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藝
2011年11月24日,人們熟悉的以演“小字輩”角色著名的電影演員孫永平逝世了。
孫永平拍攝過二十幾部影片。他的表演真摯、樸實、幽默;有點兒“皮猴”氣,又有些許靈氣,是他表演的一大特色。他所塑造的青年形象別具一格,討人喜歡。他在《渡江偵察記》中飾演的偵察員小馬,在《老兵新傳》中飾演的通訊員小冬子,在《北國江南》中飾演的小旺等形象,都給觀眾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孫永平生前,大約在上世記八十年代初,我曾懷著極大的興趣,訪問過孫永平。那天,在淮海路電影局辦公室里,他打開話匣,對我娓娓而談……
唱《小放牛》,當小八路,演小戰(zhàn)士
1930年,在歷史動蕩的年代里,孫永平出生在山東省膠東半島的黃縣農(nóng)村。他父親經(jīng)商,站過柜臺,當過伙計。1939年,孫永平上小學讀書。這時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爆發(fā)。孫永平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切為了抗戰(zhàn)勝利”的口號下,小小年紀已經(jīng)和大同學一起,在村子里收集破銅爛鐵,支援抗戰(zhàn)了。
1944年,孫永平上了抗日小學,接受了八路軍派來的老師的教育,開始懂得革命道理。這時,他對為窮人賣命、專打鬼子的“八路軍”十分崇拜。有一天,他約好四個同學,把書、本子、硯臺等讀書用品,全部分送給生活困難的同學,就離家投奔八路軍去了。他們朝著南邊的大山,冒著火辣辣的太陽,步行了大半天,才到了根據(jù)地邊緣。他們根本沒見到八路的影兒,就被民兵“擋駕”趕了回來。孫永平回到家中已是深更半夜,他害怕挨父親一頓打,偷偷地躲進奶奶屋里。
不料,父親得知此事以后,不僅沒有動手打他,反而態(tài)度溫和地問他:“你喜歡當八路?”
“嗯,喜歡……”孫永平頭也不敢抬地回答。
“那好!有機會我送你去當八路……”
孫永平不由地一愣,以驚異的目光望著嚴肅而又變得慈祥的父親,一時不知說什么好了。后來才知道,他父親早在一九四二年就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協(xié)助八路軍購買彈藥等物資。解放后,父親還在黃縣搞商業(yè)領導工作,直到離休。
從此,父親常讓孫永平參加反映抗日的秧歌劇和新編京劇的表演活動,無非是跟著跑跑龍?zhí)住?墒?,孫永平一次演新填詞的《小放?!?,他演的放牛娃天真活潑,趣味盎然,很討村民喜歡,在方圓幾十里的小地方出了名。少年時代的孫永平已經(jīng)愛上文藝了。
1946年,父親終于把孫永平送往鄰縣,去考八路軍文工團。孫永平在家里吃了一頓高粱摻和著做的面條,步行三天,來到萊陽縣。在那里,他結(jié)識了后來同他一起到上影的鐵牛、李玲君等。擔任“主考官”的是漠雁。漠雁出了個小品題目,說他自己是壞人,要抓孫永平。孫永平拿了一本畫冊坐在那里,漠雁沖來大叫一聲:“站起來!不準動!”只見孫永平眼珠滴溜溜地一轉(zhuǎn),猛地把畫冊朝漠雁臉上扔過去,扭頭朝門外一溜煙地跑了。在場的人哈哈大笑,漠雁連忙大叫:“好了,好了,快回來!你考上了!”就這樣,孫永平進了國防劇團訓練班。他們經(jīng)過短期學習,又行軍一個月,被正式分配到當時駐扎在臨沂的山東軍區(qū)文工團。
那時候的文工團員,一邊扭秧歌、打腰鼓、唱歌、演戲,一邊兼干別的工作。孫永平被分配學點汽燈。每次演出之前,他先得擦燈、點燈、掛燈,然后,才能化妝上臺表演。他人雖小,但機靈可愛,工作又十分認真,不怕吃苦,部隊的同志都格外喜歡他。他第一次登臺演戲,在秧歌劇《戰(zhàn)雞崗》中飾八路軍的小警衛(wèi)員,從此,走上演“小字輩”人物的藝術道路。不久,他又在話劇《逃出閻王殿》中扮演外號“二丫頭”的國民黨起義士兵。這算是他第一次飾演一個有名有姓的“主要角色”。孫永平個頭不高,又長了一副頑皮搗蛋的孩子相,怎么看都是個只能演“小字輩”的演員。不過,孫永平老飾演不叫爹就喊媽的“小字輩”人物,使他在這方面積累了不少表演經(jīng)驗。
1948年,濟南解放了。孫永平隨著軍區(qū)文工團,把秧歌扭進了大城市。不久,他在濟南演出的歌舞劇《劉順清》中飾演小鐵匠。他家鄉(xiāng)親人中不少是鐵匠,自己從小拉過風箱,當過掄大錘的小幫手。所以,在這出戲中,他的表演真實自然,得到了一致好評。
孫永平在部隊文工團里,邊學習文化,邊演戲。他演過十幾出規(guī)模大小不同的戲,使他從一個普通農(nóng)村孩子成長為革命文藝戰(zhàn)士。
從《渡江偵察記》中的小馬到《北國江南》中的小旺
1949年11月,孫永平所在的華東軍區(qū)文工團,“一鍋端”全體轉(zhuǎn)業(yè)進了上海電影制片廠。最初,孫永平不打算再干演員了,他一心想學攝影或者開汽車,干技術工作??墒牵呀?jīng)是共產(chǎn)黨員的孫永平,還是服從黨的工作需要,同鐵牛、李玲君等一起,當上了電影演員。這真是他做夢也沒想到過的。
孫永平第一次踏上銀幕,是1950年在上影攝制的由孫謙編劇、張客導演的《農(nóng)家樂》中,飾演一個小角色。角色雖小,他卻在攝制組里發(fā)揮了大作用。孫永平當向?qū)?,帶著著名演員衛(wèi)禹平、張伐、秦怡、白穆等,到山東老根據(jù)地的農(nóng)村深入生活。他興高采烈地回到了家鄉(xiāng),無論走到哪里,一口家鄉(xiāng)話,處處家鄉(xiāng)情,給攝制組工作帶來了很大方便。張伐曾高興地說:“小孫到底是老解放區(qū)來的!”此后,孫永平陸續(xù)在影片《大地重光》《翠崗紅旗》《勝利重逢》《南征北戰(zhàn)》中干起老差使,飾演“無名小輩”的解放軍小戰(zhàn)士角色。在給《大地重光》配音時,孫永平一口帶山東腔的普通話,導演聽了很不高興。孫永平嘴上爭辯著“我就是這個樣”,心里卻感到要使自己跟上新中國電影事業(yè)發(fā)展的形勢需要,非得老老實實、勤奮地學習不可。他抓緊一切時間,進行刻苦訓練,努力提高表演水平。在《翠崗紅旗》拍攝中,導演張駿祥夸獎他演得好。
1952年,孫永平到朝鮮抗美援朝前線深入生活,又一次經(jīng)受了戰(zhàn)火紛飛的考驗。回國后,他參加了話劇《英雄陣地》的演出。一個出生入死、英勇機智的部隊小通訊員的生動形象出現(xiàn)在上海觀眾面前,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不久,孫永平參加了由湯曉丹導演的電影《渡江偵察記》的籌備工作,飾演偵察員小馬。這部影片是孫永平飾演“小字輩”角色的成名之作。
孫永平對小馬的人物塑造,有所追求,刻苦努力。有一場戲,吳老貴負傷即將犧牲,過江送情報的任務落在了小馬身上。小馬既不忍心丟掉戰(zhàn)友,又必須去完成任務,心情是十分復雜的。孫永平表演上恰如其分,準確感人。他當時首先想到要有激情,在下水游泳過江脫衣服時,不可以拖泥帶水,于是,他吸收了京劇武生開打前的脫衣動作干凈利索的特點,把衣服一扯,抱起木頭就下江了。同時,他對小馬的游泳姿勢和每一句臺詞,都作了精心的考慮,比較符合人物的身份。由于孫永平創(chuàng)造的偵察員小馬的形象取得了成功,他曾同孫道臨、李玲君一起,獲得過文化部頒發(fā)的獎章。
盡管孫永平所飾演的“小字輩”戰(zhàn)士角色性格不同,但他們總是給觀眾以朝氣蓬勃、不屈不撓、奮發(fā)向上的巨大鼓舞力量。
繼飾演小馬之后,孫永平在《老兵新傳》中創(chuàng)造了又一位給人們以極深印象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農(nóng)墾戰(zhàn)士的可愛形象小冬子。孫永平如何飾演這個角色的,說來十分有趣:
1957年的一天,導演沈浮告訴孫永平說,有位觀眾讀了發(fā)表的《老兵新傳》劇本,來信建議請崔嵬飾老戰(zhàn)、孫永平飾小冬子,說這一老一小通力合作,一定會給這部影片增添光彩。這個觀眾的建議正中沈浮的下懷。其實,說也湊巧,孫永平也看過這個劇本了,并深深地愛上了這個角色,產(chǎn)生了一種欲罷不能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特別喜歡小冬子有覺悟,愛憎分明;有性格,頂?shù)蒙侠蠎?zhàn)的一位“小政委”;是對老戰(zhàn)高大形象的有力襯托和補充。《老兵新傳》是我國攝制的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影片。孫永平刻意求新,決心創(chuàng)造一個與以前“小字輩”不同的新人形象。孫永平告訴我,他有一條對自已的嚴格要求,以前表演上用過的,即使是“高招”,在以后的角色創(chuàng)造中也不再用,一定要使新的角色區(qū)別于以前的角色。比如小冬子的笑,一次是老戰(zhàn)告訴小冬子有了物資材料,小冬子開心地笑了,但不出聲。又一次是老戰(zhàn)讓小冬子學技術,學開拖拉機,小冬子笑得連蹦帶跳,奔跑著大叫:“我開拖拉機了!”他要求沈浮處理成一個大全景,看到他奔跑遠去的背影。還有最后一場戲,老戰(zhàn)要走了,他把自己用的掛表送給小冬子,小冬子躲在柱子后邊看著,流下了淚。這場戲的情緒要求很高,竟沒有排練,即興表演,崔嵬和孫永平都流了淚,把在拍攝現(xiàn)場的所有同志都感動了。沈浮一邊擦淚,一邊叫好!孫永平與崔嵬的表演默契,激情洋溢,完全是來自于生活。他倆在生活中就建立了相互愛護、相互批評幫助的既是戰(zhàn)友又是同志的友好感情,所以,在拍戲時,兩個人物一“碰”,就自然地閃射出性格沖突的火花。孫永平創(chuàng)造的小冬子形象,又一次取得可喜的成功。前文化部副部長、著名作家陳荒煤曾著文盛贊“紅花綠葉扶”,認為孫永平演得好,他所演的每一個配角,都有性格、有特色。
孫永平把“小字輩”角色演“活”了。沈浮拍完《老兵新傳》之后,就約好孫永平,下次拍戲還要請他飾演角色。果然,1962年,沈浮又要孫永平在陽翰笙編劇、沈浮導演的《北國江南》中扮演性格復雜的小旺。當時,孫永平已人到中年,由于啟用了他,整個一組“小字輩”角色,都換了馮笑、向梅等年紀稍大的演員來扮演。小旺子既有孤兒性情孤僻的一面,又有迷戀城市生活,想出頭露面的一面,別看他活蹦亂跳,但與嫂子有思想隔閡,這是一個表演分寸感較強的人物角色。其中有一段:秦怡飾的大嫂噙著淚水呼喊“小旺,你回來吧”,小旺抽泣著說“我回來了!”……這個鏡頭拍完之后,老導演沈浮抱著孫永平親了又親,不住地叫好。
然而,從“四清”運動開始直到十年動亂中,《北國江南》被誣為大毒草。就這樣,孫永平結(jié)束了他的演員生活,轉(zhuǎn)為做電影導演工作了。
他同工人建立起濃厚的感情,很想導演更多的反映工人生活的影片
1964年冬天,正當《北國江南》厄運當頭時,孫永平同一批創(chuàng)作人員來到北風凜冽、嚴寒逼人的大慶石油工業(yè)基地深入生活。他在鉆井臺上同石油工人風里來雨里去,勞動生活在一起,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協(xié)助老導演張駿祥,導演了藝術性紀錄片《大慶戰(zhàn)歌》?!拔母铩背跗冢瑥堯E祥被“勒令”返回上海,影片拍攝擱淺。上影廠的大字報已是鋪天蓋地,來勢洶洶,張駿祥已無望再回去拍片了,孫永平卻依然在大慶堅持繼續(xù)拍攝影片。大慶副總指揮對他說:“大慶工委相信你,大慶工人支持你!片子一定要拍攝出來!”結(jié)果,這部真實生動反映大慶石油會戰(zhàn)的珍貴影片,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后,才正式公開放映。
孫永平終生難忘在大慶長期艱苦的深入生活,與石油工人結(jié)下的深厚感情。大慶市授于孫永平“大慶市榮譽市民”的稱號。從此,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努力反映中國工人階級的生活,拍攝表現(xiàn)工業(yè)生產(chǎn)戰(zhàn)線的故事影片。后來,他又導演了紀錄片《石油盛開大慶花》,還參加了《火紅的年代》和戲曲片《三定樁》的導演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他與中叔皇聯(lián)合導演了影片《白蓮花》。
1982年,孫永平改編、導演了影片《犟小子》。這部影片之所以取得成功,同他長期對反映工人生活懷有濃厚感情有很大關系。不過,說起拍攝此片,起因偶然:他在上海黨校學習時,偶而從同學手上看到一本《青春》雜志,《一夫當關》作者孫春平的名字同他一字之差,吸引著他把這篇小說一口氣讀完了。讀完后回頭一想,真正吸引他的,還是犟小子那股犟勁。孫永平心想:“這是個拍電影的好題材!”這本《青春》雜志外邊不好買到,從此就歸他所有了。學習結(jié)業(yè)后,他馬上找上影編劇肖溫商量著手改編,用了20天時間就改編出《犟小子》電影文學劇本。劇本得到廠里同意后,攝制組搶拍冬天季節(jié),立即赴吉林外景地,僅用了28天時間,就完成了拍攝。影片成本低、速度快,質(zhì)量比較好,在上影制作生產(chǎn)中是罕見的。都說這也是他們靠一股“犟勁兒”,出色完成任務的。
孫永平曾獲得過電影表演學會的獎章?,F(xiàn)在他已經(jīng)離開廣大觀眾而遠去,但他創(chuàng)造的那些可親可愛的藝術形象,將會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