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泳惠
鐵道部新政成春運焦點
2012年1月8日,我國鐵路系統(tǒng)正式進入春運狀態(tài)。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春運不僅來得早,而且是鐵道部首次全面推行實名制、網絡購票等新措施。據鐵路系統(tǒng)規(guī)定,自2012年1月1日起,電話訂票、網絡購票預售期全國統(tǒng)一為12天(含當日),比窗口及代售點提前2至4天不等。不過,鐵道部的相關配套設備和系統(tǒng)卻似乎有點“拖后腿”,自新規(guī)實行以來,“吞錢不吐票”、“售票網癱瘓”等購票亂象頻頻曝出。
1月2日,鐵道部回應稱正在“優(yōu)化程序,完善設備,增加帶寬”,但輿論指責聲不斷。
1月4日,《溫州都市報》刊登了《一個農民工寫給鐵道部的一封信》。來自重慶的農民工黃慶紅在信中坦言,他和工友們都不會網上購票,網絡購票對他們來說“太復雜、太不切實際”。該信刊登后,立刻引起網友、媒體的圍觀,一時間,農民工網購車票難的問題成為輿論焦點。
1月5日,上海鐵路局率先作出回應,表示將不斷改進,下一步將繼續(xù)加強務工團體票的組織,加大網絡售票、電話訂票等多種購票方式及流程的宣傳,盡全力方便旅客購票。此外,上海鐵路局在車票預售期之前,還為外來務工人員優(yōu)先辦理團體票。
如今,春運才剛剛拉開帷幕,隨著返鄉(xiāng)高潮的相繼來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關于火車票、鐵道部的話題,將依然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
網友指網購車票需完善
從網友跟帖看,多數網友肯定了網絡售票的積極意義,但針對網絡購票現存的問題,他們建議鐵道部在推行網絡售票時,應提前做好基本功,完善配套設施服務。網友“卓于倫”指出:“今年電話和網上預訂火車票已經是解決春運一票難求的窘境的很大突破了,要看到積極的一面?!本W友“陽光初照大地”指出:“現在推出網購有點不合時宜,新規(guī)最好在3、4月份推出,經過大半年的運行、改進、普及,最后到人人接受?!本W友“5s”表示:“鐵道部本意是好,但配套措施和可行方式太不給力。”
不過,也有網友對網絡售票一舉頗為擔心,畢竟在我國,農民工是春運的主力軍之一,而他們中很多人不會利用網絡購票。有網友說:“農民工哪會網絡???這不是讓他們更難買票了?鐵路局應該為他們多考慮考慮?!?/p>
另外,部分網友指出,運力不足才是造成春運購票難的根本原因。網友“胡達拜爾地”說:“問題的根源是運能遠遠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因為春運的客流是井噴式爆發(fā)的?!?/p>
媒體呼吁多些寬容與責任
針對我國具體國情,媒體肯定了春運購票難的客觀現實,但也指明網絡購票是大勢所趨。媒體呼吁,從社會層面看,應對網絡購票多些寬容;從鐵道部自身責任看,應努力改進網絡購票,力爭讓更多的人可以有票回家。
正視春運購票難,網絡購票大勢所趨。廣州日報從三個方面分析了2012年春運買票難的問題:首先,造成農民工“缺乏網絡知識”、“大多不懂上網”這一局面的并不只是農民工自身,而是目前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背景下,一系列的城鄉(xiāng)差距(如收入差距、教育差距等)的必然結果;其次,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推行“網絡購票”屬大勢所趨,而“網絡購票”對農民工之外的其他旅客群體帶來的好處有目共睹;再次,從源頭來看,農民工“春運購票難”,癥結在于火車票本身供給的嚴重不足。
齊心協力以寬容共度網絡售票“調適期”。人民日報發(fā)文強調,如今的網絡售票剛剛起步,無論對鐵路部門,還是普通旅客,都是鐵路服務改革過程中的新事物,需要有個“調適期”。對于新事物,大家不妨有顆包容的心,共同努力,縮短“調適期”。參與者善意提出改進意見,改革者虛心接納社會批評,圍觀者少些冷嘲熱諷、捧殺棒喝,這樣,才能讓本不平坦的改革之路一路向前。
網絡購票不是目的,讓農民工搭上“網絡購票”快車。經濟觀察報撰文稱,“對于鐵道部來說,建立網絡購票系統(tǒng)并不是目的,設計并建設出一套能讓盡可能多的不同群體的人們春節(jié)順利回家才是關鍵。”新華網建議,具體到“網絡購票”,在方便大部分人的同時,也要考慮農民工等群體面臨的“技術鴻溝”,一方面加強對農民工“網絡售票”的知識普及,另一方面完善傳統(tǒng)的窗口售票方式,包括春運期間暫時取消“網絡購票”與窗口購票的時間差等,保證農民工偏愛的窗口購票能與新式購票方式有同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