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輿論導向與新聞媒介緊密相關,它反映、代表輿論,引發(fā)輿論,必要時主動引導輿論的方向。所以,我們要善于正確利用這種作用,為營造良好、健康的輿論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公眾輿論積極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聞媒介;輿論導向;新聞;媒介
現(xiàn)代社會中,輿論導向與新聞媒介之間建立起一種天然的、密切的關系。新聞媒介憑借其自身的特性,不時介入到輿論產生和作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這種介入,構成了它與輿論的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歸納起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新聞媒介反映并代表輿論
分散的個人意見要公開表達、參與大范圍的社會討論,最終形成一致意見也要公開表達才能作用于社會,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公從意見。公開表達對于輿論既是必要條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標志,而公開表達又必須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聞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大眾傳播,對社會全面開放,其傳播涵蓋范圍之廣、公開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傳播渠道所難以比擬的。同時,它的傳播又是持續(xù)、大規(guī)模的運作。這樣,公眾就很容易、也很自然地選擇在新聞媒介上發(fā)表評論,最后的“達成一致”通常也是在新聞媒介上形成并廣為傳播的。輿論形成的自始至終,都常常少不了新聞媒介這條最公開的渠道。
正因為有了最初也是最經常的承載作用,在人們眼中,新聞媒介與輿論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加上新聞媒介傳播活動的專門化和職業(yè)化,久而久之,逐漸衍生而為專職性的輿論工具或輿論機關。在現(xiàn)代社會中,新聞媒介鑒于其最直接、最經常、最普遍地反映公眾意見的輿論表達作用,逐步從單純的表達渠道,“晉升”到了公眾代言人、民意代表的地位,作為“廣泛的、無名的社會輿論的工具”。這樣,在不經意間,新聞媒介在輿論領域實際已同時扮演了公眾論壇和公眾代言人的又重角色,它既是輿論的載體,又常常是輿論主體的影子。
二、新聞媒介引發(fā)輿論
輿論要形成,其前提是必須要有特定的意見指向,而這個特定的意見指向則是指特定的公共事務,也就是說對于公眾來講,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必須了解和認識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情與自身相關的利益以及事務的準確信息,才有可能發(fā)表正確的意見。那么,公眾又是如何認識這一事務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所有能夠接受到的來自我們外界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通過新聞媒介,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認為,對于外界信息的重要程度判定我們也主要依據(jù)新聞媒介判定的順序。在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調查中,人們往往生活在由新聞媒介所提供的能夠堅持源源不斷反饋信息的信息通道中,做為媒體的新聞媒介來講,根本也不能決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判斷和思考,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至少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們思考什么、關心什么。做為新聞界本身而言,也不可能經常告訴人們對于新聞輿論持什么觀點,但它能在客觀程度上告訴讀者應該考慮些什么問題和不應該考慮什么問題。新聞媒介在對外界信息進行報道時,也都是經過仔細過濾與篩選的,因此,做為公眾而言,采用相關的手段把新聞媒介認為是特別重要的信息進行加以凸現(xiàn),使這些能夠反映公眾信息的報道成為公眾的焦點,甚至進而引發(fā)公眾輿論。這是一個嚴格選擇與精心突出的過程。新聞媒介設置的議題常常衍生為輿論的源頭——公眾關注的公共問題。這是新聞媒介長期、潛在地作用、影響輿論的一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新聞媒介引導輿論
新聞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會公眾提供大量準確、及時的信息,供人們了解外界變化,引為決策參考和行動依據(jù)。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媒介在輿論形成中只是個材料供應者和意見反映者,也不僅是個問題設置者,事實上,現(xiàn)代新聞媒介很多情況下已上升為輿論的積極引導者。這種引導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
1、通過持續(xù)不斷的信息流,構筑現(xiàn)代信息環(huán)境,作用于人們的認識,引導輿論?,F(xiàn)代人已日益浸潤在媒介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們眼中的現(xiàn)實,是媒介有意無意地營造出的媒介現(xiàn)實,是媒介擬態(tài)環(huán)境。信息是輿論的建筑材料,它決定著人們對事實掌握的程度和對外界的感知,是公眾意識形成的基礎,是人們判斷的依據(jù)。公眾在形成意見態(tài)度的過程中,實際早已不知不覺間受到媒介信息環(huán)境的制約,這種信息鉗制式地作著引導,若隱若現(xiàn),潛移默化,作用更持久,作用力也更大。
2、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意見表達引導公眾意見。這是指新聞媒介通過報道中隱含的意見傾向,或者通過直接的評論,表達觀點立場手,引導輿論。德國女傳播學家伊麗莎白提出了一種描述輿論形成的理論假設——“沉默的螺旋”?!俺聊穆菪崩碚摓槲覀兲峁┝艘环N考慮問題的全新視角:新聞媒體中輿論的形成往往不是社會公眾對于熱門話題進行理性討論的最終結果,而可能往往最后表示是對一些個別強勢派別意見的趨同后的最后結果。需要注意的是:強勢意見得到認可的時候,個別公眾所堅持的少數(shù)相對正確的意見有可能屈就于優(yōu)勢意見的壓力而導致表面上認同,但實際上在公眾的內心當中表現(xiàn)出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將導致輿論只是在表面上的一致,并非是真正的認同。這樣的例子現(xiàn)實在很多。媒體在引導輿論的時候,必須首先尊重公眾,深刻地理解已有輿論,要顧及到少數(shù)人的意見,多提供一些選擇。依照德國女學者諾依曼提出的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在輿論形成過程中,分散的公眾成員在發(fā)表意見時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很大制約,出于避免被孤立的很自然的想法,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占優(yōu)勢地位的多數(shù)意見的影響或左右。這種對于外界占優(yōu)勢的多數(shù)意見的感知,主要來自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在現(xiàn)代社會,則尤其是來自面向大眾的新聞媒介。由于新聞媒介常以公眾代言人姿態(tài)出現(xiàn),它的意見傳播公開、廣泛,持續(xù)時間長,聲勢浩大,在社會意見中具有獨特的權威感,這是媒體意見獨有的、很難被超越的優(yōu)勢,也因此使之很易成為主流意見。
(作者簡介:閆云峰(1971-),男,漢族,吉林省通榆縣廣播電視臺,研究方向為新聞稿件與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