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是屬于藝術學所包含的內容。根據(jù)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藝術學科的確立,首先由教育體制中學科設置構架中體現(xiàn)。在目前,除了已列入目錄的戲曲、音樂、美術以外,攝影并未列入國家《授予博士、碩士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這就意味著攝影學在中國尚未進入藝術學學科的大框架,因而攝影史學科的確立在我國仍處于任務艱巨的探索階段。中國攝影史學的研究方向是包括對攝影術傳入中國以后的攝影家、攝影事件、照相材料的使用與發(fā)展等諸方面問題的探求,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步建立起來的學科,它不僅是藝術史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屬于自然科技史學科的邊緣。
中國攝影史研究范圍主要包括:
1.對西方攝影史的一般認識;
2.對攝影史前階段及自然科技史的研究;
3.對攝影技術傳入過程的有關文獻研究和早期圖片研究;
4.對中國攝影史發(fā)展進程中攝影家及作品的研究;
5.對各個時期中國攝影社團、流派的研究;
6.對歷史照片、文獻的收集和研究。
攝影技術是通過各國科學家、藝術家的共同努力,在近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fā)明的,19世紀上半葉由法國人達蓋爾(L?Daguerre)和尼普斯(N?Niepce)發(fā)明的銀版攝影法首先問世,并由法國政府于1839年8月19日公布于眾。幾乎同時,英國人塔博特(W-H-Fox Talbot)發(fā)明的卡羅攝影法也取得成功。
中國人對攝影術發(fā)明的記述,最早見于1911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白話小說《上下古今談》,一名為《無量數(shù)世界變相》,該書共分四卷,章回體。第八章題目是《望遠鏡先登荷蘭市,寫真術創(chuàng)始協(xié)南城》。小說作者為吳敬恒(號稚暉,曾留學法國學習照相制版),以庚子事變?yōu)楸尘埃枋鲆粋€舊官僚的眷屬乘船南下避難,在船上聽水手講外國新奇事件。書中人物繼英問水手老郭“你且說說那法國的倪浦士(即尼普斯),他究竟怎樣做起照相”。于是老郭先描述了照相器具,并說尼普斯使用的照相機“在法國協(xié)隆府的博物院里,當作無價之寶”?!暗拦馄吣辏?827年),才做了第一張照片”,“他有一個朋友,也是法蘭西人,叫做陶久禮·達蓋爾。把倪浦士的法子,略略變換,叫藥粉變色。變得快了一點,第一個能照活人,道光19年(1939年)取得官府的專利。同時早有一位英國人已經(jīng)想了把藥粉涂在玻璃上的法子出來。跟著道光21年(1841年)又有一位英國人早在中國嘉慶十年光景,英國有位化學先生,他查考得用銀粉混了一種海草熬出新的東西……”作者通過水手之口,講述尼普斯和達蓋爾發(fā)明攝影術的經(jīng)過,這是我國對于西方攝影歷史的早期介紹。
《照相發(fā)明彈詞》一書,屬名義水。作者在開篇中聲稱:“我國自與西洋通商以來,各樣技術無不遍傳內地,其中以照相一法為盛。因其用途最廣,所以通告最遠。但是用照片的人,多只羨其法之妙,卻不曉得發(fā)明是何人,今日課余無事,不免將法國答解兒(達蓋爾)發(fā)明照像的原委,細述一番?!保ā缎≌f月報》1916年第7卷第6號)。也講述了西方攝影術的發(fā)明過程。
廣東為攝影術最先傳入中國的地區(qū)。1922年,廣州攝影工會編輯印刷的《攝影雜志》第一期刊登了《攝影術略史》。
梁啟超則在本世紀初撰寫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提出了中國清代數(shù)學家、廣東人鄒伯奇于1844年寫成的《攝影之器記》及《格術補》兩篇有關光學和“攝影之器”研究的文章,這是學術界首次對中國攝影史人物的提出。
20世紀50年代末期,中國攝影史研究進入到史料收集階段。1960年起在中國攝影學會主辦的《大眾攝影》雜志上,陸續(xù)發(fā)表了吳群(1923?1995)研究文章六篇,為:《我國早期出版的“攝影雜志”》《清末獲銀牌獎的“實用映相學”》《早期流行的“分身像”和“化裝像”》《我國最早出版的攝影畫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攝影出版物》《上海地下黨報的攝影工作》,引起了學術界和攝影理論界的重視。1957年彭永祥在《新聞攝影》(新華社攝影部編)發(fā)表《中國攝影術發(fā)展史》文章。
根據(jù)廣州博物館館藏的鄒伯奇照片,初步認定廣東地區(qū)是攝影術傳入中國最早的地方。1962年中國攝影學會委托中國攝影學會廣東分會對廣東省南海縣泌沖鄒伯奇故里、新會縣等地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了鄒伯奇用“濕版玻璃黑襯法”工藝攝制的原版照片及木制三腳架等攝影器具,此次發(fā)現(xiàn)的還有19世紀中葉拍攝的“老嫗像”和“羅以禮像”等照片實物。同年,中國攝影學會廣東分會編印了華南工學院梁恒心教授根據(jù)調查和考證撰寫的《鄒伯奇攝影史料初探》及鐘信撰寫的《關于清代攝影家鄒伯奇的初步研究報告》。這兩篇考察報告對中國攝影史早期的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962年,中國攝影家學會廣東分會還征集到鄒伯奇記述有關攝影方法的零散手稿。
鄒伯奇在中國攝影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1954年,廣州博物館征集到由鄒伯奇曾孫鄒孟才(1905?2002)保存的14件遺物,其中包括鄒本人玻璃黑襯法自拍像一幅,而當時尚存另外四幅鄒伯奇拍攝的照片,仍保存于鄒氏家族中,現(xiàn)已不知下落。在此仍需記述的是:現(xiàn)在可知唯一的一幅“鄒伯奇像”1954年由鄒伯奇后人捐贈入藏?!傲_以禮像”現(xiàn)由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收藏。兩件藏品仍是目前國內研究中國攝影史少見的實物資料。
1958年,時任中國攝影學會主席的石少華(1918?1998)根據(jù)其在北京大學文學系的講稿,于《中國攝影》雜志上發(fā)表了《中國攝影簡史》一文。上世紀60年代中期,身在臺灣的攝影家郎靜山(1892?1995年)發(fā)表了題為《中國攝影史》的長篇文章,根據(jù)作者本人見聞著重回憶了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攝影社團活動情況,同樣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在這一時期日本學者編著的《日本現(xiàn)代攝影史》一書中,提到了中國早期銀版攝影師羅森于19世紀50年代到日本一些地區(qū)攝影活動的情況。以上的發(fā)現(xiàn)及有關文論對日后中國攝影史的深入研究具有基礎性建設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攝影史研究無論作為藝術史的分支學科,或是西方學術界對于東方學研究的項目選題,都促進了國內文藝理論界人士對中國攝影史研究的熱情。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恢復后,中國攝影史研究進入了新階段,一些攝影理論工作者也相繼轉入了中國攝影史的研究課題。1984年11月,美國華人收藏家劉洪鈞的《中國早期攝影歷史照片展覽,1850—1900》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展出歷史照片原作作品100余幅。其中標明1853年上?!胞惒闭障囵^拍攝銀版照片“中國大將軍”像在展覽中露面,這件存有疑義的中國早期照相館作品以后多被攝影史著作引用。
恢復后的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論研究部于1981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攝影史料》內部刊物,由駐會工作人員胡志川(1933?1996)負責組稿和編輯工作。至1983年共出版6期,刊登文章50余篇。全文刊登了《半農談影》(劉半農),陸續(xù)發(fā)表的《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攝影美學》(蔣齊生)、《中國工農紅軍的攝影工作》(吳群)、《春風第一枝—試論光社與攝影藝術的發(fā)展》(胡志川)、《清代攝影史料瑣輯》(陳申)、《北京早期照相館史料初探》(陳申)等研究文章,為日后《中國攝影史》的編著提供了史料文獻依據(jù)。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除了對以往發(fā)現(xiàn)的史料歸納整理外,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研究者對中國攝影史上重大問題的看法。主要有:
1.對攝影術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地域的確定。通過研究證明,中國攝影技術的傳入與應用最早始于廣東,現(xiàn)收藏在法國攝影博物館的清代兩廣總督耆英像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照片實物,為1844年8月由法國人于勒·埃及爾(Jules Itier)拍攝,并在中國清代外交檔案文獻中有明確記載。
2.通過一些史料證明,最早中國人使用的攝影術是在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西方人通過外交、貿易、傳教等渠道傳入中國,糾正了梁啟超認為的中國早期攝影術“無所承而獨創(chuàng)”(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說,但目前尚未見早期實物證明。
3.確定了中國攝影史早期發(fā)展的斷代。①史前階段:公元前5世紀至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時期;②初創(chuàng)時期: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1919“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③1919“五四”時期至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中國攝影史發(fā)展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1981年,為《中國攝影史》的寫作,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派吳群、胡志川、陳申專程赴上海搜集攝影史料,歷時一個月。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于1982年10月成立了《中國攝影史》編寫組,由當時主持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常務工作的秘書長陳昌謙(1921?2011)負責,吳群為編寫組長,邀請馬運增、陳申、吳群、胡志川、顧棣、舒宗僑、彭永祥、錢章表,蔣齊生九位作者參加寫作,以后一段時間內,編寫組內舉行了多次學術研討和交流。
1987年,《中國攝影史(1840—1937)》(馬運增、陳申、胡志川、錢章表、彭永祥合著)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作者中錢章表已于1985年2月病故。全書31萬字,插圖300余幅。由“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時期”和“‘五四運動至七七事變時期”兩大部分組成,摘要論述了中國攝影事業(yè)發(fā)展初期的情況,該書的出版集中體現(xiàn)了20世紀60年代起至80年代中期中國攝影史研究者的學術成果。1991年臺北攝影家出版社根據(jù)原著并增加部分圖片,重新編排成中文繁體字版出版。
1993年《中國攝影史(1937—1949)》,(蔣齊生、舒宗僑、顧棣合著),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該書分章論述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敵后根據(jù)地及解放區(qū)、國統(tǒng)區(qū)的攝影發(fā)展情況。至此,歷時十余年的《中國攝影史》的寫作、出版工作宣告完成。1996年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又組織編寫了一本《當代中國攝影藝術史(1949—1989)》,該書作者全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各部門成員,由陳昌謙任主編。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攝影史研究工作的開展,一些研究者還編著出版了《中國早期攝影作品選》(1987年,胡志川、陳申)、《中國近代攝影藝術美學文選》(1988年,龍熹祖)、《中國攝影發(fā)展歷程》(1987年,吳群)、《中國攝影史話》(1984年,伍素心)、《中國解放區(qū)攝影史略》(顧棣)和《上海攝影史》(1992年,上海攝影家協(xié)會)、《甘肅攝影史話》((1998年,司馬)、《廣東攝影學會史料專輯》(1997年,廣東攝影家協(xié)會)、《二十世紀中國文藝圖文志—攝影卷》(2002年,吳家瑾)等一批有關中國攝影史研究的文集、圖錄和專著。中國攝影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英國早期來華攝影師的筆記著作《鏡頭前的舊中國—約翰·湯姆森游記》和再版了中國早期重要的攝影理論著作《半農談影》。以上這些著、譯作的出版,為中國攝影史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照文本。
中國攝影史研究成果的展現(xiàn),不僅使該學科逐漸形成完善,同時在國際交流方面,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攝影教育和攝影基礎理論研究的發(fā)展。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為數(shù)極少的一些大學的攝影專業(yè)學科設置了“中國攝影史”課程。1998年到2000年,中央美術學院與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藝術學院聯(lián)合舉辦的攝影碩士班,開設了“中外攝影史”課程,但這一時期的授課教師(導師)均為外聘。1989年舉辦的“世界攝影術發(fā)明150周年”紀念活動中,中國舉行了攝影史學術交流和學術講座。2000年以后,中國攝影史研究再次受到關注,主要原因有:
1.國內高校開設攝影專業(yè)劇增,急需開設中國攝影史課程;
2.研究群體不斷擴大,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出版。以個人為主體的課題研究更有利于治學規(guī)律;
3.舊照片市場的繁榮,大量舊照片的價值重新定位,以老照片為題材的出版物大量出現(xiàn)也助長了一些學者研究興趣;
4.隨著數(shù)字攝影時代的來臨,傳統(tǒng)的銀鹽攝影時代即將成為歷史。銀鹽攝影時代的作品和攝影家普遍受到學界重視;
5.國外學者和展覽策劃人對中國攝影史的研究和關注。
其實,早在1980年代以后,國外一些名牌大學關注東方藝術史的研究機構,就有對中國攝影史不同程度的關注,也有一些亞洲國家的留學生把中國攝影史作為研究方向,但由于研究條件的限制,他們的研究一般只涉及攝影史的局部問題。此外,少數(shù)西方學者對中國攝影歷史也表現(xiàn)出極大的研究興趣,一部有關中國照相機制造史的專著CAMERAS OF CHINA即是由美國人道格拉斯·丹尼(Douglas St Denny)所著作, 1989年以英文出版。
2000年初夏,中國國家圖書館善特本藏部黃潤華訪問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院東亞研究中心湯維強先生送給他一本David Harris編纂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菲利斯·比特的歷史照片集,引起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興趣,在大英圖書館和國內外多個文化機構的支持努力下,2008年9月,為期兩個月的《1860—1930,英國藏中國歷史照片》大型展覽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展出。展出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有關中國的重要歷史照片文獻,是中國攝影史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這個展覽,是中英兩國國家圖書館的首次重要合作,影響到國際會展業(yè)和文化研究機構。2009和2010年,以國外收藏品為主,法國策展人龍秀分別策劃了關于澳門和香港的歷史照片展覽,同樣引起了攝影史學界的關注,目前這個項目還在繼續(xù)深入。在北京,2009年春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辦的《晚清碎影:約翰·湯姆森照片展》,以及剛剛舉辦的《大道直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像展》都表明了文化藝術界和大眾對中國歷史影像的極度關注和興趣,同時從不同程度展示了中國攝影史學專項的研究成果。
國內藝術畫廊和攝影年展的興起也給古典意義的攝影作品提供越來越多的戰(zhàn)術和價值再認定的可能。有些作品直接走入了拍賣會。歷史作品價值的認定主要依據(jù)攝影史著作的描述和評價。于是更多與影像行業(yè)有關的業(yè)者在努力搜尋攝影史研究的信息和圖書。從表面上看,攝影史學由坐冷板凳變?yōu)橹耸挚蔁岬膶W科。
在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中,由文化部立項的“中國藝術學大系”中列入了《中國藝術攝影史》研究與出版項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在修訂第二版,撰寫增加了有關中國攝影史內容的詞條?!吨袊娪鞍倏迫珪芬参{了“中國攝影史研究”內容。
在單項著作方面,2009年出版了由攝影史學家顧棣著作的《中國紅色攝影史錄》可謂近年來中國攝影史的長篇巨著,內容翔實可靠。其他還出版了諸如《口述影像歷史》(中國攝影出版社)、《外國人拍攝的中國影像》(張明編著)、《攝影史話》(吳剛著)、《世界攝影史》(黑龍江美術出版社,李文方著)、《世界攝影史》(浙江攝影出版社,顧錚著)、《攝影思想史》(林路著)等一批中外攝影史著作。
2009年由英國中國老照片收藏者泰瑞·貝內特撰著的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在英國出版,書的內容主要是對鴉片戰(zhàn)爭后早期來中國拍照過的西方攝影師進行考證。與其他外國研究中國文化歷史的學者不同的是,泰瑞本人無漢語基礎,他本人對中國學界的研究成果及有關出版物一無所知,他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對中國攝影史的研究整體上進展甚微,鑒于發(fā)表的成果,僅有幾篇關于攝影師約翰·湯姆森和費利斯·比托的專著,以及一些地域性的攝影史著作”(見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前言),這顯然是以偏概全的觀點。然而,該書的書名引起了國內出版機構的重視,加之近20年來未有此類出版選題,很快即與作者達成中文版出版協(xié)議。這本書的中文版《中國攝影史,1842—1860》由留美歸來的青年學者徐婷婷翻譯,由于譯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中西文功底,使得英文原意有準確的中文表達,是一次藝術史譯著的成功示范。2000年后,與急功近利的追求相反,扎實的對攝影家個案的研究已形成了國內優(yōu)良的學術空氣。陳小波的老攝影家檔案的課題,是費時費力的工程;高初對中國攝影家口述歷史的文字及影像記錄,也是一項有搶救意義的攝影史學術研究過程。更多年輕有為的攝影史學者的研究成果不斷展現(xiàn),如徐希景關于文革時期樣板戲攝影的研究和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攝影團體的研究;徐婷婷關于中國早期典藏照片的考據(jù)研究;蔡萌關于中國紀實攝影和觀念攝影的研究;朱其對于中國現(xiàn)代藝術及前衛(wèi)攝影的研究及沈陽對新時期前衛(wèi)攝影家訪談等,這些研究的成果不斷地填補著中國攝影史學科的空白領域。但也必須看到,近十年來,攝影史研究領域“偽學”也有存在,一些書的作者過于急功近利,甚至內容照搬拼湊。在大學中或由學生代筆代編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
最后,不得不提到關于中國攝影博物館建設的設想問題。雖然博物館的建立似乎與攝影史研究無直接關系,但事實證明,目前大量的攝影史研究的史料文獻為研究者及收藏家個人所有,積藏于民間。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限,即使有些文博機構對攝影文獻、文物有所征集,但也無力顧及研究。很多攝影文獻隨著研究者的離世而失散。建立攝影的專業(yè)博物館是最好之舉。早在2001年,全國政協(xié)常委,有著攝影家身份的王立平就向全國政協(xié)提交過聯(lián)名提案,以后攝影界也不斷有人呼吁,但至今仍無進展。我在2004年上海美術雙年展上,以策展人的身份向上海文館部門提出過建議,并在這年的雙年展中策劃了名為“中國攝影博物館計劃”的圖片展。但僅僅是對外界的鼓動。我認為電影博物館的建立是個成功的典范。
中國攝影史學研究,不僅是攝影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史學價值也同樣為世界攝影史學界所重新認識,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出版的一些攝影史專著中,相繼補充了有關中國攝影史的部分內容,一些中國早期攝影家的名字和事跡不同程度地被載入。另一方面,在世紀之交的20年時間里,中國國際文化交流范圍不斷擴大,攝影史學交流已不少見,加之國外一些公私收藏者所庋藏的有關中國的歷史照片逐漸公布于世,使得這一階段攝影史學研究出現(xiàn)了以下特點:1.斷代下限時間有向近推移的傾向;2.國內翻譯出版的有關攝影史著作增多;3.和中國歷史照片有關的出版物增多,在20世紀末形成高潮;4.國內各高校攝影專業(yè)開設攝影史課程并著手解決培養(yǎng)師資;5.攝影技術史的研究引起了自然科技史學者和社會學者的廣泛關注。
這種越來越擴大的學術研究上的互補和學科之間的貫通,使中國攝影史的研究和教學范圍不斷拓寬,但是,從根本上看,比起其他藝術史學科還顯得十分薄弱。本學科品質的提升,在研究方法上要從四個方面加以注意:
1.歷史實物發(fā)掘是一個方面,歷史原照是第一根據(jù)。要充分利用公共博物館資源。收藏家和學者是兩個不同概念,僅僅單純依靠個人收藏和單個部門收藏為依據(jù)的結論是狹隘的。
2.文獻利用是另外一方面,要引入文獻學提供的現(xiàn)成研究途徑。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資源和互聯(lián)網(wǎng)。
3.傳承是第三方面,包括借鑒一切中外學者的已有研究成果。時過境遷,有些歷史見證人已經(jīng)不在世間,因此學術的延續(xù)性更顯重要。引用文獻力求規(guī)范,注明出處,避免學術研究資源重復浪費。
4.攝影術的發(fā)明和改進是近代科學技術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在大學中建立傳統(tǒng)古典工藝攝影實驗室以及開展相關研究,有助于中國攝影史學科的完善。
本文是在舊作的基礎上,補充了大量新內容完成的。以上所述只是個人一管之見,由于資訊來源有限,掛一漏萬在所難免。還要說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和文字敘述方便,本文所言攝影史研究與教學的討論范圍僅是中國內地的一般情況。(作者系攝影史學者,中國攝影出版社原副總編)
責任編輯/陽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