”。
尼爾·斯蒂芬森的“賽博朋克”小說備受關(guān)注
1992年迄今,除了2003年到2004年間隔一年出版了三部小說之外,尼爾·斯蒂芬森基本上是每隔三四年出版一部小說,而且,這些作品大都獲得了讀者們和評論界的好評。1995年,他出版了小說《鉆石時代》(TheDiamond姆),該書獲得了1996年雨果獎長篇獎;1999年出版了《編碼寶典》(Cryptonomicon);2003年出版了《巴洛克記》(Baroque Cycle)(共三卷)的第一卷《水銀》(Qudcksilver),獲得英國科幻小說獎“阿瑟·c·克拉克獎”;2004年出版《巴洛克記》第二卷《混亂》(The Confusion)和第三卷《世界系統(tǒng)》(The System of the World);2008年出版的《走出圍墻》(Anathem)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榜首;被認為“娛樂性和哲思性”俱備。2011年9月,他的新作《瑞密德》一經(jīng)出版,便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行列,得到了讀者的好評。
2011年8月,在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K)評選出的幻想文學作品前一百名的名單中,尼爾·斯蒂芬森的《雪崩》(1992)、《鉆石時代》(1995)、《編碼寶典》(1999)和《走出圍墻》(2008)紛紛榜上有名。他也曾經(jīng)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50位數(shù)字英雄之一,當今技術(shù)創(chuàng)新的最重要人物之一?!稌r代周刊》對他的評語是,自從發(fā)表了小說《雪崩》之后,他塑造了一批網(wǎng)客。他以洋洋灑灑、亦真亦幻的創(chuàng)作風格闖入了網(wǎng)絡創(chuàng)作的主流。
《雪崩》是“賽博朋克”小說的新典范。在書中,斯蒂芬森提出了“虛擬實境”(Metaverse)這個概念,并描繪了一個超現(xiàn)實主義的數(shù)字空間,使地理空間受阻隔的人們可以通過各自“化身”(avatar)相互交往,度過閑暇時光。小說從佩著武士刀的比薩速遞員開始,將一個混亂到有些滑稽的未來社會寫入作品:私人公司群雄割據(jù)、美聯(lián)邦政府定居在高速公路旁搭建的帳篷中;同時,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角色穿梭于故事情節(jié)中,比如:專門用吸盤從汽車上竊取動能的“滑板客”,隨身攜帶核彈到處與人斗毆的恐怖分子等。斯蒂芬森是個會講故事的人,他穿越時空、感受歷史、體驗未來,將“賽博朋克”的世界、復雜的語言學理論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諷刺強行結(jié)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
繼《雪崩》之后的《鉆石時代》、《編碼寶典》和《走出圍墻》等作品基本延續(xù)了他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特點。小說中豐富的想象力、獨到的創(chuàng)見與思考、傳神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令讀者折服。很少有入能像他這樣涉獵如此眾多的領(lǐng)域: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地理學、哲學、密碼學、數(shù)學、宗教、金融,等等。高科技在他的小說中已成為必然存在的背景,就像有氧呼吸的生物需要氧氣一樣的理直氣壯、理所當然。但是,他關(guān)心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的延伸、后工業(yè)時代社會的混雜秩序以及科技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瑞密德》的故事
長達一千余頁的新作《瑞密德》講述了一個怎樣奇特、驚險、刺激的故事呢?
理查德·福斯拉斯特(RichardForthrast)曾經(jīng)是一名毒品走私販,他利用其非法的收入創(chuàng)辦了一家名列世界500強的視頻游戲公司。他收養(yǎng)了一名叫祖拉(zula)的年輕女孩,她出生于東非,并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理查德的公司發(fā)行了一款名為“地形奪寶”(TRain)的大型多人在線游戲,并且很快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在線游戲,它使“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也變得黯然失色。祖拉的男朋友彼得(Peter)向理查德借了一個存儲裝置,用以儲存竊取的信息,然后賣給俄羅斯黑手黨。然而,沒有想到的是,該存
儲裝置不幸染上了一種由中國“地形奪寶”玩家制造的名為“瑞密德”(Reamde)的病毒,它是英文單詞“自述文件”(Readme)的偶然或者有意的錯誤拼寫,在這里具有一定的諷刺含義。該病毒使俄羅斯黑手黨人的電腦癱瘓,之后他們開始用極端的方式尋求幫助。
在彼得和祖拉的幫助下,這些俄國人非法飛入中國廈門境內(nèi),企圖找到并殺死制造這種病毒的中國黑客。在行動中,他們無意中接觸到了一個圣戰(zhàn)組織,領(lǐng)頭人阿卜杜拉·瓊斯(AbdallahJones)是一名被通緝的恐怖主義分子,他雖然是英國籍黑人,但是卻把中國當作合適的藏身之地。瓊斯劫持了祖拉,并用飛機將其帶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的荒野。小說最后用長達150頁的篇幅描寫了加美邊境的交戰(zhàn)。
該作品圍繞“瑞密德”病毒構(gòu)建故事,情節(jié)精彩,場面很視覺化,當讀者進入小說的時候,就好像書中的人物進入了“虛擬實境”,一切都立體化起來。斯蒂芬森是一名出色的情節(jié)魔術(shù)師和信息駕馭者,雖然他的小說難免有點狂熱,故事情節(jié)中難免有太多槍殺與死亡的極端畫面,但是這種狂熱是有其思想深度的。該書最出色的部分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對于理查德·福斯拉斯特和他的公司,以及“地形奪寶”游戲的描寫十分精彩。兩件事情確保了該游戲的商業(yè)成功:其一是按照實際地質(zhì)規(guī)律進行編程,并對地形地貌進行管理(該游戲的名稱來源于此);其二是游戲使用了基于真實貨幣的貨幣體系,即從游戲中采集的財寶可以轉(zhuǎn)換為現(xiàn)實中的貨幣。這正是“瑞密德”病毒侵入的原因,當不幸的玩家進入了中國黑客控制的領(lǐng)域時,他們被虛擬地殺死,錢財卻被搶走。
其次,斯蒂芬森在小說中給我們描述了一個貓和老鼠的雙重游戲,那些在網(wǎng)絡游戲中被跟蹤的人同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被跟蹤著,這是該書最出彩的情節(jié)之一。
《瑞密德》中豐富的想象力和高科技是相當?shù)娜侨搜矍?。盡管延續(xù)了“賽博朋克”的行文特點和虛擬網(wǎng)絡的老套路,但是斯蒂芬森聰明地把虛擬空間對人類的沖擊成功地引入真實世界?,F(xiàn)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交匯融合,人在不同界面上的思想與行為,成為這部小說的亮點。
或許新作中的未來社會又一次陷入了幾近崩潰的邊緣,未來世界似乎過于混亂,過于悲觀。然而,斯蒂芬森在預言悲觀未來的同時又一次點燃了每個人心底的希望。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不屈奮斗的人和改變命運的勇氣與信心。在亦真亦幻的作品中,他揭示出個人意志和集體潛意識所形成的一個坐標,并跨越理性的限制,到達信念的彼岸。
作者單位:北京國際關(guān)系學院英語系
(本文編輯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