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壁齋書話·董宏猷專欄
白壁齋,宏猷書房之謂也!四壁皆書,頂天立地,壁豈不白乎?又崇尚大無,大白,白壁雖白,大無中自有大千世界也。宏猷愛好廣泛,卻以淘書,藏書為最。每至一地,必尋書店;每得一書,如獲大寶,反復(fù)品味,以為源也。幾十年過去,藏書漸豐,得以屋載,其中淘書之樂,品書之趣,常想與朋友共享,乃借《大武漢》一角,設(shè)書話專欄一,清茶一,書友三五,品茗談書,豈不樂乎?開篇之時(shí),東湖櫻花正開,謹(jǐn)捧碧水書香,就教于讀者諸君也!
驚聞黃裳先生去世,正是龍年白露。楚天吳地,頓時(shí)充滿秋意。《詩經(jīng)》云:“蒹霞蒼蒼,白露為霜”,我不知今夜的白露,是否為先生而生。
黃裳先生是散文大家。年輕的時(shí)候,讀先生的《錦帆集外》,便被迷住。尤其是先生的四篇“雜記”:《江上雜記》、《桂林雜記》、《貴陽雜記》、《昆明雜記》,如品普洱,回味無窮。后來,收藏先生的書籍,便成嗜好。收藏的多了,便驚嘆于先生知識的淵博,談戲,談筆禍?zhǔn)?,?dāng)然,更多的是談書,談書的收藏與聚散,古今多少事,都在圍爐夜話般的娓娓閑談之中。
當(dāng)然,我更喜歡的,是黃裳先生的書話。在我的心中,黃裳先生首先是當(dāng)代的藏書大家。作為“書蟲”,我最愛讀的,是先生買書收藏書的那些經(jīng)歷,真的是令人神往。先生自少年起,便愛藏書,讀中學(xué)時(shí),就曾花巨資購買了一部《四印齋所刻詞》,還刻了一方“流覽所及”的藏書印。年輕的時(shí)候,當(dāng)記者,走南訪北,處處留心淘書,藏書漸豐。黃裳先生藏書的黃金期,是解放初期。滄海桑田之巨變,江南許多民間的藏書,尤其是鄉(xiāng)間的藏書,均以紙價(jià)秤斤散入舊書店。黃裳先生時(shí)在上海,是舊書店的??停习鍌兪沼泻脮?,都會請他去挑。有一次,一個舊書店老板想去寧波收書,缺少盤纏,黃裳先生便借給他50元。十幾天后,老板用船運(yùn)書回了,幾十麻袋?!拔业玫较⑷タ磿?,從清晨一直看到過午,弄得兩手如漆,混身灰土”。那時(shí),黃裳先生正在收集明本,這些書中,明本不少,但大多殘本,但還是收了幾十種。不甘心,再翻,偶然間,發(fā)現(xiàn)舊報(bào)紙包了一包書,里面竟然有四本品相完好的明初的銅活字版本!這樣的奇遇,是所有的藏書人做夢都向往的。
但是,這樣的一件美談,在“文革”期間卻成了大案,被演繹成黃裳自己到寧波販書,得宋元本多少,發(fā)了大財(cái)。黃裳先生半輩子的藏書,全被抄走。1980年,先生在《書祭》一文中回憶道:“人們花了一個整天又一個上午,總算把我全部印有黑字的本本全部運(yùn)走了”。由于黃裳先生是著名的藏書家,查抄者特意命專家顧廷龍等為其藏書編過一份目錄。幸運(yùn)的是,文革后,黃裳先生尋找自己的藏書,得知其藏書中的線裝書,都很好地保存在上海圖書館里,沒怎么散失。
由此便理解了先生為什么會寫那么多古籍的題跋,而他那本《清代版刻一隅》一書的書影里,何以既有黃裳本人的藏書印,又有上海圖書館的藏書印,因此,黃裳先生在序言中沉痛而自嘲地稱之為“有如林教頭臉上的金印,拂拭不去”。
我愛黃裳先生的書話,是從品讀《讀書》上黃裳先生的專欄開始的。隨后,就開始留意收藏先生的著作。上海學(xué)者劉緒源君與黃裳先生是忘年交,我便生企望,想請黃裳先生的簽名本。征得緒源的同意,我寄去了自己收藏的《清代版刻一隅》。不久,書寄回,令我欣喜無比的是,黃裳先生在該書的扉頁寫了題簽:
此書印數(shù)甚少,見者不多,取材亦不廣,制版未精,不足以傳原刻精神,猶可撼,如有機(jī)緣當(dāng)重新付珂羅版,亦佳事也。
黃裳
一九九三年一月
《清代版刻一隅》系山東齊魯書社一九九二年初版,印數(shù)才1000冊。如此少的初版本,且有黃裳先生的親筆題簽,彌足珍貴。我一直珍藏,秘不示人。今日撫書懷人,怎不感佩萬分。
劉緒源君也是愛書如命的藏書家。每次到上海,見到緒源,談得最多的,就是書。九十年代中,他為黃裳先生編輯《黃裳文集》,耗費(fèi)心血。知我熱愛并收藏黃裳先生的書籍,便將其收藏的許多黃裳先生的單行本贈送我。其信中說:“送您幾本黃裳先生的書,有一本是毛邊本,有的是送我的,也有幾本是他的自校本,有校改的痕跡。這都是我編《黃裳文集》的工作用書?,F(xiàn)已用畢。不知你是否重復(fù)?希望能有一二本是你沒有的,能得到你的喜歡。重復(fù)的,再轉(zhuǎn)送人吧。有些是早已絕版了?!本w源的饋贈,真的令我喜出望外,其中的毛邊本,是花城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初版的《花步集》;也有幾本是我已經(jīng)收藏的,但是,我卻沒有緒源君“寶劍贈英雄”的雅量,再去轉(zhuǎn)贈他人,因?yàn)橛械氖屈S裳先生的“自校本”,上面有黃裳先生的筆跡。而且,印數(shù)也很少。例如《晚春的行旅》,初版只有2500冊。現(xiàn)在,這些書籍當(dāng)然更加珍貴了。
“文筆詞鋒薄海知,淘書機(jī)智更冠時(shí)。澹生復(fù)壁能逃劫,舊燕歸來付一癡。”這是《上海近代藏書紀(jì)事詩》中寫黃裳先生的一首詩。
“舊燕歸來”,說的是黃裳先生的來燕榭藏書的命運(yùn)。古往今來,多少藏書家的藏書,身后均遭散失,留下許多的歷史慨嘆。但是,黃裳先生作為碩果僅存的傳統(tǒng)藏書家,其最大的成就與貢獻(xiàn),不在于他收藏有多少書籍,而在于其身體力行,將中國人愛書讀書藏書的一脈書香,用生命去堅(jiān)守;同時(shí),他將書話,尤其是書籍扉頁上的題跋,提高到當(dāng)代散文新的獨(dú)特的品種的審美高度。書籍可以聚散,但是,這些散文,這些書話,這些題跋,卻會長存于中國當(dāng)代散文史中,影響一代一代的讀書人與愛書人。古人云:“凡有水井處,便有柳永詞”?,F(xiàn)在,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凡有藏書處,無不憶黃裳”。他是私家藏書的絕響,同時(shí),更是國民閱讀的火炬,以及中國文化永不干涸的清泉。